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6 23: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春英
論文名稱:台東縣池上鄉觀光業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周國屏周國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觀光資源生態旅遊觀光意象休閒農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6
  • 點閱點閱:101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5
台灣東部隨著環島鐵路的完成,肇致時空距離的縮短、以及國民所得的提昇,促進觀光旅遊的重視,並且於民國90年起開始實施周休二日等措施的配合,帶動台灣東部觀光業的發展。緣此,本文主要探討東台灣池上鄉觀光業發展,經由觀光資源的調查、觀光者意象及其空間行為的了解,再依相關政府觀光計畫對池上鄉觀光發展的定位為據,最後以生態旅遊理念為核心,設計觀光遊程,並提供中小學鄉土戶外教學的參考。
觀光者在池上鄉的觀光行為,以二天一夜最多,觀光者的停留住宿,提供觀光業發展的有利條件。觀光者意象認為池上鄉特色有池上飯包、空氣好、山形美等,代表景點的意象,主要集中於池上飯包、台糖池上牧場、大坡池,而觀光空間行為方面,亦符合意象調查,以台糖池上牧場、池上飯包及大坡池三者為主。
池上觀光遊程設計,分為空間性、時間性、主題性。在空間性方面,分為以台糖池上牧場為主的中央山脈圈、池上飯包為主的縱谷平原圈、大坡國小斷層為主的海岸山脈圈三種;在時間性上,則以一日遊程、二日遊程、三日遊程進行規劃;主題性設計則以池上斷層及大坡池生態的地形生態、池上鄉歷史及文化資產的古蹟名勝、及牧場-蠶桑-稻米的休閒農業三類為主。最後並以大坡國小-邱宅的池上斷層、大坡池的生態、池上稻田-飯包的景觀、牧場-蠶桑的休閒農業四者,進行戶外導覽解說範例。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四節 文獻回顧----------------------------------------9
第二章 池 上 鄉 觀 光 資 源------------------------------20
第一節 台東縣觀光遊憩發展背景-------------------------21
第二節 人文景觀資源-----------------------------------22
第三節 自然景觀資源-----------------------------------29
第四節 住宿設施---------------------------------------34
第三章 池 上 鄉 觀 光 者 的 行 為------------------------37
第一節 觀光者的屬性-----------------------------------37
第二節 觀光者的意象-----------------------------------39
第三節 觀光者的空間行為-------------------------------44
第四節 觀光者的滿意度---------------------------------58
第四章 相 關 政 府 機 構 的 觀 光 計 劃------------------60
第一節 各級單位觀光遊憩系統規劃-----------------------60
第二節 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的觀光資源分析---------------67
第三節 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的觀光遊程規劃---------------71
第五章 池 上 鄉 觀 光 遊 程 的 設 計---------------------75
第一節 池上鄉遊程的空間階層---------------------------76
第二節 池上系統的觀光遊程設計-------------------------79
第三節 戶外導覽解說範例-------------------------------87
第六章 結 論 ---------------------------------------------93
參考文獻---------------------------------------------------96
附錄
附錄一 臺東縣池上鄉觀光業發展之研究問卷調查---------------104
附錄二 遊憩資源評估準則表---------------------------------108
附錄三 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遊憩資源評估表-------------------109
一、中文書目
1.丁茂栓 (1999) “鄉鎮遊憩資源特色建立及發展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內政部 (2001) 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八十九年。
3.王鑫 (1984) 台灣的地形景觀,台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4.王鑫 (1998) “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做法”,跨世紀國家自然保育策略研討會,立法院厚生基金會。
5.王鑫 (2002) “農業、農村、鄉村”,大地地理雜誌,第169期,頁12。
6.王鴻楷、劉惠麟、李君如 (1993)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發展趨勢及策略建議”,戶外遊憩研究,第6期第3卷,頁1-23。
7.王學君 (1993) “旅遊資源結構分析”,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9卷第1期,頁37-43。
8.王育群 (1996) “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第9期第4卷,頁19-30。
9.王其鈞 (2000) 古往今來道民居,大地地理,台北。
10.天下編輯部 (2001) “二十三縣市生活品質大調查 你滿意你住的城市嗎?”,第244期,頁176-182。
11.內政部營建署 (1997a) 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 第一冊 總體”。
(1997b) 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 第二冊 部門發展計畫 (一)【產業、土地使用、交通運輸】。
12.台東縣池上鄉公所 (1993) 大坡池風景區規劃設計。
13.台東縣池上鄉公所 (2001) 池上鄉志。
14.台灣省政府 (1997) 臺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
15.台東縣池上鄉農會 (2001) 台東縣池上鄉農會九十年度米鄉油菜花之旅活動計劃說明書。
16.台東縣政府主計室編印 (1997) 台東縣統計要覽,第46期,中華民國35年85年。
17.台東縣政府 (1997) 台東縣觀光發展綱要計畫通盤檢討。
18.田清華 (1997) “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19.左顯能 (2000) “觀光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左顯能 (1993) “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第6期第4卷,頁25-34。
21.行政院經建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1983)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2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01) 環保社區導覽指南。
23.交通部觀光局 (1977) 觀光管理。
24.交通部觀光局 (1988) 國民旅遊叢書 台灣地區風景區---特殊地形景觀。
25.交通部觀光局 (1991) 國民旅遊模式及遊憩行為分析。
26.交通部觀光局 (1997) 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觀光整體開發計畫。
27.交通部觀光局 (1999) 東部區域整體觀光發展計畫。
28.何春蓀 (1982) 台灣地體構造的演變 台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中華民國經濟部出版。
29.何玉雲 (1996) “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30.朱傚祖、游明聖 (1995) 花東縱谷活動斷層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202-M-047-001,共186頁。
