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1. 王北固,左看又看好萊塢,台北,文苑,2001年。
2. 王岳川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新華出版社,1999年。
3. 王寧、薛曉源,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4.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1997年。
5.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9年。
6.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7. 林立樹,美國通史,台北,五南,民88年。
8. 徐賁,走向後殖民與後現代,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1996年。
9. 杭廷頓,文明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10. 武文祥著,譚逸譯,越戰的回顧與檢討,台北,黎明,民74年。
11.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民88年。
12. 黃瑞祺著,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0年。
13.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
14. 焦雄屏,閱讀主流電影,台北,遠流,1990年。
15. 時殷弘,美國在越南的干涉和戰爭(1954-196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16. 袁文靖,越南戰爭史,台北,國際現勢周刊社,民66年。
17. 韋東,爾雨編著,越南戰爭末世啟示錄,香港,中原出版社,1992年。
18. 程予誠,現代電影學-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台北,五南,1993年。
19. 曹莉,史碧娃克,台北,生智,1999年。
20.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年。
21.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22. 國家建設計劃委員編印,越戰越南化之研究,國家建設計劃委員編印,民60年。
23. 博埃默,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24.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25. 張順洪、孟慶龍、華健康,英美新殖民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26.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台北,麥田,1995年。
27.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民84年。
28.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1999年。
29.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
30.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年。
31.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1995年。
32. 薩依德,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5年。
33. 薩依德,鄉關何處,台北,立緒,民89年。
34. 薩依德,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民90年。
35. 羅鋼、劉象愚,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9年。
36.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7.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1998年。
38.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年。
39. 班乃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民88年。
40. 馬克卡爾尼斯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下),台北,麥田,1998年。
41. 約翰‧史斑尼爾著,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台北,桂冠,民75年。
42. Conrad Joseph著,黑暗之心,(台北,遠景,民58年)。
43. Em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年。
44. Evans Rowland, Novak Robert著,翟國瑾譯,雷根革命,(台北,正中,1982年)
45. Francis Fukuyama,歷史的終結,台北,時報,民82年。
46. Harold G. Moore,Joseph L. Galloway著,王執中、徐舟濤譯,台北,星光出版,民87年。
47. John Toland著,孟慶龍、杜繼東、俞金堯譯,韓戰:漫長的戰鬥,台北,麥田,1999年。
48. Kristin Thompson, David Bordwell著,廖金鳳譯,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9. Peter Cowie著,柯波拉其人其夢,台北,遠流,1994年。
50. Timbywater, Thomas Sobchack著,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民86年。
51. Lely Hayslip, Jay Wurts著,殷于譯,天地,台北,皇冠文學,民83。
52. Michael Hardt ,Antonio Negri著,韋本、李尚遠譯,帝國,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民91年。
二、 中文期刊
1.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卷10期,台北,民89年10月。2. 姚人多,「論傅科的《主體與權力》」,當代,第150期,台北,2000年2月。
3. 陳儒修,「殖民論述的三重奏:殖民、後殖民、去殖民」,電影資料館,第八十二期,1996年7.8月。4. 陳儒修,「電影研究中的後殖民論述」,當代,1993年第89期,頁127。5. 廖金鳳,「顛覆革命到批判質疑:第三世界與後殖民電影專題導論」,電影欣賞,1996年7.8月,頁6。三、 中文論文
1、 陳泓達,中共意識型態的後殖民意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批判性詮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四、 網路資料
1. QR,「美國人為何不提朝鮮戰爭?」中華網軍事頻道,http://www.military.china.com,2001/07/10。
2. 「美國心,越戰情熄火25年 心悸猶未已」,中國時報剪報資料庫,http://192.192.148.27,2000/04/24。
3. 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戰鬥機器與非人性,原載《中時晚報》,1988、4、4。
4. 美國越戰所留下來的瘡疤─七月四日誕生,網路電影資料館,http://www.iwant-radio.com,2000/03/26。
五、 英文參考書目
1.Ato Quaysonm, Postcolonialism: theory, Practice or Process, Polity Press,2000.
2.Amritjit Aingh, et al,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he Unites States: Race, Ethnicity, and Literature, August 2000.
3.Arif Dirlik ( Preface) ,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December 1997.
4.Bart Moore-Gilbert,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June 1997.
5.Gandhi, M. K., Hind Swaraj, Reprint, Ahmedabad, Navjivan Publishing House, 1938.
6.Georg Lukacs, Marxism and Human Liberation: Essays on History, Culture and Revolution.Ed. E. San Juan, Jr.,New York: Delta 1973.
7.Gita Rajan, Radhika Mohanram, Postcolonial Discourse and Changing Cultural contexts, October 30,1995.
8.Gareth Stanton, Postcolonial Criticism, January 1998.
9.Hilsman Roger, To Move A Nation: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F‧Kennedy, New York, Delta Book Edition,1967.
10.Hilbish, Dabney Melissa, Relax, It’s Only A Movie: Representations of War in the Vietnam Combat Fil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1990.
11.Linda Dittma, Gene Michaud, From Hanoi to Hollywood: 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 Fil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U.S., January 1991.
12.Leela Gandhi, Postcolonial Theory, Allen & Uniwin Press, May 15,1998.
13.Larura Chrisman, Benita Parry,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Criticism, April 2000.
14.Michael Walzer, Just and Unjust Wars,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
15.Niti Sampat-Patel, Postcolonial Masquerades: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Literature, Film, Video, and Photography, January 2001.
16.Padmini Mongia,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October 1996.
六、 英文論文
1.Lococo, Mark Edward, ’Burned Behind My Eyes’: The Dissolution of Invincibility Through Performances of the Vietnam War (War Toys, Comic, Books, Short Stories, Poet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95.
2.Miller, Daniel Lee Thompson, The Popular Media Reconstruction of the Vietnam War: Texts and Contexts, University of Oregon, 1994.
3.Shim, Kyung Seok, The Vietnam War Narratives: Journeys of Self-Discovery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War Narratives, Conrad Joseph, Herr Michael, Stone Robert, O’Brien Tim, Coppola Francis Ford, Kubrick Stanley),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1992.
4.Stone, John Fred, A Burkeian Analysis of Oliver Stone’s ‘Salvador’, ’Platoon’, and ‘Wall Street’: Toward A Rhetoric of The Political Fiction Fil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0.
5.Schiller, David Julius, The Armed Body of Men: American Stories of The Vietnam War (War Stories), 1992.
6.Springer, Claudia, Cultural Projections: Traditions of Cross-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Ethnographic, Educ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Hollywood Cinema (Ideology, Californi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86.
7.Suid, Lawrence Howard, The Film and the Vietnam War,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980.
8.Richardson, Granetta Lyndon, Voices and Vietnam: A Study of Varying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merican Fiction and Film, 1975-1982,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