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吳壽進,企業導入知識管理系統之評估模式研究─評估因素及評估程序之觀點,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00。2. 羅火地,員工績效評估制度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0。3. 陳詩穎,員工績效評估制度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8。4. 曾琇瑩,績效評核項目構建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為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1998。5. 李美琳,企業經營績效綜合指標之研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6。6. 林育理,企業研發部門知識學習能力、組織能耐與研發績效關係模式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0。7. 許健輝,知識模糊性與知識接收可能性在知識移轉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0。8. 汪昭芬,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醞蓄與創新績效之關連性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9。9. 林月雲,企業內部知識種類及其移轉方式之研究-人際關係類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00。10. 許崇德,組織學習過程、訓練移轉機制與知識管理績效之關連性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0。11. 賴彥豪,智慧資本之評量與知識管理活動,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0。12. 洪秀琪,知識移轉與績效表現之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0。13. 陳世運,知識屬性、網路關係與知識移轉關連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14. 朱倍瑩,知識整合機制與創新策略配合類型對知識管理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9。15. 周芸薇,學習型組織評量表之建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9。16. 李宗澤,知識環境、知識策略對知識管理事務及知識績效之影響,義守大學碩士論文,2000。17. 林士智,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9。18. 劉信志,知識管理參考模式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9。19. 藍紫堂,知識管理系統建構之個案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9。20. 李建華、方文寶編著,企業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清華管理科學總經銷,1996。
21. Honeycutt, Jerry原著,知識管理策略運用,周欣欣編譯,2000。
22. Botki, Jim著,智慧狂潮--帶動企業變革的知識社群,李靜瑤,朱璞瑄譯,高寶出版,2000。
23. Quinn, Brain, J., Baruch, Jordan J., Zien, Anne, K.著,知識管理與創新--善用智慧與軟體革新企業經營,洪明洲譯,商周出版,2000。
24. Peter Drucker等著,哈佛商業評論--知識管理,張玉文譯,天下文化,2000。
25. Peter Drucker等著,哈佛商業評論--績效評估,高翠霜譯,天下文化,2000。
26. Hronec, Steven M.著,非常訊號--如何做好企業績效評估,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譯,聯經出版,1997。
27. 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楊子江、王美音譯,
甲、 遠流,1997。
28. Charles Leadbeater著,知識經濟大革命,李振昌譯,時報出版,2001。
29.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劉京偉譯,商周出版,2000。
30.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知識管理推行實務,許史金譯,商周出版,2001。
31. Nancy M. Dixon著,知識共享型組織,李淑華譯,商周出版,2001。
32. eBusiness Executive Report 電子化企業 經理人報告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Building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知識管理 建構智慧型企業
33. 黃勳敬撰,企業績效考核制度的革命,能力雜誌,552期,2002。
34. 吳怡銘撰,企業知識管理的根:文件管理,能力雜誌,545期,2001。
35. 林士和撰,績效評估與績效管理的流程與步驟,能力雜誌,537期,2000。
36. 世界銀行,www.worldbank.org。
37. 全錄,www.xerox.com。
38. 勤業顧問公司,www.arthurandersen.com。
39. 勤業KnowlegeSpace,www.knowledgespace.com。
40. 台積電,www.tsmc.com.tw。
41. 惠普,www.hp.com/solutions1/oracle。
42. 微軟,www.microsoft.com。
43. 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http://cm.nsysu.edu.tw/~cyliu/。
44. www.google.com。
45. www.apqc.org。
46. www.brint.com。
47. www.icasit.org/km。
二、英文部分
1. Argyris, C., and Schon, D. 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Addison-Wesley,1978。
2. Rubenstein-Montano, B., Liebowitz, J., Buchwalter, J., McCaw, D., Newman, B., Rebeck, K.,A systems thinking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2001。
3. Niessink, F., Hans van Vliet,Measurement program success factors revisited,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43),2001。
4.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4),1996。
5. Hwan, J., Kim, Y. G.,A stage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a latent content analysis,Experts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1。
6. Huang, K. T., Lee, Y. W., Wang, R. T.,Quality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1999。
7. Liebowitz, J. P., & Wilcox, L.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Boston: CRC Press,1997。
8. Liebowitz, J.,Key ingredients to the success of an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1999。
9. Michel J. Leba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41),1995。
10. Shin M., Holden, T., Schmidt, R.A.,From knowledge theory to management practi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7),2001。
11. Nonaka, I., & 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 Doubleday, Garden City, NY,1996。
13. R. Van der Spek, R. de Hoog,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 U.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1998。
14. Ruggles, R.,The state of the no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