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234.244.105) 您好!臺灣時間:2022/05/29 20:2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志忠
研究生(外文):
Chang, Chi-Chung
論文名稱:
國術打與推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triking and pushing action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指導教授:
莊榮仁
指導教授(外文):
Chuang, Long-R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
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
民生學門
學類:
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國術
、
打
、
推
、
生物力學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Martial Arts
、
striking
、
pushing
、
biomechanic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8
點閱:45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比較與分析國術中三種不同攻擊動作:打、推與打帶推,其上肢運動學資料中的差異,希望藉由數據量化的結果,明顯區分打、推與打帶推的差異。利用高速攝影機(FASTCAM Super 10K)與Peak Performance Motus 3.0動作影像分析系統來記錄並分析進行打型、推型與打帶推型三種攻擊動作時,身體右上肢(拳、肘、肩)與髖關節水平最大速度,以及拳接觸到標靶瞬間和拳離開標靶瞬間的各關節點速度,同時也記錄了右手肘、肩關節與標靶的最大角度與角速度。以9位中國文化大學的男性同學為受試者,每人需做3組動作,且每組動作實施3次。各運動學資料,以0.05的顯著水準進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國術中三種不同攻擊方式,打型、推型與打帶推型動作在運動學上與打擊效果上最明顯的區別,主要在打擊深度、接觸時間、拳的水平最大速度、接觸標靶時的肘關節角度、以及標靶受擊後最大角速度出現的時機等參數上。在打擊深度上,打帶推型明顯大於打型與推型。打型與推型間則無明顯差異。在接觸時間上,打型明顯短於推型與打帶推型,而推型與打帶推型間則無顯著差異。在拳的水平最大速度上,打型明顯快於推型與打帶推型,而推型與打帶推型間則無明顯差異。在接觸標靶時的肘關節角度上,打帶推型明顯小於推型與打型,而推型與打型間則無明顯差異。在標靶受擊後最大角速度出現的時機上,打帶推型100%完全出現在過程中,推型則是89﹪,打型是56﹪。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ree different ways of striking:striking,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With the result of statistic quantification, I hop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data of upper limb Kinematic can obviously distinquish striking,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The FASTCAN Super 10K and Peak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Motus was used to record and analyze these three types of striking, the right-upper limb(fist, elbow and shoulder),the highest horizontal speed of articulation coax and the speed of each joint at the moment when the fist was touched a target and was away from a target also .
There are nine male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to be experimentalists. Each needs to conduct three set of action. Each set of ac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re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consequence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research, we can obtain four consequences as following:
1.The way of striking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of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in the depth of striking and the time of touching.
2.The fist and elbow joint speed from striking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from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in the highest horizontal speed,
3.Due to time of touching, the angle of separating from swing target in striking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in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4.The speed of separating from swing target in striking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pushing and striking with pushing, in the result of striking.
第一章 緒論...………………………………………… 1
一、背景說明………………………………………… 1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範圍………………………………………… 4
四、研究假設………………………………………… 4
五、名詞解釋………………………………………… 7
六、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一、「打」的相關研究…………………………….. 9
