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世界文明史:第九卷》(臺北:地球出版社,民83年7月修訂版)。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3月1版4印)。
方雄普、許振禮編著,《海外僑團尋蹤》(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毛起雄、林曉東編著,《中國僑務法律法規概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民89年初版)。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台灣初版)。丘漢平,《華僑問題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3月再版)。
古小松,《越南的經濟改革》(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田志立,《21世紀中華經濟區》(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
朱杰勤,《東南亞華僑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1版)。
庄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89年6月第1版)。
吳元黎等著,汪慕恆、薛學了譯,《華人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志 第一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年4月)。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臺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民86年2月初版)。
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81年9月)。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9年)。
李君哲,《戰後海外華人社會變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李明歡,《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5 第1版)。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臺北:國史館,民國86年5月初版)。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臺北:文津出版,民86年初版)。
林蔭庭譯,約翰‧奈思比著,《亞洲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9月15日)。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30日第3版)。
威爾斯著,趙震譯,《文明的故事》(臺北:志文出版,1994年11月再版)。
夏誠華,《近代廣東省僑匯研究1862-1949》(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民國81年6月初版)。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2年6月初版4刷)。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
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正中書局,民61年6月第6版)。
陳列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
陳列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2月初版)。
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文化,民國89年)。
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陳碧笙,《世界華僑華人簡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4年9月)。單純,《海外華人經濟研究》(深 土川:海天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曾華源、劉曉春譯,Robert A. Baron and Donn Byrne著,《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0年9月初版),頁412。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自印,民國67年1月增訂3版)。
黃枝連,《美國2030年:對‘美國體系’的歷史與未來學分析,下卷》(香港:中流出版社,1980年11月)。
黃枝蓮,《東南亞華族社會發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10月)。
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四十年政論選》(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4月初版)。
楊建成主編,《三十年代南洋華僑團體調查報告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民國73年2月初版)。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臺北:桂冠圖書,民1992年2月15日初版3刷)。
楊慶南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歷史縱橫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廣州華僑研究會編著,《戰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廣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台北:僑務委員會,民國89年7月)。
僑務委員會,《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民國71年4月)。
僑務委員會、環球經濟社,《全球華人經濟實力現況與展望研究計畫總結報告》(台北:主辦單位自印,民國89年12月)。
僑務委員會編,《高信委員長言論選輯》(台北:僑務委員會,民國59年)。
廖小健,《戰後各國華僑華人政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4年),頁94-97。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台1版)。
潘翎總編,《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
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8月第1版)。
韓國產業研究院,《分析世界華商網絡及韓─華人經濟圈之間加強合作方案》(漢城:韓國產業研究院,1999.12)。
簡澤源,《崛起中的經濟金三角》(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3年初版)。
顏清湟, 《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年12月第1版)。
(二)論文
小林伊織,「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僑務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89年1月。尹慶耀,「中共與美國關係面面觀」,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二十卷 第八期(民75年5月10日)。文崇一,「中國人的富貴與命運」,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3月一版四印)。
文崇一,「道德與富貴」,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民國81年6月)。方豪,「十五六世紀南洋華僑史叢記」,《華僑問題論文集》第一輯(民國43年10月)。
毛松年,「現階段僑務政策概述」,《僑政論文選集》,(臺北:華僑通訊社,民國七十年九月)。王賡武,「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復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東亞論文第一期,1998年4月3日。
王賡武,「馬來亞華人政治」,張桐編輯,《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7月第1版)。
朱惠賢,「鄧小平時期中共僑務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30日。庄國土,「一九七八年以來中國吸引海外華資的政策和成效」,《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台北: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等)。
庄國土,「論早期海外華商經貿網絡的形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1999年第3期(總第139期,1999年7月28日)。
