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文志超、陳侯君、陳景章(1997)。應用ATM網路實現遠距教學。遠距教育,第1期,頁 29-33。王千倖(1998)。Web-based網路教學管理系統。資訊與教育月刊,第67期,頁3-12。王文科(1980)。課程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左雪伻(1999)。我國遠距教育方案規劃模式之研究-以高等教育機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碩士論文。司琦(1989)。課程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大偉(1996)。遠距教學先導系統效益之評估八十五年度成果報告。教育部。
李大偉、游光昭、戴建耘(1997)。遠距教學先導系統效益之評估─年度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奇璋(1999)。遠距教學之管理系統設計。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李建二、嚴伯良(1997)。成長中的遠距教學視訊會議與網路教學。遠距教育,第1期,頁34-36。李炯三、陳偉(1998)。WWW線上學習狀況之評鑑技術。資訊與教育,第68期,頁42-47。
李進寶(1995)。終身學習與遠距教學。NII環境下國際遠距教學應用研討會。資訊工業策進會。
李進寶、韓慧文、鄒景平、洪世家、莊淑閔(1998)。資訊網教育訓練的現況與趨勢。遠距教育,第6期,頁30-37。李麗君(1996)。傳播科技在隔空教育上的運用。視聽教育,第38期,頁18-23。
李麗君(1997)。空中教育的過去、現與未來-兼論國立空中大學的未來走向。空中教學論叢,12期,頁163-180。
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第7期,頁13-19。何榮桂、王緒溢、徐蕙君(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第65期,頁39-42。何榮桂(1995)。練習式CAI選題策略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40期,頁77-110。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期,頁41-16。
吳俞民(2000)。網路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吳明隆 (1998)。國小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66期。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期,頁23-39。林六明(1997)。美國史丹福大學遠距教學體系。遠距教育,第三期,頁50-52。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期,頁2-11。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頁34-50。林秋松、陳家俊(1999)。多點即時互動遠距教學系統之建置-以逢甲大學HFC網路架構為例。TANET''99研討會論文集。
林惠霞(1995)。台北市政主管人員管理才能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美國聯邦管理才能架構應用於我國之分析。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一鵬、岳修平(1999)。大學網路課程之規劃與實施-台大經驗。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17。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第67期,頁34-50。林淑如(1999)。DE & ISD:需求與目標的關係。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8-29。
林猷舜(1997)。遠距教學學習輔助工具之設計與實作。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珊如(1999)。網路互評系統的學生群組分析。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林盈達、林義能(1999)。DIYExamer:題庫收集、測驗與鑑別系統及其效能。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周文正(1998)。WWW上電腦輔助測試系統之研製。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
邱關誼(1999)。利用線上測驗評量試題難易之網路題庫系統。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洪明洲(1999)。大學教學理念與技術的演進─網路教學與學習效果之改善實例。http://mgt.ba.ntu.edu.tw。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電腦世界,頁28-37。
洪明洲(1997)。創造組織學習。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24。
計惠卿(1995)。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1期,頁38-46。孫春在(1997)。合作式遠距教學簡介。資訊與教育,58期,頁12-17。孫春在(1997)。遠距教學策略:遠距合作設計簡介。遠距教育,第3期,頁6-10。孫春在(1999)。遠距學習策略與網頁教材設計。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2-49。
馬難先(1997)。我國NII計畫推動遠距教學現況與未來發展。遠距教育,第1期,頁7-10。高熏芳(1993)。以統整的觀點看科技創新在教育上的實施。教學科技與媒體,第9期,頁39-44。唐文華(1997)。課程隨選系統在網路應用環境下的效能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45期,頁57-59。唐文華(1999)。同步互動式遠距教學技術與實施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4期,頁13-23。唐文華(1999)。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技術與效能評估之研究論文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郭泰呈(2000)。網路汽車保養教學輔助系統之開發與製作。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書局。
郭再興(1997)。遠距適性測驗系統-設計、實作與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朝雲(1997)。即時群播遠距教學的省思-元智試辦遠距教學現況檢討。遠距教育,第4期,頁7-11。梁朝雲(1997)。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4期,頁28-41。
陳恆順(1997)。台灣大學遠距教學先導系統。遠距教育,第1期。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陳志強(1996)。教育新主張-遠距教學系統。教育資料文摘,第37卷第6期,頁174-780。
陳明溥、莊良寶(199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型態與學習成效之探討。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陳金仁、王宗銘(1999)。以Web為基的網路線上測驗系統之研究。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陳忠志(1997)。電腦輔助教學設計模式。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教育部。
陳立祥(1998)。教育部推動有關終身學習與遠距教學之現況。遠距教育,第8期,頁38-46。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德懷(1997)。漫談網路教學及對未來教學的可能影響。資訊與教育創刊10年特刊,頁47-57。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計畫書。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
教育部(2000)。21世紀教育願景。http://www.edu.tw/minister/edu21.htm。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6)。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顧問室(1995)。我國遠距教學先導系統先期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書。教育部。
教育部(1997)。教育部遠距教學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1999)。88學年度暨89學年度上學期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計畫書上、中、下冊。教育部。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第72期,頁10-14。張覆揆、梁朝雲(1998)。國內外遠距教學專案之特色介紹與系統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9卷,第5期,頁23-40。
張建原(1998)。電腦網路對教育衝擊。http://www.edu.tw/moecc/art/brirf.htm。
游寶達(1997)。遠距教學對CAI的影響。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609期。黃仁竑(1999)。中正大學遠距教學發展現況。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頁164-174。
黃光雄(1996)。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式輝(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發展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敏裕(1999)。數位時代的遠距教學對台灣與美國教育交流的影響與意義。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99-121。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楊美雪(1996)。由教學設計觀點論需求評估的模式與內涵。教學科技與媒體,26期,頁29-35。楊家興(1998)。多元化的遠距教學。終身學習與遠距教育研討會。楊叔卿、費而隱(1998)。同步視訊互動式遠距教學課程實施之研究。遠距教育,第8期,頁25-30。楊家興(1996)。透視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下的隔空教學(上)。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5期,頁50-57。趙美聲、黃仁竑(1997)。寬頻網路即時群播之實例探討-談中正大學先導系統之研究與推廣。資訊與教育,58期,頁30-38。鄭安佑、陳韋宏、羅光宏、謝文雄、陳信良(1997)。課程隨選系統設計。遠距教育,第2期,頁40-46。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明洲(1998)。遠距教學之建置與效益評估。資訊與教育,第65期,頁31-38。劉寶鈞(1997)。中央大學虛擬教室簡介。遠距教育,第1期,頁15-16。謝清俊(1997)。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1997年網際網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進生(1996)。認識WWW及在教學上的應用研究。教師天地,第83期,頁60-63。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之建構模式:以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5期。頁33-41。蘇正芬(1997)。遠距教學在交大。遠距教育,第1期。蘇瑛玟、黃進芳(1998)。衛星直播網際網路之探討。TANET''98研討會論文集。
