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明芬
研究生(外文):Ming-Fen Her
論文名稱:運用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發展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
論文名稱(外文):Performing Jurgen Habermas''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o Develope the Proto-model of Study Circle''s dialogue
指導教授:林清財林清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7
中文關鍵詞: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讀書會對話模式生活世界社群參與交互主體性共識
外文關鍵詞:Jurgen Habermas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study circlethe model of dialoguelife-worldsthe participation of groupintersubjectivityconsens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19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與讀書會對話溝通模式的關連性,進而運用溝通行動理論分析讀書會的對話互動以發展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最後分析溝通行動理論運用於讀書會對話的貢獻與限制。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具備台灣讀書會現況特徵之二個讀書會,採高達美哲學詮釋學及詮釋循環為研究派典。在資料搜集上,選定主題後,非正式地進入研究現場觀察,接著搜集溝通行動理論與讀書會對話的文獻資料,並探討兩者在溝通模式的異同點,再正式進入研究現場,以觀察法、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搜集讀書會對話運作之資料。在資料分析方面,詮釋者不斷地將溝通行動理論之文獻資料,與研究對場搜集之讀書會對話實徵資料歸納、分析、詮釋,發展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壹、溝通行動理論與讀書會對話機制之關連性
在組織上,兩者雖然皆強調在自由與平等的情境下進行溝通,但溝通行動理論則提供理論概念,而讀書會是有組織、實體運作的社群;在運作上,兩者皆以生活世界為基礎、強調對話式的言談倫理學、遵守溝通的程序倫理學,但溝通行動理論提供運作概念,而讀書會提供明確的運作規範;在目的上,兩者皆尋求相互理解及合理共識,但溝通行動理論較著墨於闡明溝通合理性以建立合理共識的理論基礎,而讀書會對話則強調在合作式對話交流中擴大自己。
貳、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
讀書會對話由五個對話模組(社群參與、語言符號表意系統、生活世界、交互主體性與共識)及兩種動力(投入多元觀點及尋求社群認可與自我認同)構成。在運作方面,以生活世界為中心,由社群參與引進讀書會參與者的多元觀點,藉由語言符號表意系統推論多元觀點隱構的生活世界,參與者在尋求他人認可與自我認同的動力下,將自己的生活世界與他人生活世界形成交互主體性,在時間的推移作用下,使自己的生活世界擴大,形成合理共識。
參、溝通行動理論運用於讀書會對話的貢獻與限制
溝通行動理論提供了讀書會對話機制生活世界及共識的模組概念,且有助於形構社群參與、語言符號表意系統及交互主體性之模組。但溝通行動理論無實際的組織、無分析文字溝通、情感分享及動力模式、未考慮時間、多元與共識共時呈現及資訊、情感與行為共識之差異等因素,是其運用上的限制。
綜合論之,溝通行動理論提供讀書會對話運作之規準與理論概念,而讀書會可做為實踐溝通行動理論之社群組織體,哈伯瑪斯的理想溝通模式是可以實現的理想。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rgen Habermas''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the communicative model of study circle’s dialogue, perform his theory to develop proto-model of study circle''s dialogue, and then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s and prohibitions of performing the theory on study circle''s dialogue. Two study circles which could present the study circles in Taiwan were inc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Hans-Georg Gadama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hermeneutic circle were used as the model of qualitative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by observational method,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discoveri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s: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study circle''s dialogue
In the organization, both emphasize communicate in free, equal and ideal speech situati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provides the communicative concepts, but study circles are systematic and concrete organizations. In the execution, both are on the basis of life-worlds; the former provides concepts, but the latter construct principles. In the aim, both are look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 consensus; the former puts more explanation on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for building rational consensus, but the latter broaden life-worlds in the speech situation of corporative dialogue.
2.The proto-model of study circle''s dialogue
Study circle''s dialogue is constructed of five modules(life-worlds, the participation of group, the meaning system of linguistic symbol, intersubjectivity and consensus) and two forces(throwing in divergent opinions and pursuing after others approval and self- identification). In the execution, it is rounded by life-worlds module, recommend participants'' divergent opinions, and use the meaning system of linguistic symbol to induce the participants'' life-worlds. In chase of others approval and self-identification, participants interchanging himself life-words with others'', in the influence of time, produce the expanding of life-worlds, and form rational consensus.