何汝堅,「東南亞華僑國籍問題的本質及對策」,《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四輯(民國46年10月)。
吳文華、孫普華,「試論東南亞華族」,吳澤主編,《華僑史研究論文(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吳行賜,「清朝政府的華僑政策」,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
吳新興,「台海兩岸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9卷第1期,民國83年12月。呂鴻德、林耀欽,「全球台商組織運作功能與組織間發展策略之研究」,僑務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僑務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9年12月)。
李盈慧,「國民政府的國籍法與華僑總登記」,亞洲研究(香港),第八期, 1994.5.5。林美芳,「團結全球華商的世界:華商經貿會議」,華商經貿(台北),第309期,1992年5月1日。林若雩,「半世紀來台灣的東南亞僑務政策(1949-2000)」,《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台北: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1年4月)。
林若雩,「由優勢到競爭:台灣的僑務政策(一九四九─二○○○)」,立法院院聞(台北),第29卷第9期(民國90年9月)。徐琚清,「當前華僑自處問題」,《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十輯(民國52年10月21日)。
張希哲,「我國當前僑務政策研析」,《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八輯(民國50年10月21日)。
張茂桂,「中國人的種族意識」,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3月一版四印)。
張國網,「我國僑務行政及僑務政策之演進」,香港私立珠海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曹伯一,「中共對東歐劇變的反應」,理論與政策(台北),第4卷第2期,民國79年1月。梁錦文,「一九九○年代越南與美國關係之分析」,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台北),第1卷第1期(民國90年10月)。郭梁,「東南亞華商在金融危機中的應對和反思」,南洋問題研究(廈門),總第98期,1999年第2期。
陳天璽,「海外華商的幻想與實況:‘彩虹形’網絡與認同」,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台北),第1卷第4期(2001年10月)。陳天璽,「華人企業家的商業網絡與族群認同」,陳文壽主編,《華僑華人的經濟透視》(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陳志明,「從馬來西亞的族群談族群與族群認同的研究」,東南亞季刊(台灣:國立濟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第一卷四期。陳其南,「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倫理思想和社會理念」,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民國81年6月)。
陳明璋、陳振祥,「全球台灣商會功能與台商國際競爭力關係之研究」,僑務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僑務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9年12月)。
陳得禹,「六‧四天安門慘案的回顧與省思」,理論與政策(台北),第4卷第4期,民國78年7月。
陳樹強,「民國以來僑務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6月。陳鴻瑜,「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0卷 第1期,民國80年1月。喬一名,「中共與新加坡政經關係的新發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12 期,民國86年12月。曾慶會,「華人經濟圈邁向跨國經濟的展望」,《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四十一輯(民國83年10月21日)。
游仲勛,「新中國經濟圈與環太平洋經濟」,《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黃光國,「中國人的人情關係」,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3月一版四印)。
黃松贊,「略論華僑愛國思想的根源及其延續」,陳碧笙選編,《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黃秉倫,「東南亞國家限制華僑的原因與影響」,《華僑問題論文集》,第七輯(民國49年10月)。
楊山,「華僑與華人的稱呼:是科學的概念」,潘明智,《華人社會與宗鄉會館》(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中心,1996年10月)。
楊文鎮,「從中國威脅論剖析中共與東協國家之關係」,國防雜誌(台北),第14卷第7期(民國88年1月16日)。楊國樞,「中國人的社會取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的「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1992年4月23日至25日」上發表的論文。楊國樞,「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4年3月一版四印)。
溫明忠,「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民族主義」,公民訓育學報(台北),第十輯(民國90年6月)。溫哥華中華總商會,第四屆世界華商大會資料集,(溫哥華:溫哥華中華總商會,1997年)。
瑞隆,「華人社會的四大經社網絡」,太平洋經濟評論(東京),第36卷388期,1996年3月 15 日。
葛維新,「僑務政策現況」,智庫研究報告(台北),民國89年8、9月合訂本(民國89年9月27日)。廖建裕原著,林頻頻譯,「東南亞華人:華僑?海外華人?或東南亞人?」,陳鴻瑜審訂,《華裔東南亞人》(台灣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民國87年4月初版)。
蔡英文,「兩岸關係的現況與展望」,立法院院聞(台北),第29卷第11期(民國90年11月)。蔡瑋,「中共僑務政策的回顧與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6期,民國89年6月。鄭彥棻,「國父的僑務思想」,《華僑問題論文集》第37輯,(臺北:中國橋政學會,民79年10月21日)。鄭普洛,「新加坡宗鄉會館的歷史演變」,潘明智編,《華人會館與宗鄉會館》(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中心,1996年10月)。
戴萬平、顧長永,「多種族主義與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期刊(高雄),第二卷第二期(民國89年夏季)。謝劍、陳美萍,「族群認同與文化適應:以馬來西亞吉隆坡及雪蘭莪地區客家社團的發展為例」,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Ⅲ(台北:2001年4月)。
顏清湟,「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
顏清湟,「東南亞華人有『再中國化』之勢?」,明報月刊(香港),第34卷第9期(1999年9月)。
顏清湟,「從歷史角度看新碼宗親會的發展和前途」,潘明智編,《華人會館與宗鄉會館》(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中心,1996年10月)。
顏清湟,「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
魏利真,「戰後日本華僑‘認同’變遷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87年6月)。鐘賢濱,「十八年來有關華僑經濟發展問題會議述要」,《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十六輯(民國58年10月)。
顧長永,「從政治經濟層面論中共的東南亞華僑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 期,民國83年9月。巖崎育夫,「東南亞華人資本的海外投資動向」,陳文壽主編,《華僑華人的經濟透視》(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三)報紙、雜誌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工商時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亞洲週刊明報(香港),
星洲日報(新加坡)
經濟日報(台北)
經濟日報(台北)
聯合早報(新加坡)
聯合報(台北)
二、英文資料
(一)專書
Bloom, William,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bersity Press, 1990), pp.25-50.
