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份
于文正 (民79)。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垠 (民90)。談休閒輔導─以週休二日為例。輔導通訊,66,8-12。王大維 (民89)。「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
究,7,12-18。
王美芬 (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敏 (民86)。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艷萍 (民89)。女性憂鬱症患者生病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崇一 (民76)。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
調查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
文崇一 (民79)。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
孔令嘉 (民85)。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繁鐘編譯 (民89)。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丘玲玲 (民87)。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
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
文。
朱雀(n.d.)。認識憂鬱症。http://psy.pmf.org.tw/pp8.htm。上網日
期:2002/4/2
朱敬先 (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嘉琦 (民86)。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民90)。我國婦女社會生活趨勢分析。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gender/lifetrend2.htm。
上網日期:2002/1/8
行政院內政部戶役政司 (民9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
標。http://www.ris.gov.tw/。上網日期:2002/5/10
余巧芸 (民78)。台灣兒童的價值意識與母親生活型之關係。輔仁學誌─
法、管理學院之部,21,383-416。
余嬪 (民88)。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沈慶鴻 (民86)。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慶鴻 (民90)。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大學實踐學報,32,99-134。
吳文銘 (民90)。談休閒輔導之自我娛樂能力。輔導通訊,66,29-32。吳明燁 (民87)。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
報,7,39-79。
吳淑玲 (民8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月刊,546,36-39。
吳慧英 (民78)。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
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 (民87)。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
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
心理學報,30(1),91-132。
李茂興譯 (民87)。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原著出
版年:1996)
李美枝(民6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素芬 (民91)。憂鬱症患者早年家庭經驗及其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馨 (民8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雲 (民78)。母親工作狀況與子女對母親角色行為的知覺及期望。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貴花 (民79)。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
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鐵生(民85)。社區居民休閒行為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何青蓉 (民75)。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
色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福田、蔡培村 (民79)。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
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宋幸蕙 (民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建政 (民83)。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月刊,523,18-20。
呂建政 (民85)。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 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輔
導,137,2818-2821。
呂運志 (民85)。社會疏離感對工作態度與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工
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正秋 (民87)。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君佩 (民88)。踰越/愉悅的身體政治─女子三溫暖的女性休閒經驗與空
間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育芳(民85)。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
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 (民81)。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地 (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莉菁 (民89)。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土論文。
林惠雅 (民88)。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慧華 (民89)。離婚女性單親家庭兒童對父親主觀經驗之研究。東吳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邵麗芳(民77)。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風祭元 (民80)。你可能得了憂鬱症。(楊鴻儒編譯)。台北:書泉。(原著
出版年:n.d.)
胡家欣 (民89)。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嘉琪 (民89)。女性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憂鬱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胡藹玲 (民90)。女性自覺團體方案對參與者女性主義意識的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夏涵 (民74)。怎樣過獨身生活。(薛絢、郝明義譯)。台北:桂冠。(原作
出版年:n.d.)
洪秀珍 (民90)。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惟泉 (民90)。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淑芳譯 (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原作出版年:n.d.)
