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王鼎鈞著作書目
王鼎鈞:《單身溫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
王鼎鈞:《情人眼》,台北:吳氏圖書,1970。
王鼎鈞:《開放的人生》,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
王鼎鈞:《人生試金石》,台北:吳氏圖書,1975。
王鼎鈞:《我們現代人》,台北:吳氏圖書,1976。
王鼎鈞:《碎玻璃》,台北:吳氏圖書,1988。
王鼎鈞:《靈感》,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北:明道文藝,1982。
王鼎鈞:《海水天涯中國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
王鼎鈞:《山裡山外》,台北:吳氏圖書,1992。
王鼎鈞:《看不透的城市》,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王鼎鈞:《作文七巧》,台北:吳氏圖書,1984。
王鼎鈞:《意識流》,台北:吳氏圖書,1985。
王鼎鈞:《作文十九問》,台北:吳氏圖書,1986。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
王鼎鈞:《兩岸書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王鼎鈞:《昨天的雲》,台北:吳氏圖書,1992。
王鼎鈞:《怒目少年》,台北:吳氏圖書,1995。
王鼎鈞:《隨緣破密》,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
王鼎鈞:《心靈分享》,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
王鼎鈞:《有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王鼎鈞:《千手捕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王鼎鈞:《活到老,真好》,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王鼎鈞:《滄海幾顆珠》,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王鼎鈞:《風雨陰晴》,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二、 書籍類
中國教育學會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台北:中國教育學會,1977。
管運龍:《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台北:源成出版社,1977。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1980。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
楊渡:《強控制解體》,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林書堯:《彩色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
公木:《先秦寓言概論》,齊魯書社,1984。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黃國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書局,1985。
何寄彭等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重慶出版社,1988。
劉述先:《大陸與海外》,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
封德屏編:《四十年來家園》,台北:文出版社訊雜誌,1989。
陳果青編:《詞學詞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芯心:《大陸遊》,台北:黎明出版社,1991。
楊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浙江美術學院,1991。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
周廣林、徐侗主編:《幽默小百科》,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
孟昭泉:《幽默與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熊述隆:《散文藝術世界》,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爾雅編:《評論十家(二)》,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
張春榮:《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
天下編輯:《一同走過從前》,台北:天下雜誌,1994。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94。
徐學:《台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州:海峽文藝,1994。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5。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出版社:正中,1995。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
游勝冠《臺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戴國煇著(魏延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
周慶華:《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
吳睿人譯,班奈迪克.安德遜:《想像的共同體》,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三、 單篇論文纇
季紅:〈語言節奏〉,《文訊月刊》26期,1969年10月。老寶:〈維他命丸之外〉,收錄於王鼎鈞:《人生試金石》,台北:吳氏圖書,1975。
賀芳:〈實用價值與欣賞價值〉,收錄於王鼎鈞:《人生試金石》,台北:吳氏圖書,1975。
王鼎鈞:〈敬答讀者〉,收錄於《我們現代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
陳克環:〈永恆的琉璃〉,《中華日報副刊》,1978年8月3日。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類疊篇〉,收錄於《渡也論新詩》台北:黎明出版社,1983。
徐侗:〈試論幽默〉,《文學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4年2期。