31.朱傚祖、游明聖 (1997) 台東縱谷地震與斷層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116-M-047-002,共133頁。
32.江美瑤 (1997) “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33.肖洪根 (1998) “談對旅遊學科理論體系研究的幾個認識”,旅遊學刊雙月刊,第6期,頁41-45。
34.宋章海 (2000) “以旅遊者角度對旅遊目的地形象的探討”,旅遊學刊雙月刊,第1期,頁63-67。
35.宋秉明 (2000) “永續觀光發展的原則與方向”,觀光研究學報,第六卷,第二期,頁1-14。
36.呂永龍 (1998)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自然資源學報,第13卷第1期,頁81-85。
37.林朝綮 (1982) 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
38.李思根、陳世輝 (1987) “東部台灣特殊地理景觀與植物生態調查”,花蓮師專學報,第十七期,頁1-133。
39.李聲富 (1997) “三義木雕產業結構的時空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40.李銘輝 (1998) 觀光地理,台北,揚智文化。
41.林熙弼 (1994) “舊市中心區再開發推展觀光業策略之研究---以北港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2.林建成 (1998) 後山族群之歌,台北,玉山社。
43.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 (2000)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頁83-84。
44.吳必虎等譯、Stephen L.J.Smith著 (1996) 遊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Recreation Geography),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5.吳必虎 (1998) “旅遊系統:對旅遊活動與旅遊科學的一種解釋”,旅遊學刊,第3期第1卷。
46.吳人書 (1999) “論旅遊規劃的性質”,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5卷第4期,頁50-54。
47.吳人書 (2000) “旅遊規劃理論的結構”,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第16卷第1期,頁50-53。
48.吳國清 (2001) 中國旅遊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吳素華 (1993) “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50.吳勁毅 (1997) “探索台灣花東地區的文化觀光---以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經驗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1.吳易蓮 (2000) “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52.孟祥瀚 (1997) “十七、十八世紀台灣東部的對外接觸 ”,臺東文獻,復刊no.2,頁3-13。
53.卓姿旻 (1999) “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54.邱雯玲 (1990) “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55.邱彥貴 (1999) “池上鄉漢族民間信仰祭典組織初步調查報告”,臺東文獻,復刊no.5,頁99-114。
56.洪敏麟 (1983)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
57.侯錦雄、林宗賢 (1996) “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第9期第1卷,頁57-77。
58.姚誠 (1997) “文化想像與空間建構:台灣發展模式的探討”,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文集,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
59.施添福 (1999) 台灣地名辭書 卷三 台東縣,台灣省文獻會委員會編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
60.施添福、劉益昌、曾聖元 (2000) “台東縣史 觀光”,台東縣政府編印。
61.夏黎明 (1999) “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東臺灣研究第4期,頁159-192。
62.倪進誠 (2000) “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7期,頁21-。
63.徐仁修 (1997) “邊陲東部 再發現台灣”,大地地理雜誌,第109期,頁42-99。
64.唐學斌 (1989) 觀光學概要,台北,豪峰出版社。
65.陶犁 (1999) 旅遊地理學,雲南大學,雲南大學出版社。
66.黃發典譯,Lanquar,R.著 (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7.黃國明 (1991) “臺東縣大坡池附近野生鳥類調查研究”,教育部國民小學科學教育七十九年度補助計畫。
68.陳水源 (1982) 觀光遊憩規劃概論,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出版。
69.陳正祥 (1993) 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70.陳傳康 (1996) “區域旅遊資源的調查研究途徑”,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2卷,第4期,頁46-51。
71.陳慧婷 (2001) “觀光業重生 再現美麗之島”,天下雜誌,第240期,頁60-74。
72.陳士彥 (1997) “東北角海岸龍門露營區的遊憩活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73.陳紫娥 (1999) “花東縱谷自然資源之利用與維護”,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經營管理研討會 會議實錄,頁32-35。
74.陳忠曉、王仰麟 (1999) “生態旅遊議”,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5卷,第4期,頁55-57。
75.郭來喜 (1982) “旅遊規劃問題初探”,旅遊地理文集,中科院地理所旅遊地理組編。
76.郭瓊瑩 (1999) “地方特色產業隻整體發展―風土觀光事業之推動”,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經營管理研討會 會議實錄,頁50-52。
77.郭舒 (2002) “生態旅遊概念泛化思考”,旅遊學刊雙月刊,第17卷,第1期,頁69-72。
78.郭岱宜 (1999) 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揚智文化,台北。
79.葉光毅、黃幹忠 (2000) “都市空間與休閒娛樂”,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1期(No143),頁47-61。
80.曾石南 (1992) 台灣休閒農業,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81.游仁君 (2000) “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與空間行為模式之研究”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82.游重光 (2002) “營造有機好家園 池上萬安社區”,大地地理雜誌,第169期,頁18-21。
83.傅屏華 (1984) 觀光區域規劃,台北,豪峰出版社。
84.張家菁 (1993) “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85.張耿輔 (2000) “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86.張廣瑞譯 (1999a)“旅遊服務”,旅遊學刊雙月刊,第3期,頁69-74。