唐先梅 (民87)。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
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12。
徐永能 (民78)。休閒教育的科際整合。師友月刊,266,8-9。高俊雄 (民85)。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137,2823-2825。
高桂足、陳李綢、蔡淑敏、古明嬋、許錫珍、徐芳華、陳若璋編(民63)。
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文景。
翁樹澍、王大維譯 (民88)。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揚智。(原著出
版年:1996年)
修慧蘭、陳彰儀 (民76)。臺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
學報,55,141-169。
徐麗湘 (民83)。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影響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莊永佳 (民8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斐瑜 (民8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慧秋 (民78)。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莊麗卿 (民78)。如何幫助孩子安排休閒生活。師友月刊,266,16-17。
陳美玲 (民86)。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
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琦 (民89)。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齡 (民8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欽 (民91)。「情緒」生病了!─躁鬱症。健康世界,194,75-86。陳清泉 (民79)。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湘 (民88 )。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
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私立靜宜大學兒童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婷婷 (民84)。醫學院學生自殺意念與生活壓力、問題解決能力、社會支持及無望感關係之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娟 (民87)。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接受程度之探討。國
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凱倫 (民79)。台灣省製造業女性作業員健康之調查及心理相關因素之
探討─以北部地區電子、塑膠、紡織三業為例。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
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民74)。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
陳彰儀 (民75)。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
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9,27-72。
陳彰儀 (民78)。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
論。台北:淑馨。
陳曉慧 (民88)。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
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雯 (89)。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
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韻 (民88)。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 (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翠珠 (民90)。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黎文 (民89)。憂鬱症患者日多。
http://www.lofaa.org.tw/bluer.html。上網日期:2002/4/2
張慧美 (民75)。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
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瀞文 (民88)。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梁淑娟 (民83)。單身女性的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諮商與輔導,107,32-35。
梁愛玲 (民84)。台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琛 (民81)。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瑛玲 (民8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
員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維素 (民81)。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
態形成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良 (民85)。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
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岑 (民87)。自我分化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珊 (民88)。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以基隆
市核心家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中科 (民7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
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真 (民75)。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定國 (民80)。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1-6。
黃明堅 (民83)。單身貴族。台北:皇冠。
黃嘉宗 (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儀娟 (民89)。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民美國之
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森 (民90)。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芬 (民88)。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連婷治 (民87)。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 (n.d.)。美國北卡州杜克大學。
http://heart.tku.edu.tw/sa/COUNCEL/INFO/depression/sports.htm。
上網日期:2002/4/2
游恆山 (編譯) (民86)。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傅立恆 (民85)。臺灣地區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以台北、宜蘭的國
中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巧芬 (民90)。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以
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游正芬(民88)。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政 (民7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淑芬 (民82)。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一般和先天
性心臟病兒童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智魁 (民84)。女權與婦女休閒。戶外遊憩研究,8(3),1-14。賈紅鶯 (民80)。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之相關研
究 ─ 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芝(民77)。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休閒生活之比較─以西門町休閒活動
為主的少年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 (民80)。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茹憶(民85)。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 (民67)。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台北:巨流。
楊蘭儀 (民82)。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dorow論母職再製。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金鳳 (民90)。(親密戰爭?)--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銘卿 (民83)。休閒及休閒活動之概念分析。中華體育季刊,7(4),17-24。
趙善如 (民84)。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的休閒輔導。學生
輔導通訊,39,92-97。
赫洛克 (民65)。成人心理學。(胡海國編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
年:1953年)
劉文菁 (民82)。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佩佩 (民88)。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 (民89)。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劉穎芳 (民89)。成人休閒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丞伸 (民90)。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為元、廖榮利 (民74)。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大洋。
鄭惠文 (民89)。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
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慧文 (民88)。女人,你的名字叫「苦悶」?。
http://www.trustmed.com.tw/news。上網日期:2002/4/2
蔡素琴 (民87)。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慧 (民8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儀 (民8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歐陽儀、吳麗娟 (民8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
育心理學報,30(2),33-58。
賴友梅 (民8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
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輝瑞大藥廠 (n.d.)。認識憂鬱症。
http://www.pfizer.com.tw/health/depress.htm。上網日期:
2002/4/2
駱重鳴 (民72)。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諾克斯 (民72)。為什麼要結婚?。(彭懷真等譯)。台北:允晨文化。(原
著出版年:n.d.)
蕭美君醫師(民90)。健康婦女迎向多重角色人生。信誼基金會2001/5月號
學前教育專刊。
http://www.cgmh.org.tw/intr/intr2/c3368/women.htm。上網日
期:2002/4/2
蕭春媚 (民90)。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鮑威爾 (民73)。適應心理學:人生周期之正常適應。(俞筱鈞編譯)。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原著出版年:1983年)
盧慧怡 (民79)。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
業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宏旭 (民89)。已婚婦女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妙桂 (民83)。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15-17。
謝明材 (民89)。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珊 (民84)。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政諭 (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
幼獅。
謝哲仁 (民88)。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暨週
休二日對臺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麗敏 (民83)。憂鬱量表的編製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08,15-19。
羅明訓 (民8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敏綺 (民88)。農村婦女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教養方式之研
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慧 (民90)。人口結構轉型 台灣呈葫蘆型。
http://www.google.com/。上網日期:2002/1/8
蘇廣華 (民90)。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
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龔美娟 (民83)。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
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
報,27,1-33。
二、英文部份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IL:The Dorsey Press.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ialeschki, M. D. (1994). Re-entering leisure:Transition
within the role of motherhood.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57-74.
