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甘炳光等編(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頁408。
2、白錫旻(1998)“實現人生的四個大夢---構築一個屬於台鼎人的 未 來”,REACH,第一期,頁86-91。
3、台中縣政府(1990)龍井鄉新東村現代化農漁村社區更新先期整合性計畫,頁1-7。
4、李玉芬(2001)“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頁16-22。5、李孟熹(1993)“現代商店街整體包裝共存榮”,錢,第83期,頁94-100。
6、吳振發(1998)“社區組織於社區發展中角色與功能探討”,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5。7、吳達暉(1986)“台北市住宅街區商業群聚結構之研究---從生態觀點探討”,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邱明民(1997)“國內商店街的經營與存在價值”,空間,第90期,頁170-175。9、邱明民(1999)“商店街的未來---國內經營結構問題與日本經驗”,空間,第113期,頁57-64。10、周俊良(1996)“台中市五個商業區空間結構階層特徵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姜占魁(1987)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台北,協銘,頁572。
12、郎亞玲(1999)台中龍井東海村期末報告,台中,頑石劇團。
13、侯靜華(1988)“夜市之市街空間---士林夜市個案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徐正光(1976)“岩村的生態與經濟變遷---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42期,頁1-39。
15、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6、郝道猛(1990)生態學概論,台北,徐氏基金會,頁394-407。
17、常正文等譯(1998)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18、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中冊,台北,南天,頁819-822。
19、連芳楨(1991)“台北火車站後站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
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陳坤宏(1985)“居民生活型態與商業空間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5-69。
21、陳坤宏(1994)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台北,明文書局。
22、陳亮全(1997)“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空間,第92期,頁49-56。23、梁炳琨(1988)“台北市購物街商業群聚與使用者行為之研究---鴻源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段個案”,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4、梁炳琨(1999)台中市商業空間之都市地理研究,台中,弘翔出版。
25、梁炳琨(2001)“商店街在政府輔導下的轉變與檢討---以台中市精明一街
為例”,載於地理學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
化師範大學地理系。
26、郭美芳(1986)“地區空間結構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22。27、章華葆(1985)社會學,台北,三民,頁337-340。
28、陳鶴宗(1996)“光華商場商店街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陳覺惠(1991)“大型私人建設開發為主的社區更新分析---以理想國為案例”,載於社區環境經營與塑造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30、張幼雯(1998)大台中都會百科全圖,台北,戶外,頁32-33、42-43。
31、曾英敏、李修瑋(1995)從混沌到美麗遠景---理想國社區再造人文變遷紀錄,台中,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社區再造中心。
32、張淑萍、張淑貞、花雅雲、陳美美(1998)“商店街行銷策略設計---以理想國藝術街坊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畢業專題報告。
33、黃世孟(1989)“從台北都市計劃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四卷第一期,頁68。
34、黃智苗(1993)“路線商業街區土地使用特性與生態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南側街區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35、葉懷智(1995)“台鼎建設理想國---一個設計策略實踐之詮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6、葉建甫(2000)“一個商業造街的形塑與蛻變---由「仕紳化」角度看台中市精
明一街”,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楊光燦(1996)“台中市精明一街案例執行成果”,商業現代化,第16期,頁22-24。
38、蔡大猷(1998a)“形象商圈之推動與展望”,商業現代化,第27期,頁12-16。
39、蔡大猷(1998b)“商店街開發推動計劃----執行與展望”,商業現代化,第27期,頁17-22。40、蔡文彩(1990)“台北市補習班街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頁63-84。
41、毅力書局譯(1993)社會研究方法論,毅力,頁81-147、174-214。
42、劉坤堂(1999a)“商店街及形象商圈之推動”,空間,第124期,頁34-40。43、劉坤堂(1999b)“商業環境改造的問題與對策”,空間,第124期,頁46-64。
44、謝高橋(1984)社會學,台北,巨流,頁459-464。
45、簡瑗毅(2000)“商店街街區組織運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6、羅時瑋(1986)“購物街逛選空間使用者行為逛選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6-138。47、蘇菀瑄(2001)“水岸地區再造的社區民眾參與---以高雄哈瑪星為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8、嚴勝雄(1982)“都市空間結構之理論”,規劃師,第九期,頁44。
49、嚴勝雄(1985)從科學發展試論區域科學理論之建立,台北,六國,頁52-66。
50、龔林昀(1995)“台北市商店街現狀與發展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11。51、Carr, Michael(1987)Patterns : Process and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 Hong Kong:Macmillan Education Ltd, pp.36-54.
52、Clapham,W.B.,Jr.(1981)Human Ecosystems, U.S.A.: Library of Congress, pp.1-34.
53、Engel.J.F, David T.Kollat, Roger D.Blackwell(1968)Consumer Behavior, pp.451.
54、Gerard Rushton(1971)"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conomic Geography, 47: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