3.the contributions and prohibitions of performing the theory
on study circle''s dialogu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provides the modules of life-worlds and consensus, and helps construct the modules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group, the meaning system of linguistic symbol, and intersubjectivity. But, the theory has no organ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letters, the share of emotion, the motive forces, consideration of time, consideration of plurality and consensus existing on the same time,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consensus of informa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s are its prohibitions.
In short,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provides study circles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y of dialogue; study circles can be used 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ory. So, Jurgen Habermas''s ide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can come tru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 8
第二節 讀書會………………………………………… 25
第三節 溝通行動理論與讀書會對話機制之關連性…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論…………………………………… 4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搜集資料的方法……………………………… 48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52
第六節 資料分類、編碼與整理……………………… 57
第七節 資料分析、歸納與詮釋……………………… 68
第八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71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研究資料分析過程…………………………… 73
第二節 讀書會對話機制之模組……………………… 87
第三節 讀書會對話機制內涵及運作過程……………15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160
第二節 討論……………………………………………17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83
第二節 研究省思………………………………………189
第三節 建議……………………………………………194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196
英文部份…………………………………………………204
附錄
附錄一 讀書會的定義…………………………………207
附錄二 讀書會的特性…………………………………208
附錄三 0605AI文ELa7………………………………..210
附錄四 0611AI觀札……………………………………211
附錄五 0730AI觀誌i………………………………….213
附錄六 1004AI觀誌ⅱ…………………………………215
附錄七 202①AI觀誌ⅲ……………………………….218
附錄八 218① AI觀誌ⅳ………………………………218
附錄九 322①AⅦ觀誌i……………………………….220
附錄十 0830 BIV文ELb4I…………………………….224
附錄十一 0830 BⅣ文ELb4Ⅱ.……………………….224
附錄十二 0831BIV觀札……………………………….225
附錄十三 0905BⅣ觀誌i………………………………226
附錄十四 1105BIV觀誌ⅱ…………………………….228
附錄十五 0829訪逐Ⅲ…………………………………236
附錄十六 1004訪逐Ⅶ…………………………………238
附錄十七 全部正式訪談分析…………………………241
附錄十八 文誌…………………………………………247
附錄十九 0612AI文Ecr……………………………….270
附錄二十 0708文Ea1………………………………….272
附錄二十一 0711文Eb2……………………………….273
附錄二十二 文它A二………………………………….274
附錄二十三 文它五……………………………………275
附錄二十四 文它六……………………………………276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56
圖3-2 三角檢證圖…………………………………………… 72
圖4-1 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初稿圖………………………… 86
圖4-2 言談行動及其形成的生活世界………………………108
圖4-3 生活世界的多重層次…………………………………121
圖4-4 生活世界的動能性……………………………………122
圖4-5 時間與生活世界………………………………………125
圖4-6 多元與共識關係圖……………………………………127
圖4-7 時間、多元與生活世界關係圖………………………128
圖4-8 以生活世界為中心的讀書會對話機制………………159
圖4-9 社群參與、語言符號表意系統、交互主體性與共識
模組運作流程圖………………………………………160
圖4-10 讀書會對話模組及動力運作流程圖…………………160
圖5-1 社群參與模組圖………………………………………162
圖5-2 語言符號表意系統模組圖……………………………163
圖5-3 生活世界的侷限性……………………………………167
圖5-4 生活世界的動能性……………………………………167
圖5-5 生活世界的沈積性……………………………………168
圖5-6 生活世界的沈積性與變動性…………………………169
圖5-7 生活世界模組圖………………………………………169
圖5-8 交互主體性運作過程圖………………………………171
圖5-9 交互主體性模組圖……………………………………173
圖5-10 交互主體性之流通性…………………………………173
圖5-11 交互主體性控制生活世界擴大的程度………………174
圖5-12 共識模組圖……………………………………………175
圖5-13 投入多元觀點之動力圖………………………………177
圖5-14 讀書會的對話初型模式………………………………178
表次
表2-1 策略行動與溝通行動………………………………… 12
表2-2 文字與言談…………………………………………… 16
表2-3 有效宣稱及其相關概念……………………………… 19
表2-4 有效宣稱與論辯……………………………………… 23
表2-5 對話與爭論…………………………………………… 24
表2-6 溝通行動理論與讀書會對話機制之異同點………… 35
表3-1 A、B讀書會之基本資料……………………………… 43
表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45
表3-3 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角色…………………… 50
表3-4 觀察及正式訪談行事曆……………………………… 53
表3-5 編碼方式……………………………………………… 59
表3-6 研究資料整理………………………………………… 61
表3-7 觀察資料整理………………………………………… 62
表3-8 正式訪談資料整理…………………………………… 65
表3-9 文件分析資料整理…………………………………… 66
表4-1 觀察資料……………………………………………… 73
表4-2 文字對話與言談對話…………………………………105
表4-3 讀書會對話機制的內涵………………………………157
表5-1 閱讀對話與討論對話…………………………………16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孟平(民86)。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3,47-59。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民86)。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成立大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江志正(民87),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思。臺中師院學報,12,103-125。
江姮姬(民90)。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13,135-168。