(1999b)“旅遊服務(續)”,旅遊學刊雙月刊,第4期,頁70-73。
(1999c)“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踐”,《旅遊學刊》雙月刊,第1期,頁51-55。
87.楊貴三 (1986) “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 ---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88.廖美莉 (2000) “九份再發展之研究---聚落再發展理論之建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第1屆碩士論文。
89.劉家明 (1998) “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第58期,頁92---97。
90.劉曉甄 (2001) HOT!度假民宿,台北,太雅出版有限公司。
91.劉峰 (1999) “旅遊系統規劃---一種旅遊規劃新思路”,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5卷第1期,頁56-60。
92.鄭瑞壬 (1997) “桃園縣遊憩資源與遊憩生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93.蔡聰琪 (1984) “遊憩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4.蔡麗伶譯 (1990) 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95.盧雲亭 (1993) 現代旅遊地理學(上、下),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6.薛明敏 (1982) 觀光的構成,餐旅雜誌社。
97.薛益忠譯、Morrill,R.L.著 (1985) 社會的空間組織(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98.蕭謙麗、林明聖、朱傚祖 (1997) “玉里─池上地區的非同震破裂”,東臺灣研究第2期,頁81-98。
99.蘇一志 (1997) “恆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00.蘇森源 (1996) “桃園縣復興鄉巴陵旅遊聚落的形成歷程---一個似城聚落的個案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101.鍾溫清 (1992)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交通建設,第41卷第9期,頁12-16。
102.剪報資料:更生日報 (2001)。
二、西文書目
103.Collins ,A. (2001) “Thinking Economically about Sustainable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8(3):809-811。
104.Gold ,J.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105.Gregory ,D. (1995) “Imaginative Geographi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4):447-485。
106.Golledge ,G. and Stimson,R.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al Geography ,New South Wales:Croom Helm。
107.Honey ,M. (1999)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 ,Washington D.C.:Island。
108.Juric ,B. and Cornwell ,T.B. and Mather ,D (2002) “Exploring the Usefulness of an Ecotourism Interest Scal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0:259-269。
109.Johnston ,R.J.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Blackwell。
110.Jones B ,Tear T. (1996) “Australian 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4(3;4):31-42。
111.Kutay ,K. (1989) New Ethics in Adrenture Travel ,Buzz Worm。
112.Mathieson ,A and Wall ,G (1982) 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gman,London。
113.Manuel , B.B. and Lawson , F. (1998) Tourism and Recreation Handbook of Planning and Design , Bath Press,Oxford。
114.Parolin ,B.P. (2001) “Structure of Day Trips in the Illawarra Tourism Region of New South Wales”,The Journal of Studies,12(1):11-27。
115.Smith ,S. (1983) Recreation Geography , Longman,London。
116.Valentine ,P.S. (1993) “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A Definition with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nesia”,Tourism Management,14(2):107-112。
117.Weaver ,D.B. (1999) “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and Keny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l(4):792-8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1.鍾溫清 (1992)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交通建設,第41卷第9期,頁12-16。
2. 98.蕭謙麗、林明聖、朱傚祖 (1997) “玉里─池上地區的非同震破裂”,東臺灣研究第2期,頁81-98。
3. 89.劉家明 (1998) “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第58期,頁92---97。
4. 71.陳慧婷 (2001) “觀光業重生 再現美麗之島”,天下雜誌,第240期,頁60-74。
5. 63.徐仁修 (1997) “邊陲東部 再發現台灣”,大地地理雜誌,第109期,頁42-99。
6. 61.夏黎明 (1999) “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東臺灣研究第4期,頁159-192。
7. 57.侯錦雄、林宗賢 (1996) “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第9期第1卷,頁57-77。
8. 55.邱彥貴 (1999) “池上鄉漢族民間信仰祭典組織初步調查報告”,臺東文獻,復刊no.5,頁99-114。
9. 52.孟祥瀚 (1997) “十七、十八世紀台灣東部的對外接觸 ”,臺東文獻,復刊no.2,頁3-13。
10. 35.宋秉明 (2000) “永續觀光發展的原則與方向”,觀光研究學報,第六卷,第二期,頁1-14。
11. 20.左顯能 (1993) “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第6期第4卷,頁25-34。
12. 8.王育群 (1996) “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第9期第4卷,頁19-30。
13. 6.王鴻楷、劉惠麟、李君如 (1993)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發展趨勢及策略建議”,戶外遊憩研究,第6期第3卷,頁1-23。
14. 5.王鑫 (2002) “農業、農村、鄉村”,大地地理雜誌,第169期,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