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1999)。校長的任命(聘任)辦法。教育行政論壇。上海市共產黨辦公室。
王秀玲(2000)。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如哲(1988)。外國教育改革與政策啟示。理論與政策,13(2),57-83。台灣省政府(1989)。台灣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及遷調辦法。
台灣省政府公報,27,78。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1999)。日本-教育行政。教育資料與研究,31,135-155。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敦義(2000)。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慈純(2000)。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木琳(1977)。國中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文雄(1998)。走過領導的關卡---學校行政領導技巧。台北:五南。
江文雄(1999)。台北市中小學校長評鑑方案之探討。台北:台北市
政府。
吳清山(1994)。美國教育行政與組織。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9)。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方案探討。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清山、張素偵(2001)。當前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檢討與改進。台灣教育,605,2-9。
周雅淑(2000,6月14日)。莫讓校長遴選淪為家長角力戰。台灣日報,7版。
林武(1988)。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甄選制度之研究。高雄:復文。
林海清(1999)。台灣省公立高級中學學校校長甄選制度檢討。199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pa.ncnu.edu.tw/y/lin2.html.
林海清(2000a)。校長遴選制度。高雄:復文。
林海清(2000b)。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
林文律(1999a)。美國校長證照制度。教育行政論壇,4,119-138。
林文律(1999b)。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教育研究雙月刊,28,7-13。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奇佐(2000)。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方案省思。國立台北師範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書店。
林聖峰(1996)。高職校長行政能力甄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靜貴、葉志榮(1999)。國民中學(含完全中學)校長評核制度之
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
修大學法不能再拖了(2000,9月3日)。聯合報,2版。
連海生(2000)。紐西蘭、澳洲教育行政考察心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8a)。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8b)。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2)。現行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之檢討。高中教育發展,437-447。
高強華(1999)。學校教育革新專輯。台北:師大書苑。
高薰芳(1989)。校長評鑑之應為與難為。教師天地,96,19-24。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振球(1992)。績優學校。台北:師大書苑。
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慶宗(2001)。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
黃政傑(1989)。教育研究亟需擺脫量化的支配-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鎮(1898)。台灣省國民中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任用、遴用、儲訓及遷調之研究。豐原: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
單文經(2001)。論培養校長成為課程的領導者。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馮丰儀(2000)。國民中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濱松(1989)。人事行政。台北:華視出版部。
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楊振昇(2001)。台灣與美國科羅拉多州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分析。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春文 (2000)。新世紀學校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國教輔導,39(5),34-39。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謝文全(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美慧(2000)。新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後現代領導。中華民國 學校行政研究學會。蔡培村(1980)。教育環境評鑑。高雄:復文。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鄭進丁(1976)。國民小學校長繳色之分析。高雄:麗文。
陳明輝(1993)。台灣省立高級中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輝(2000a)。我國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任用之現況及其變革趨勢。2002年1月5日,取自http://www.epa.ncnu.edu.tw/y/changmh.html
陳明輝(2000b)。英國國立領導學院。2002年1月5日,取自http://www.dfee.gov.uk/teachingreforms/lenesl.html
陳明輝(2000c)。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2002年1月5日,取自http://web.cc.ntnu.edu.tw/minifei/
陳聖說(2000)。校長角色的自我期許。2002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mses.ilc.edu.tw/jon//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蓮(2000,7月3日)。豐陽國中校長被罷免,家長會聲援。台灣日報,10版。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清濱(1988)。學校行政。台北:台灣書店。
張清良(1993)。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張潤書(1980)。行政學(修定三版)。台北:三民。
張德銳(1992)。談校長評鑑的目的、規準與程序。教師天地,96,4-90。
張德銳(1998)。以校長評鑑提昇辦學品質-談校長評鑑的目的、規準與程序。教師天地,96,4-90。張一心(2000)。私立大學教育學程創辦負責人領導行為與組織氣候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茂源(2002)。危機管理與學校行政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29-35。曾秀英(2002,1月26日)。遴選校長中縣教師會靜坐。中國時報,17版。
顏慧萍(1992)。國民中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9a)。國民教育法修正條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b)。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台北:教育部。
學校選舉之風不可長(2001,4月10日)。國語日報,3版。
潘慧玲(2000)。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閻自安(2000)。從全面品質領導與模糊相似性整合的角度看學校校長之遴選。台北:淡江大學地方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鍾杉(1997)。國民小學校長主任甄選訓練遴用制度研究報告。台中:省教育廳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羅紹平(2000,11月8日)。教職員罷免校長一致通過。聯合報,4版。
英文部分:
Alkire,P.(1995).Selection of beginning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Criteria used by school districts.ERS Spectrum,13(1),47-49.
