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A. Maxwell,J.,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市:心理。
Barthes.R.,許綺玲譯(1995),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台灣攝影。
Barthes.R.,許薔薔、許綺玲譯(1998),神話學(Mythologies),台北市:桂冠。
Barthes,R.,張碧珠譯(1995),“羅蘭巴特論攝影”,當代,第113期,pp.8-17。
Baudrillard,J.,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ts),台北市:時報。
Baudrillard,J.,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巿:時報文化。
Baudrillard,J.,劉成富、全志鋼譯(2000),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
Bell,D.,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市:久大。
Benjamin,W.,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
Berger,A.,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台北市:遠流。
Berger,J.,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台北市:遠流。
Berger,J.,戴行鉞譯(1995),藝術觀賞之道(Ways of Seeing),台北市:台灣商務。
Bocock,R.,張君玫、黃鵬仁譯(2001),消費,台北市:巨流。
Debord,G.,林志明譯(1996),“紀德堡與法國激進思想”,當代,第117期,pp.12-19。Fiske,J.,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Fiske,J.,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台北市:遠流。
Fiske,J.,陳明珠譯(1990),“物質主義的影像研究(Material Image)”,當代,第51期,pp.70-83。
Freund,G.,盛繼潤、黃少華譯(1990),攝影與社會,台北市:攝影家。
Flusser,V.,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市:遠流。
Hannah,A.,張旭東、王斑譯(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
Hebdige,D.,張儒林譯(民86),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Subculture),台北市:駱駝。
Horrocks,C.,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Baudrillard for Beginners),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Jameson,F.,唐小兵譯(1989),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
Kaplan,E.Ann,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第51期,pp.42-52。
Lacan,J.,李家沂譯(1998),“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形塑「我」之功能的鏡像階段”,中外文學,第314期,pp. 34-42。
London,B.,邱奕堅編審、孔繁毅、羅慧瑜、胡財銘譯(2001),新現代攝影(Photography),台北市:影像視覺藝術事業公司。
Melchior-Bonnet,S.,余淑娟譯(2002),鏡子,台北市:藍鯨出版社。
O’neill,J.,張旭春譯(2001),五種身體(Five Bodies: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台北市:弘智文化。
Pultz,J.,李文吉譯(1997),攝影與人體(Photography and the body),臺北市:遠流。
Sontag,S.,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On Photography),台北市:唐山。
Strauss,A & Corbin,J,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巨流。
Strinati,D.,閻嘉譯(2001),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Turner,G.,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British Culture StudiesAn Introduction),台北市:亞太圖書。
Virilio,P.,楊凱麟譯(2001),消失的美學,台北市:揚智。
胡正光(1998),紀登士Anthony Giddens,台北市:生智。
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聲鋒(1989),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
星野克美等,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台北市:遠流。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
郭恩慈編(1996),影象啟示錄,香港:奔向明日工作室。
章光和(2000),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知論術與實踐,台北市:田園城市。
張惠菁(2001),閉上眼睛數到10,台北市:大田。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台北市:美學書房。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主編(2002),文化研究第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許綺玲(2001),糖衣與木乃伊,台北市:美學書房。
南帆(2001),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陳昭如(1999),活在拜物星球,台北市:城邦。
梁濃剛(1989),快感與兩性差別: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台北市:遠流。
楊大春(1995),傅柯Foucault,台北市:生智。
李陀、陳燕谷主編(2001),視界第2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蔡錚雲(2000),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紀蕙(2002),“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360期,pp.12-23。郭思慈(1995),“從符號學到現象學的轉向-羅蘭巴特論攝影本體”,當代,第107期,pp.8-17。姚瑞中(2002),“靈光的斷片-略論當代攝影理論的台灣經驗”,誠品好讀月報,第20期,pp.22-24。
王正華(2001),“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09),pp.76-89。吳嘉寶(1997),“攝影文化的形成與價值判斷的賦型”,現代美術,第74期,pp.33-39。陳明珠(2001),“從梅洛龐蒂之現象身體論及傳播的身體”,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民90.05),pp.169-189。