Carpenter, K. M., Hasin, D. S., Allison, D. B., & Faith, M. S.
(20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esity and DSM-IV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uicide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Results 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2), 251-257.
Cavanaugh, J. C. (1993).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2nd ed.).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4),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Dalla, R. L., & Gamble, W. C. (2000). Mother, daughter,
teenager─Who am I ?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1(2), 225-
245.
Dattilo, J., Dattilo, A. M., Samdahl, D. M., & Kleiber, D. A.
(1994). Leisure orientations and self-esteem in women with
low incomes who are overweigh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23-38.
Deem, R. (1988). Work, unemployment, and leisure. London:
Routledge.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 Edginton, S. R. (1992).
Leisure programming:Concepts,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2nd ed.). Dubuque, IA: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Flintoff, A., & Scraton, S. (2001). Stepping into active
leisure?Roung women’s perceptions of active lifestyles
and their experienc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6(1), 5-21.
Flora, J., & Segrin, C. (1998). Joint leisure time in friend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activity type,
social skills and positivity.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5), 711-718.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4), 337-352.
Freysinger, V. J. (1994). Leisure with children and parental
satisfaction: further evidence of a sex difference in the
experience of adult roles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212-226.
Freysinger, V. J. (1995). The dialectics of leisure and
development for women and men in mid-life:An interpretive
stud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 61-84.
Gilani, N. P. (1999). Conflict management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belonging to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cultural backgrounds: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2, 853-865.
Glyptis, S. (Ed.). (1993). Leisure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 Belhaven Press.
Guinn, B. (1995).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the
aging leisure repertoire. Journal of Wellness Perspective,
12(1), 42-50.
Harrington, M., & Dawson, D. (1995). Who has it best?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s of leisure and
constraints to enjoyment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 4-24.
Henderson, K. A. (1990). The meaning of leisure for women: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3), 228-243.
Henderson, K. A. (1993). A feminist analysi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recreation literature about girls/women from
1907-1990.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65-181.
Henderson, K. A. (1994a). Broade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women,
gender,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1-
7.
Henderson, K. A. (1994b). Perspectives on Analyzing Gender,
Women,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2), 119-
137.
Henderson, K. A . (1996). One size doesn’t fit all:The
meanings of women’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39-154.
House, J. S., Lepkowski, J. M., Kinney, A. M., Mero, R. P.,
Kessler, R. C., & Herzog, A. R. (1994).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aging and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213-234.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 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
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Kail, R. V. & Cavanaugh, J. C. (1996). Human development.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Lee, Y., Yang, M. J., Lai, T. J., Chiu, N. M., & Chau, T. T.
(2000).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Chang Gung Med J, 23, 688-694.
Lennon, M. C. (1994). Women, work, and well-being:The
importance of work condition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235-247.
Misra, R., & McKean,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1.
Moen, P., Erickson, M. A., & Dempster-McClain, D. (1997). Their
mother’s daughters?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gender attitudes in a world of changing ro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281-293.
Neulinger, J. (1981). To leisure an introduc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Neulinger, J., & Breit, M. (1969).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55-261.
Neulinger, J., & Breit, M. (1971).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A repl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
(1), 108-115.
Patterson, E. L., Smith, R. E., Everett, J. J., & Ptacek, J. T.
(1998). Psychosocial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ballet
injuries:Interactiv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1), 101-112.
Pearson, Q. M. (1998). Job satisfac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6, 416-426.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8-149.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Riddick, C. C., & Stewart, D. G.(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older female retirees:A comparison of blacks to whites¹.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75-87.
Ross, C. E. (1994). Overweight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63-79.
Ross, J. A., & Bird, J. D. (1994). Sex stratifi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Consequence for men’s and woman’s
perceived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6), 161-178.
Shaw, S. M. (1994). Gender, leisure, and constraint: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women’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8-22.
Silverberg, S. B., & Marczak, M. S. (1996).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hievement─related outcomes among adolescent
daughters:Variations by family structur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6(1), 90-109.
Sky, P. (1994). The power of perspectives:A case for feminist
leisure the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88-96.
Smith, M. D., & Self, G. D. (1980). The congruence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sex-role attitudes:A research
not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1), 105-109.
Turner, R. J., & Marino, F. (1994).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ructure: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193-212.
Wu, B., Porell, F. (2000).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12(4), 538-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