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書籍部份
1.Gunther Kress & Theo Van Leeuwen(I999)著 ,桑尼譯(1999),
Reading Images,解讀影像,台北,亞太。
2.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
3.陳文印,1997 ,設計解讀,亞太圖書,台北。
4.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東大圖書,台北。
5.李幼蒸,1996,人文符號學,唐山,台北。
6.李幼蒸,1997,文化符號學,唐山,台北。
7.李幼蒸,1997,哲學符號學,唐山,台北。
8.Deborah K. Padgett著,2000,張英陣校閱,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紅葉文化,
台北。
9.胡幼慧主編,1999,質性研究,巨流圖書,台北。
10.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 譯,巨流圖書,
台北。
11.Michael Quinn Patton,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圖書,台北。
12.Charles Wallschlaeger & Cynthia Busic-Snyder,1992,Basic Visu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For Artists,Architect and Designers,U.S.A。
13.Nicholas Roukes,1988,Design Synectics,Davis Publications,U.S.A。
14.Robin Landa,1998,Thinking Creatively,Singapore。
15.Arthur Asa Berger 著.黃新生 譯,2000,媒介分析方法,遠流,台北。
16.John Fiske 著.張錦華 譯,2001,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台北。
17.星野克美等 著.黃恆正 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遠流,台北。
18.Roland Barthes 著.洪顯勝 譯,1989,符號學要義,南方,台北。
19.Roland Barthes 著.熬軍 譯,1998,流行體系(一),桂冠,台北。
20.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張老師文化,台北。
21.林盛宏,1999,設計記號論網路講義。
22.Charles Wallschlaeger & Cynthia Busic-Snyder,1996,Basic Visu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Brown & Benchmark,Singapore。
23.張毓吟,1995,圖像符號傳播的語文式思考:以符號學詮釋國劇臉譜為例,台北市立
美術館,台北市。
24.Zweiter Band Erster Teil.倪梁康 譯,1999,邏輯研究-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
第二卷/第一部份,時報文化,台北市。
25.Norman K.Denzin.張君玫 譯,1999,解釋互動論,弘智文化,台北市。
26.劉展旭,1999,應用符號學探討設計物的意義脈絡發展,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斗六。
27.陳俊嘉,2000,以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物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雲林科技大學碩士
論文,斗六。
28.游蕙瑜,2000,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式,雲林科
技大學碩士論文,斗六。
期刊部份
1.郭世謀&林加雯,1997,論圖像語彙的選擇對視覺傳達效果之影響,1997設計學會研
討會,亞太圖書,台北市。
2.蘇宗雄,1996,談標誌的象徵意義,設計雜誌,71期。3.Walter A.Schaer,Aspects of design,IDEA/Journal。
4.王明嘉,從企業標誌角色檢視視覺符號本質,設計雙月刊,Vol.66。5.王明嘉,從企業形象解讀到識別設計管理初探,設計雙月刊,Vol.67。
6.王明嘉,從CI熱潮到LOGO 狂飄,設計雙月刊,Vol.65。
7.王明嘉,1995,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藝術家,Vol.238。8.林盛宏,1987,產品設計的造形特質探討,工業設計,第十六卷,第一期。
9.杜瑞澤,1995,設計中觀察力培養的重要性,工業設計,第二十四卷,第四期。10.王德華,「新設計」,設計雙月刊,Vol.63,台北。
11.陳美蓉.張恬君,2001,視覺失衡原理與設計創造之同時性,商業設計學報,第五期。網路資料
1.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School of Education,美國科羅拉多大學
符號學教育網,http://carbon.cudenver.edu/~mryder/itc_data/semioti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