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金松(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長參與之角色與弁鄋滷捶s。研習資訊,18卷1期,45-52頁。王淑敏等編譯(民80):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春堎(民88):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暨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市:五南。
王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書局。
王俊明(民90):問卷與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方法。載於王俊明著:研究方法與測驗統計論文集(170-202頁)。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朱敬先(民83):健康心理學(二版)。台北:五南。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0):中華民國90年台北市教育統計。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8):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初稿)。台北市: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體委會。
沙依仁(民7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李惠如(民86):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呂天得(民88):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排球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宋維煌(民89):國中體育活動的推展狀況。學校體育,10卷3期,13-17頁。林清江(民61):家庭文化與教育。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輯,89-110頁。
林國棟(民73):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卷4期,44-49頁。林忠仁(民85):臺北縣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民89):教育社會學。台北市;遠流。
邱金松(民77):運動社會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民77):現代運動思潮(上)。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牟鐘福(民79):中等學校運動競賽經營管理。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民82):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周宏室(民82):現行學校體育課實施之探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卷1期,49-67頁。吳萬福(民79):體育教學研究的意義與方法。國民體育季刊,19卷2期,9-15頁。吳萬福(民81):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市:台灣學生。
吳海助(民86):台中市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家庭背景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吳明灝(民87):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來自學生的看法。國教之聲,32卷1期,33-35頁。吳政穎(民88):學校體育課程與社區活動—學校在社區體育活動中應扮演的角色。載於教育部主編:1999海峽兩岸大專院校體育研討會專刊(517-524頁)。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卓旻怡(民88):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范兆星(民85):校內運動比賽。大同商專學報,10期,253-256頁。洪麗玲(民8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登堯(民89):體育的學習者。載於雩q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191-210)。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耿毓(民89):我國各級學校排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胡騰龍、黃瑋瑩、潘中道譯(民89):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許義雄(民78):學校體育課應更具有樂趣。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4-8頁。
徐耀輝(民82):大學運動選手運動社會化之性別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素貞(民89):體適能護照介入對國中生運動狀況與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馬啟偉、張力為(民85):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黃月嬋(民81):有效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峰煜等編(民84):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月嬋(民89):學生體育經驗課程分析---以教學方法為例。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主編:新世紀體育課程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書(78-93頁)。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游士正(民86):論體育課情意目標的達成方法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為例。國民體育季刊,26卷3期,144-149頁。陳顯宗(民74):大學男生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人格特質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興(民78):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106-110頁。陳李綢(民81):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陳建森(民86):台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
陳鎰明(民86):訪談法。載於臺灣師大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研究方法(92-116)。台北市:臺灣師大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陳鎰明、林恩賜(民87):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體育學報,26輯,41-48頁。陳美莉(民90):國立臺灣大學體育教學因素與教學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體育學報,30輯,21-31頁。陳伯璋(民90):學校本位課成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33-48頁)。台北市:揚智。
郭靜晃(民83):心理學。台北市:揚智。
郭明科(民86):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美鈴(民86):教學設計與導引。載於莊美鈴主編: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8-17頁)。台北市:師大體育系。
莊耀嘉(民84):馬斯洛。台北市:桂冠。
莊國鋯(民89):台北市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憲清(民75):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葉憲清(民85):學校體育課程專題研究第三號—四所城鄉國中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1期,1-41頁。葉憲清(民87):體育教學要素與特性(上)。學校體育,8卷6期。4-14頁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正德(民87):台灣省山地鄉國民小學校內外運動比賽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隆(民86):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9):家長學校選擇權。台北市:商鼎文化。
蔡貞雄(民90):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鄧運林(民86):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市:復文。
劉文菁(民81):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安彥、陳英豪(民83):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
劉宏隆(民88):桃園縣國民小學舉辦全校運動會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玉卿(民81):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居福(民87):台大學生網球選課需求型態及需求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6輯,57-64頁。鍾志強(民86)︰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之探討。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6卷2期,197-211頁。謝小岑、范信賢(民88):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收錄自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台北市:揚智。
二、外文部分
Anderssen,.N. (1993). Percep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mong young a dolescents︰do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s provide equal opportunities to all student? Health Education Restarch , 8(2),167-179。
Chung,P.K., & Leung,M.L.(1998)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ICHPER, summer , 33-37.
Gottlieb, N.H. & Chen, M.S.(1985):Sociocultural correlation of childhood sporting activitie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eart health. Social and Medicine, 5, 533-539.
Gupta,S.K.(1986).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SNIPES Journal, 9(4), 17-27.
Hutchinson, G. E.(1995). Gender-fai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6(1),42-47.
Hopple, C. & Graham, G. (1995). What Children Think, Feel, and Know about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 408-417.
Kay,R.S. Felker,D.W. & Varoz,R.O.(1972) Sport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as Contributors to Self-Concept in Junior High School Boys. The Research Quarterly,43(2),208-215.
Knoppers, A. (1988). Equity for excell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9(6), 54-58.
Luke, M. D., & Sinclair, F. D.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31-46.
Spreitzer, E., & Snyder, E.E. (1976).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Reseatch Quarterly,47,238-245.
Strand, B., & Scantling, E. (1994). Analysis of secondary syudent preferenc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 51(3), 119-129.
Tannehill, D., & Zakrajsek, 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Vertinsky, P. A. (1992). Reclaiming space, revisioning the body:the quest for gender-sensitive education. Quest, 44(3), 37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