趙衛民:〈磨劍石上畫蘭花─訪第二屆聯副「每月人物」王鼎鈞先生〉,收錄於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
鄭明娳:〈八0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收錄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人間出版社,1990。
王鼎鈞:〈山水聖賢〉,《兩岸書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浙江修辭研究會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Ien Ang:〈不會說中國話─論散居族裔之身份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21卷7期,1992
張春榮:〈比喻天地─讀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灣新聞報》,1992年9月25。
胡台麗:〈芋仔與番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徐學:〈孤俠與鄉愁─王鼎鈞短篇小說研析〉,《台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3期。
吳洁敏、朱宏達:〈漢語節奏規律的限制條件〉,《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3月
李亦園:〈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收錄於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
王賡武:〈關於文化中國的四個疑問〉,收錄於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
鄭明娳:〈從懷鄉到返鄉─台灣現代散文中的大陸意識〉,收錄於黃維樑編:《中華文學的現在和未來─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鑪峰學會,1994。
徐學:〈象徵:意象與寓言〉,《台灣當代文學綜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
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收錄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羅茵芬:〈寫時代,寫社會,寫中國人─王鼎鈞細說創作里程〉,《中央日報》,1996年2 月6日。
沈謙:〈駱駝背上的樹─王鼎鈞散文的人格與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六期,1997年6月。陳清橋:〈離析「中國」想像〉,收錄於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
高行健:〈沒有主義〉,收錄於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7。
李歐梵:〈四十年來的海外文學〉,收錄於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7。
周慶華:〈臺灣當代散文的文類焦慮〉,《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
渡也:〈王鼎鈞名作〈那樹〉分析〉,《明道文藝》,1997年11月。李宜涯:〈文路無盡誓願行〉,《文訊月刊》,1998年4月。
林央敏:〈散文出位〉,《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8。
歐宗智:〈揭開事實的矛盾─評王鼎鈞《隨緣破密》〉,《書評》,1998年4月33期俞敬群:〈我對《隨緣破密》的看法〉,《爾雅人》,1998年8月。
張春榮:〈金針度人─王鼎鈞的《千手捕蝶》〉,《文訊雜誌》,1999年4月渡也:〈智慧的火花─論王鼎鈞《開放的人生》〉,《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1999年3月19日─21日
張春榮:〈金針度人─王鼎鈞的《千手捕蝶》〉,《文訊雜誌》,1999年4月隱地:〈王鼎鈞的聖歌〉,收錄於王鼎鈞:《千手捕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現代散文精讀》,台北:五南書局,1999。
愚子:〈《心靈分享》在紐約〉,《爾雅人》第111.112期,1999年4月20日第四版。
王開平:〈金秋時節─訪作家王鼎鈞〉,《爾雅人》第111.112期,1999年4月20日第四版。
張春榮:〈金針度人─王鼎鈞的《千手捕蝶》〉,《文訊雜誌》,1999年4月隱地:〈王鼎鈞的聖歌〉,收錄於王鼎鈞:《千手捕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王開平:〈金秋時節─訪作家王鼎鈞〉,爾雅人第111.112期,1999年4月。
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向明:〈但肯尋詩便有詩─為鼎公詩集作序〉,《有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陳清僑:〈離析「中國」想像:試論文化現代性中主體分裂構形〉,收錄於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
邱貴芬譯:〈女性的鄉土想像〉,《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
蔡倩如:〈樹的密碼〉,收錄於王鼎鈞:《風雨陰晴》,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商天佑:〈滄海遺珠似月明─和老作家王鼎鈞一席談〉,收錄於王鼎鈞:《滄海幾顆珠》,爾雅出版社,2000。
鄭明娳:〈出入魔幻與寫實之間〉,收錄於王鼎鈞:《風雨陰晴》,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廖玉蕙:〈到紐約,走訪捕蝶人─散文家王鼎鈞先生訪問記〉,《中央副刊》,2001年9月22日。
顏子魁:〈美援對中華民國經濟發展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齊邦媛:〈散文裡的兩個世界〉,《幼獅文藝》,47卷5期。
鄭明娳:〈論中國現代寓言文學〉,《中外文學》,第16卷第6期。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13卷1期。
鄭明娳:〈論中國現代寓言文學〉,《中外文學》第16卷第6期張春榮:〈細緻與真實─王鼎鈞散文的描寫藝術〉,《文訊雜誌》第44期。四、 學位論文類
陳學志:《「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台大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張柏仲:《外省族群的社會心理分析─族群觀點、我群認同與社會距離》,東吳政治系碩士論文,1997。蔡倩如:《王鼎鈞散文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