呂建德(民78)。科技發展與政治實踐─論哈瑪斯對科技政治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亦園(民67)。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奉儒(民80)。哈伯瑪斯對早期實證論的批判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意義。現代教育,22,61-72。
李俊輝(民84)。哈伯瑪斯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俊輝(民89)。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社區發展季刊,89,188-200。
匡思聖(民89)。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道路:以哈伯瑪斯的觀點論述。三民主義學報,20,237-248。
沈樹華(民88)。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8,553-581。
余英時(民83)。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型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1),1-16。
余政峰(民88)。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阮新邦(民85)。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與中國社會失序--批判、詮釋對中國研究的啟示。明報月刊,366,50-54。
何明修(民87)。論哈柏瑪斯的系統與生活世界之區分:回到康德的批判理論。哲學雜誌,26,150-167。
何明修(民90)。溝通行動理論與市民社會。社會理論學報,4(1), 147-176。
何明芬(民90)。觀談讀書會的對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115-117。
邱漢誠(民89)。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之析論。復興崗學報,69,263-283。
吳季樹(民80)。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聰賢(民81)。成人教育思想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吳豐維(民87)。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家宜(民78)。哈伯馬斯論理性與理性化-兼論韋伯在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中的策略行動。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天助(民84)。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民86)。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
邱天助(民87)。讀書會備忘錄。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邱祖賢(民84)。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運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林信華(民81)。從「真理理論」和「社會演化」論哈伯瑪斯的溝通倫理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佳蓉(民87)。哈伯瑪斯的批判詮釋學及其在比較教育上的應用。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美琴(民89)。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林俊瑩、林淑華(民89)。哈伯馬斯(J.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歷程中的啟示。研習資訊,17(2),70-75。
林振春(民90)。全民閱讀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101,23-27。
周裕欽(民87)。哈伯瑪斯批判理論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2,39-44。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民80)。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胡夢鯨(民82)。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探微:貢獻與限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4(1), 33-70。
洪瑛璘(民90)。哈伯瑪斯哲學思想初探及其在教育上之影響。教育研究,9,11-21。
洪鎌德(民90)。法律、道德、民主和法治國家的發展--哈伯瑪斯法律觀的析評(下)。哲學與文化,322,206-217。
柯勝文(民78)。Habermas 論社會化與溝通行動:對 Mead, Durkheim及 Parsons 的詮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宜煌(民90)。師生之間-由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邁向永遠的「師生情誼」。中等教育,52(6),186-196。
涂秀文(民87)。哈伯瑪斯「批判」與「理性」的哲學觀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6, 359-373。
翁志宗(民86)。哈伯瑪斯批判理論的探討與人文社會學科教學模式的建立。樹德學報,20,249-272
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范熾文(民8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溝通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1(6), 99-110。
梅高文(民83)。公共領域之研究-以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為基礎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陸敬忠(民90)。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和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
郭乃菁(民8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8,383-394。
陳川正(民75)。公共性與社會演化:論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文團(民85)。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哲學雜誌,18,72-103。 
陳榮華(民89a)。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3,97-136。
陳榮華(民89b)。論高達美詮釋學的文本與詮釋之統一性。文史哲學報,52,269-298。
陳龍森(民82)。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雪雲(民89)。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
黃文三(民80)。哈伯瑪斯的哲學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國教天地,90,87-94。
黃瑞祺(民69)。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J. Habermas)社會溝通理論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瑞祺(民79)。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筱慧(民75)。哈伯瑪斯「合法性危機」。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富順(民84)。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pp. 1-46)。台北:漢文。
曾安築(民80)。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政治傳播上的啟示。黃埔學報,23,27-42。
曾慶豹(民81)。哈伯瑪斯與「現代性」之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溫明麗(民75)。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德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宗仁(民80)。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對於校園倫理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161,158-179。
