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孟平(民86)。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3,47-59。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民86)。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成立大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江志正(民87),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思。臺中師院學報,12,103-125。江姮姬(民90)。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13,135-168。呂建德(民78)。科技發展與政治實踐─論哈瑪斯對科技政治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亦園(民67)。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奉儒(民80)。哈伯瑪斯對早期實證論的批判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意義。現代教育,22,61-72。李俊輝(民84)。哈伯瑪斯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俊輝(民89)。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社區發展季刊,89,188-200。匡思聖(民89)。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道路:以哈伯瑪斯的觀點論述。三民主義學報,20,237-248。
沈樹華(民88)。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8,553-581。余英時(民83)。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型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1),1-16。余政峰(民88)。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阮新邦(民85)。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與中國社會失序--批判、詮釋對中國研究的啟示。明報月刊,366,50-54。
何明修(民87)。論哈柏瑪斯的系統與生活世界之區分:回到康德的批判理論。哲學雜誌,26,150-167。何明修(民90)。溝通行動理論與市民社會。社會理論學報,4(1), 147-176。何明芬(民90)。觀談讀書會的對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115-117。邱漢誠(民89)。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之析論。復興崗學報,69,263-283。吳季樹(民80)。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聰賢(民81)。成人教育思想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吳豐維(民87)。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邱家宜(民78)。哈伯馬斯論理性與理性化-兼論韋伯在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中的策略行動。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邱天助(民84)。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邱天助(民86)。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
邱天助(民87)。讀書會備忘錄。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邱祖賢(民84)。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運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林信華(民81)。從「真理理論」和「社會演化」論哈伯瑪斯的溝通倫理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佳蓉(民87)。哈伯瑪斯的批判詮釋學及其在比較教育上的應用。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美琴(民89)。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林俊瑩、林淑華(民89)。哈伯馬斯(J.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歷程中的啟示。研習資訊,17(2),70-75。林振春(民90)。全民閱讀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101,23-27。周裕欽(民87)。哈伯瑪斯批判理論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2,39-44。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民80)。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胡夢鯨(民82)。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探微:貢獻與限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4(1), 33-70。洪瑛璘(民90)。哈伯瑪斯哲學思想初探及其在教育上之影響。教育研究,9,11-21。
洪鎌德(民90)。法律、道德、民主和法治國家的發展--哈伯瑪斯法律觀的析評(下)。哲學與文化,322,206-217。柯勝文(民78)。Habermas 論社會化與溝通行動:對 Mead, Durkheim及 Parsons 的詮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施宜煌(民90)。師生之間-由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邁向永遠的「師生情誼」。中等教育,52(6),186-196。
涂秀文(民87)。哈伯瑪斯「批判」與「理性」的哲學觀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6, 359-373。
翁志宗(民86)。哈伯瑪斯批判理論的探討與人文社會學科教學模式的建立。樹德學報,20,249-272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范熾文(民8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溝通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1(6), 99-110。
梅高文(民83)。公共領域之研究-以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為基礎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陸敬忠(民90)。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和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郭乃菁(民8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8,383-394。
陳川正(民75)。公共性與社會演化:論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文團(民85)。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哲學雜誌,18,72-103。 陳榮華(民89a)。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3,97-136。陳榮華(民89b)。論高達美詮釋學的文本與詮釋之統一性。文史哲學報,52,269-298。
陳龍森(民82)。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雪雲(民89)。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黃文三(民80)。哈伯瑪斯的哲學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國教天地,90,87-94。黃瑞祺(民69)。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J. Habermas)社會溝通理論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瑞祺(民79)。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筱慧(民75)。哈伯瑪斯「合法性危機」。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瑞琴(民8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富順(民84)。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pp. 1-46)。台北:漢文。
曾安築(民80)。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政治傳播上的啟示。黃埔學報,23,27-42。曾慶豹(民81)。哈伯瑪斯與「現代性」之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溫明麗(民75)。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德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楊宗仁(民80)。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對於校園倫理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161,158-179。楊茂秀(民81)。討論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忠斌(民88)。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黑爾與哈伯瑪斯道德教育觀之比較及其反省。教育研究集刊,42,271-301。楊洲松(民87)。哈伯瑪斯(J. 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李歐塔(J.-F. 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集刊,40, 73-92。張鍠焜(民87)。傅柯與哈伯瑪斯啟蒙觀點及其教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張俊陽(民88)。論語言的協調性與策略性:哈伯馬斯與布爾迪厄的語言實踐觀比較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趙沛鐸(民87)。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中的宗教觀。東吳社會學報,7,235-269。廖春文(民79)。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59-86。廖春文(民82)。溝通理性取向教育行政領導行為整合模式初探。台中師院學報,7,73-156。
劉春田(民85)。社區讀書會的發展和環境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鎮寧(民88)。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行政決定合理性歷程應用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賴賢宗(民88)。共識與共識理論危機的當代論諍。思與言,37(3),119-139。謝欣如(民91)。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334,272-291。羅耀堂(民83)。行政裁量權之評估研究: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之觀點。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羅佩菁(民89)。哈伯瑪斯理想言談情境概念及其在國中補校教學互動上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蕭立應(民87)。溝通與詮釋─從哈伯馬斯與高達美的論戰看哈伯馬斯對語言與理解的反思路徑。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饒見維(民80)。人文研究派典在教育上的應用。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49-66。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作出版日期:1990年)
貳、英文部分
Blid H. (1983). Education by the People —Study Cicles. Stockholm: Swedish Workers''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325650).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s.), Handbook of Reseach on Teaching (3rd ed ) (pp. 119-161). NY:Macmillan.
Habermas, J. (1976).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Habermas, J. (1981a).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4).
Habermas, J. (1981b).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7).
Habermas, J.(1983).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C. Lenhardt & S. W. Nicholsen, Trans.). Cambridge: Polit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9).
Jacobsohn, R.W.(1998). The Reading Group Handbook. New York:Hyperion.
Kurland, N.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U.S. Lifelong Learning, 5(6), 24-27.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ezirow, J.(1985). A critical theory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Brookfield, S., Self-directed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pp. 17-3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cCarthy, T.(1978). The Critical of Jurgen Habermas. Cambridge: Polity.
Study Circles International (1990). Resource Brief. CT:Study Circles International.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3a). A Manual for Study Circle Discussion Leaders,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1507).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3b). A Guide to Training Study Circles Lead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1508).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8). Smart Talk for Growing Communitie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2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