二、「推」的相關研究……………………………… 11
三、小結……………………………………………… 12
第三章 實驗方法與步驟…………………………….. 13
一、研究對象………………………………………… 13
二、實驗方法與步驟………………………………. 13
三、統計分析……………………………………….. 1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9
一、打擊深度……………………………………….. 19
二、接觸時間……………………………………….. 22
三、拳、肘、肩與髖各關節點的最大速度,
接觸標靶時的速度與離手時的速度………….. 23
四、打擊效果……………………………………….. 29
五、擺動式標靶最大角速度出現的時機……….. 31
六、圖形曲線說明………………………………….. 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6
參考文獻………………………………………………… 38
附錄
附錄一 變異數摘要表……………………………… 40
附錄二 事後比較表…………………………………. 51
附錄三 受試者同意書..…………………………….. 58
附錄四 受試者S4打型動作連續圖……………… 59
附錄五 受試者S4推型動作連續圖……………… 63
附錄六 受試者S4打帶推型動作連續圖………… 7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康戈武(1990)。中國武術實用大全。香港:今日中國出版社。
相子元、陳俊忠(1995)。 技擊運動上半身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力量探討。 體育學報20,p269-280。
陳五洲(1987)。太極拳定步按發勁之運動學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榮仁(1996)。直擊型打擊動作在不同狀況下拳速度的探討,中華體育38,p57-64。
莊榮仁(1997)。從研究方法與器材來探討上肢打擊最大力量的差異,中華體育41,p57-64。
莊榮仁(1998)。國術重擊型與點擊型打法的肢段間互動動力學分析。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
莊榮仁、洪得明(1992)。 不同步法與身法的弓步立拳上肢運動學之比較分析。 國術研究1(1), 16-23。
莊榮仁、洪得明(1992)。 弓步立拳之原地與上步和拗步與順步之推蹬腿地面反作用力之比較分析。國術研究1(2), p34-53。
莊榮仁、陳鴻祥、楊正隆、莊嘉仁(1996)。 太極拳打擊動作之上肢特徵研究。第二十七屆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365-369。
鄭博應(1995)。 三種形意拗步崩拳在二種不同準備動作狀態下發勁撞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台北:國立體育學院運科所論文。
外文部分:
吉福康郎(1984)。 種種格鬥技的衝擊力-逆突的場合, Japan Journal Sports Science,3(6), 485-491.
吉福康郎、池上康男(1988)。 突的動作研究, Japan Journal Sports Science,7(12), 818-824.
Powell, S. W. (1989), A cinematographical analysis and force measure of three styles of the karate back punch and side kick﹐Thesis of Texas A&M University.
Smith, P.K.& Hamill, J.(1986). The effect of punching glove type and skill level on momentum transfer.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2. 153-161.
Whiting, W.C., Gregor R.J.& Finerman, G.A.(1988). Kinematic analysis of human upper extremity movements in box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6(2), 130-136.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2.
太極拳定步按發勁之運動學分析
3.
國術內家拳定步發勁分析
4.
傳統太極拳推手
5.
三種形意拗步崩拳在二種不同準備運動狀態下發勁撞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6.
空手道前屈立追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7.
程派高式八卦掌開掌之動力鏈分析
8.
男子武術南拳有無發聲對發力效果影響之比較
9.
臺北地區國中男女拳擊選手出拳速度及力量之研究
10.
優秀空手道選手側踢上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特性分析
11.
國術內家拳爆發整勁各關節動作順序及發力機轉之探討(個案研究)
12.
槍術攔拿扎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1.
莊榮仁、洪得明(1992)。 弓步立拳之原地與上步和拗步與順步之推蹬腿地面反作用力之比較分析。國術研究1(2), p34-53。
2.
莊榮仁、洪得明(1992)。 不同步法與身法的弓步立拳上肢運動學之比較分析。 國術研究1(1), 16-23。
3.
莊榮仁(1997)。從研究方法與器材來探討上肢打擊最大力量的差異,中華體育41,p57-64。
4.
莊榮仁(1996)。直擊型打擊動作在不同狀況下拳速度的探討,中華體育38,p57-64。
5.
相子元、陳俊忠(1995)。 技擊運動上半身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力量探討。 體育學報20,p269-280。
1.
國術內家拳定步發勁分析
2.
太極拳定步按發勁之運動學分析
3.
傳統太極拳推手
4.
太極拳推手中攻與防之生物力學原理
5.
國術內家拳爆發整勁各關節動作順序及發力機轉之探討(個案研究)
6.
程派高式八卦掌開掌之動力鏈分析
7.
光學式二維影像動作捕捉系統之開發研究-以臉部動作為例
8.
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9.
不同強度的規律運動訓練對人體安靜與運動狀態下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
10.
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日常生活困擾、心理技巧對壓力反應與運動傷害之影響研究
11.
衰竭性運動後補充含抗氧化劑運動飲料對復水及血液生化值的影響
12.
不同項目運動選手平衡能力之定量評估
13.
以反轉理論探討跳傘參與者刺激尋求動機、覺醒、焦慮、情緒與跳傘表現之相關研究
14.
青少年一百公尺跨欄
15.
三種形意拗步崩拳在二種不同準備運動狀態下發勁撞擊之生物力學分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