楊茂秀(民81)。討論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忠斌(民88)。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黑爾與哈伯瑪斯道德教育觀之比較及其反省。教育研究集刊,42,271-301。
楊洲松(民87)。哈伯瑪斯(J. 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李歐塔(J.-F. 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集刊,40, 73-92。
張鍠焜(民87)。傅柯與哈伯瑪斯啟蒙觀點及其教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張俊陽(民88)。論語言的協調性與策略性:哈伯馬斯與布爾迪厄的語言實踐觀比較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沛鐸(民87)。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中的宗教觀。東吳社會學報,7,235-269。
廖春文(民79)。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59-86。
廖春文(民82)。溝通理性取向教育行政領導行為整合模式初探。台中師院學報,7,73-156。
劉春田(民85)。社區讀書會的發展和環境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鎮寧(民88)。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行政決定合理性歷程應用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賴賢宗(民88)。共識與共識理論危機的當代論諍。思與言,37(3),119-139。
謝欣如(民91)。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334,272-291。
羅耀堂(民83)。行政裁量權之評估研究: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之觀點。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羅佩菁(民89)。哈伯瑪斯理想言談情境概念及其在國中補校教學互動上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蕭立應(民87)。溝通與詮釋─從哈伯馬斯與高達美的論戰看哈伯馬斯對語言與理解的反思路徑。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饒見維(民80)。人文研究派典在教育上的應用。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49-66。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作出版日期:1990年)
貳、英文部分
Blid H. (1983). Education by the People —Study Cicles. Stockholm: Swedish Workers''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325650).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s.), Handbook of Reseach on Teaching (3rd ed ) (pp. 119-161). NY:Macmillan.
Habermas, J. (1976).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Habermas, J. (1981a).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4).
Habermas, J. (1981b).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7).
Habermas, J.(1983).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C. Lenhardt & S. W. Nicholsen, Trans.). Cambridge: Polit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9).
Jacobsohn, R.W.(1998). The Reading Group Handbook. New York:Hyperion.
Kurland, N.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U.S. Lifelong Learning, 5(6), 24-27.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ezirow, J.(1985). A critical theory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Brookfield, S., Self-directed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pp. 17-3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cCarthy, T.(1978). The Critical of Jurgen Habermas. Cambridge: Polity.
Study Circles International (1990). Resource Brief. CT:Study Circles International.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3a). A Manual for Study Circle Discussion Leaders,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1507).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3b). A Guide to Training Study Circles Lead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1508).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8). Smart Talk for Growing Communitie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262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沛鐸(民87)。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中的宗教觀。東吳社會學報,7,235-269。
2. 曾安築(民80)。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政治傳播上的啟示。黃埔學報,23,27-42。
3. 楊洲松(民87)。哈伯瑪斯(J. 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李歐塔(J.-F. 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集刊,40, 73-92。
4. 楊忠斌(民88)。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黑爾與哈伯瑪斯道德教育觀之比較及其反省。教育研究集刊,42,271-301。
5. 楊宗仁(民80)。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對於校園倫理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161,158-179。
6. 黃文三(民80)。哈伯瑪斯的哲學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國教天地,90,87-94。
7. 陳雪雲(民89)。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
8. 謝欣如(民91)。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334,272-291。
9. 賴賢宗(民88)。共識與共識理論危機的當代論諍。思與言,37(3),119-139。
10. 廖春文(民79)。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59-86。
11. 陳榮華(民89a)。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3,97-136。
12. 陳文團(民85)。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哲學雜誌,18,72-103。 
13. 陸敬忠(民90)。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和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
14. 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15. 翁志宗(民86)。哈伯瑪斯批判理論的探討與人文社會學科教學模式的建立。樹德學報,20,24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