翁註重、林榮泰(1998),“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與後現代的商品形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9期,pp.111-118。
楊久穎(2002),“慾望圖城:後現代消費性攝影影像的思考-以「Here!」、「Taipei Walker」雜誌為例”,傳播文化,第9期,pp.129-161。陳其澎(1998),“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大學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pp.85-107。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第7期,pp.153-163。YAP!雅比生活潮流季刊(2000),創刊一號(2000春季),台北市:伸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IdN國際設計家連網中文版(2002 7/8)第39期,台北市:長松文化。
莊靈編(1996),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第四屆學術審議委員會編(1997),攝影與藝術學術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協會。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第五屆學術審議委員會編(1998),「台灣攝影的轉向」1998攝影學術專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協會。
吳嘉寶等編(2002),「觀看的對話」2002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協會。
「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2002年西洋藝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西洋藝術史研究推動專案計畫。
張媛玲(民85),台北婚紗攝影的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嘉(民85),婚紗攝影. 寫真, 拍. 婚紗攝. 影,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嘉雯(民89),記憶‧流浪‧扮裝-消費社會的婚紗攝影空間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王經武(民80),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田名璋(民83),靜態電子影像對攝影本質的影響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敏雲(民89),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立群(民90),主體的生成應變與轉化:拉岡派精神分析理論的詮釋與操練,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念琪(1999/08/11),“大頭貼 連腳都拍進去啦!全身寫真當紅 年輕人迷到無法自拔 甚至用來寫日記”,民生報,第63版。
唐惠彥(2000/05/13),“影像寫真照 風靡青少年 3分鐘速成 大頭貼 今年畢業生活照新寵”,民生報,第39版。
吳貞瑩(2001/03/21),“瞄準你的頭 自戀狂有了 大頭貼 過著快樂的日子”,聯合報,第38版。
英文文獻
Barthes,R.(1977),“The Photographic Message”,Image, Music,Text,New York:Hill & Wang(translated by Stepher Heath),pp.15-31。
Baudrillard,J.(1983),Simulacres et simulation,New York:Foreign Agent Series, Secmiotext(e) Publications。
Evans,J. and Hall,S.(1999),Visual culture:the reader,London: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Lister,M.(1995),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
Mirzoeff,N.(1998),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London:Routledge。
Mitchell,W.J.T.(1992),The reconfigured eye-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Cambridge:MIT。
Mitchell,W.J.T.(1994),Picture theory: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swald,L.(1996),“The Place and Space of Consumption in a Material World”,Design Issue,12(1),pp.55-56。
Edited by Amelunxen,H.V. etc.(1996),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memory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digital age,Amsterdam:G+B Arts。
Squiers,C.(1990),The critical image:essays o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Seattle:Bay Press。
線上資料
Chalfen,R.,“PRINT CLUB IN JAPAN”,http://ase.tufts.edu/asian/neaas/chalfen.htm,上網日期2002年6月3日。
葉庭芳(2000),“大頭貼放送流行新魅力”,http://www.taiwanslot.com.tw/chi/ontime/116-3.htm,上網日期2001年10月5日。
柯裕棻(2000),“凱蒂貓的消費危機”,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Teengirlsrevolution/tr03.htm,上網日期2002年1月27日。
吳錦勛(2001),“專訪傳播學者John Fiske”,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網《世紀中國》(http://www.cc.org.cn),上網日期2001年12月29日。
紀大偉(2000),“變遷的時代,解嚴的身體”,http://www.myfreshnet.com/GB/literature/li_expert/tchi/archive/10011.asp,上網日期2002年3月17日。
栗田宣義(1999),“「プリクラ」遊び方に関する社会学的研究”,http://www.sega.co.jp/zaidan/report8/2_12.html,上網日期2002年3月13日。
姚瑞中(2002),“攝影裝置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六)”,http://www.artouch.com/resultstory.asp?searchtext=姚瑞中&sn=2,上網日期2002年7月10日。
方永泉(2000),“文化工業與文化救贖─阿多諾的文化批判觀點及其美學意義”,http://www.ncnu.edu.tw/~ycfang/阿多諾.htm,上網日期2002年4月12日。
林志明(2000),“布希亞論攝影”,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articals_01.htm,上網日期200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