Christie, Kenneth,“Concepts of Economic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Conflict or Cooperation”,Dennis Rumely,Tatsuya Chiba, Akihiko Takagi,Yoriko Fukushima ed. Global Geo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Asia-Pacific(Aldershot:Avebury,1996).
East Asia Analitical Unit(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in Asia ( Australia: Eeast Asia Analitical Unit,1995).
Haley, Gorge T., Tiong, Tan Chin, and Haley, C.V. New Asian Emperors : The Overseas Chinese : their Strate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xford: Butterworth - Heinemann, Reprinted 1999).
Mackie , Jami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Leo Suryadinata ed.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and China (Singapore:1997).
McCloud Donald G., Southeast Asia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95).
Weidenbaum, Murray & Hughes, Samuel ,The bamboo network: How expatriate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creating a new economic superpower in Asia. (New York: Martin Kessler Book,1996)
Williams, Lea E., The Futur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 1966).
(二)論文
Liu, Hong "Old linkages,new networks:The global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voluntary assoc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London) sep 1998.
Mak, Lau-Fong and Kung, I-Chun."The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Forms and Practices in Southeast Asia" PROSEA Occasional Paper No.26(Taipei;ACADEMIA SINICA,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Area Studies,May 1999)p1.
Skeldon, Ronald, "Migration from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ew York,(Winter,1998).
Westwood, Robert,"Harmony and patriarchy:The cultural basis for ‘paternalistic headship’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 Studies(Berlin; 1997).
(三)報紙、雜誌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IME (Washington)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三、網 址
(一)台灣
大陸台商經貿網 http://www.chinabiz.org.tw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tw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http://www.ocac-tron.com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 http://www.wtcc.net.tw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http://test.ieatpe.org.tw
台灣安全研究(Taiwan Security Research) http://taiwansecurity.org
未來中國研究 http://www.future-china.org
民主論壇 http://www.asiademo.org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兩岸雙贏 http://www.winwinfree.com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濟資訊網 http://www.trade.gov.tw
聯合新聞網 http://be1.udnnews.com.tw
(二)中國
NETOR紀念 http://cn.netor.com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大洋書城 http://bookcity.dayoo.com
大慶網 http://dqrbnews.hl.cninfo.net
中展網 http://www.ccnf.com
中國山東省東營市招商網 http://www.dyinvest.com
中國社會科學院 http://www.cass.net.cn
中國旅遊網 http://www.cnta.com
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網 http://www.itdn.com.cn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
中華人民共合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合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http://www.moftec.gov.cn
中華工商時報 http://www.cbt.com.cn
中華工商網 http://www.ChinaChamber.com.cn
天下游商務網 http://www.scits.com
永州政府新息網 http://www.yzcity.gov.cn
亦凡公益圖書館 http://www.shuku.net
早報http://it.zaobao.com
江南廣播網 http://njbs.com.cn
江蘇新聞網 http://www.js.chinanews.com.cn
建築網 http://www.cnw21.com
政工之窗 http://www.chinazgo.com
故鄉 http://www.guxiang.com
深圳特區報業集團 http://www.7cworld.com
淄博教育信息網 http://www.zbedu.gov.cn
第6屆世界華商大會 http://www.wcec.com.cn
棗莊資訊港 http://zz-www.sd.cninfo.net
紫光閣 http://www.zgg.org.cn
華聲龍脈網 http://www.chineseinternetnews.com.cn
華聲龍脈網 http://www.hsm.com.cn
集郵者的網上家園 http://www.jiyou.net
新郎網 http://finance.sina.com.cn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福建外貿易信息網 http://www.fiec.com
福建國際經濟合作網 http://www.fjietc.gov.cn
廣東僑網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
樂寧(上海)教育中心 http://www.l-e-c.net
龍虎網 http://www.longhoo.net
贏網 http://www.grandnic.com
(三)香港
AsiaWeek http://www.asiaweek.com
FortuneCity http://members.fortunecity.com
文匯報 http://www.wwpnews.net
香港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http://www.hkexhibit.net
華夏聯通 http://www.hxuc.com
(四)新加坡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ttp://www.ntu.edu.sg
Singaporeans for Democracy http://www.sfdonline.org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http://www.sccci.org.sg
聯合早報網 http://www.zaobao.com.sg
(五)美國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http://www.fpif.org
三籓市培正同學會 http://www.puichingsf.org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http://www.voa.gov
華府網絡資訊中心 http://www.pidcusa.com
(六)英國
BBC http://news.bbc.co.uk(英國)
(七)加拿大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http://www.sfu.ca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 http://www.ouc.bc.ca/fiar/his_pres.html
中華商會 http://www.chinesebusiness.org
David Roels Photography http://www.daveroels.com
Adoptive Families Association of BC http://www.bcadoption.com
加拿大-中國商會 http://www.ccba.bc.ca
(八)瑞士
ISN http://www.isn.ethz.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