蘇正芬(1997)。互動式遠距教學:環境與教學。遠距教育,第4期,頁27-32。蕭豐亮(1999)。「網路精熟學習系統」的建構與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鐘樹椽(1993)。互動性在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上之必要性。教學科技與媒體 ,第12期 ,頁15-20。貳、英文部分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rder, I. (1989). Distance learning: What''s holding back this undlessdelivery system? Electronic Learning, 8(6), 30-35.
Burton, J. K. &Merrill, P. F. (1991). Needs assessment: goals, needs and priorities. In Briggs, L.J., Gustafson, K. L., Tillman, M.H.(ed.).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Criswell, E. L. (1989) .The design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NY: Macmillan.
Dubois, D. & Prade, H. (1980). Fuzzy Sets and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Academic Press, New York.
Fitts, P. 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Broks Cole.
Frey, L., & Reigeluth, C. M. (1986). Computers for Kids Over 60. San Francisco: Seniornet.
Glaser, R. L.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ill, J. R., & Hannafin, M. J. (1997).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word wide web.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4), 37-64.
Hannafin, M. J., & Peck, K. L. (1988).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software. NY: Macmillan.
Husen, T. &Postlethwaife, T. N. (eds.) (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6).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Jennings, J. G. (1981). Needs assessment and the planning process: Three needs-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on the local leve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Keegan, D. (1986). On defin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d. Sewart, D.
Keegan, & B.Holmberg(Eds.)(1996).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Keegan, D. (1996).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3rd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ehto K.A. and W.B. Polonsky(1996). Introducing Microsoft FrontPage, Microsoft Press.
Lemay L., C. L. Perkins and M. Morrison(1996), Teach Yourself Java in 21 Days, Sams.net Publishing.
Maidment, R., & Bronstein, R. H.(1973). Simulation gam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olumbus, OH: Chas. E. Merill.
Madu, C. N.(1992). Strategic Planning i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Quorum Books, Westport, CT.
Mark, M. (1990).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effectiveness in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M. G. Moore (E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Pergamon.
McKillip, J.(1987). Needs analysis: tools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nd education. London: Newbury Park Beverly Hills.
Moore, Jr. D. E. (1980). Assessing the needs of adult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 model. In F. C. Pennington, Assessing education needs of adults. (p.91-9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Moore, M. G. (1993). Is teaching like flying? A total system 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7(1), 1-10.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USA: Wadsworth.
Nickens, J. M. , Purga, A. J. & Noriega, P. P. (1980). Research methods for needs assessment. Washington, D. 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Oberle, E. (1990).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Teleconference Network: A living laboratory for distance learning research. In M. G. Moore (E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Pergamon.
Pennington, F. C. (1980). Assessing educational need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Peters, O.(1983). Distance Teaching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in outline. In D. Sewart, D. Keegan, & B. Holmberg (Eds.),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room Helm.
Rumble, Greville. (1989). On defining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2), 8-21.
Sat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mith, T. W. (1998). Distance education is a strategy: What is the objectiv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2(2), 63-72.
Vol J., and George C.(1985). “A microcomputer-based system for filing test question and assembling examination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ol. 62,pp.1024-1026.
Wedemeyer, C. A. (1977). Independent study. In A.S. Knowles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Wedemeyer, C. (1971). Independent study. In L. C. Deighto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4. New York: Macmillan.
Willis, B., &Dickinson, j.(1997).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Wide Web. In B.H.Khan (Ed.), Web-Based in struction(pp.135-138). Englewood Cliffs,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itkin, B. R. (1975) .An analysis of needs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at state, intermediate, and district level. Washington,D. C.: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