Bass,B.M.&Avolio,B.J.(1990).Transformationl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io Alto,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B.M.&Avolio,B.J.(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London:Sage,1-9.
Bass,B.M.(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Blake,R.R. & Mouton,J.S(1964).Break through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3(5),70-74.
Burns,J.M.(1978). Leadership. New York:Harper and Row.
Bryman,A.(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Castley,A.(1999).Temora West public school. In Improving school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A selection of principal and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 reports.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uke,D.L.(1987).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New York:Random House.
Duke,D.L.(1992).Concepts of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
Druker,P.(1974).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cefices,New York.
Edmonds,R.(1979).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o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37(1),15-23.
Edward, G.D.V.(1996).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public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he state of texas.Unpublished.ED.D.Dissertation.Ea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
Flanigan,J.L.(1989).A process model of principal sele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43253.
Greenfield,W.(1987).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oston:Allyn & Bacon.
Hughes,L.W. & Ubben,G.C.(1989).The elementary principal’s handbook:A guide to effective action(3rd Ed.).Boston:Allyn & Bacon.
Heck,L.J.(1995).A case study of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the informal process of selecting elementary principals.Unpublised Ph. 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
Leithwood,K.A(1992).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5),8-12.
Leithwood,K.A(1996).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Likert,R.&Likert,J.G.(1976).New ways of managing conflict.New York:McGraw-Hill.
McGhee, P.R.(1971).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decision-making attitudes,leader behavior and teacher grivances in public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Syrancuse University.
Morris,V.C.,Crowson,R.L.,Porter-Gehrie,C.,& Hurwitz,E.(1984). Principals in action:The reality of managing schools.Columbus,Ohio: A Bell & Howel Company.
Murphy,J.&Hallinger,P.(1992). The principalship in an era of transform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0(3),77-88.
Murphy,J.&Beck,F.(1994). Leadership preparation:reframing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 Newbury Park,CA:Sage.
Murphy,J.,&Shipman,N.(1998). The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A standards-based approach to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Retrieved from: htto:www.aasa.org/issues/leadership/
Murphy.htm.
Reed,R.J.(1989).The selecti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process and promi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16913).
Richard(1981).The selecti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Process and promis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16913)
Robbin,S.P.(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6thEd.).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Smith,S.C.&Pilele,P.K.(1996).School leadership:Handbook for excellence. Eugene,OR:University of Oreg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68).
Stogdill,R.M.(1974).Handbook of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New York:Free Press.
Stool,L.&Fink,D.(1993).Effecting school change:The Halton approach.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3(1).19-41.
Tayeor, G. & Sunders, J.B.(1965).The new law of education. London: Butterworths.
Teader Training Agency(1997).Prestigious new training for experienced headteachers.Retrieved from:http://www.coi.gov.uk/coi/depts/GTT/
coi4845d.OK(visited 20Sep.2001)
Thomas , D. W.(1997).Selection and eval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Wendel,F.C.&Breed,R.D.(1988).Improving the selection of principals:An
analysis of approaches.NASSP.Bulletin,72(508),35-38. ERIC NO
EJ371971
Weeks, J.(1992).Headteacher apprialsal and school review,In M. Attersley Ed. The Apprisal of the Headteachres. London :Cassell.
Yuki,G.A.(1989).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