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宇立
研究生(外文):Yu-Li Huang
論文名稱:中國繪畫中「有無」與「虛實」之審美創造
論文名稱(外文):Artistic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ions of “Being vs. Non-being” and “Abstractness vs. Concreteness”
指導教授:張權張權引用關係劉豐榮劉豐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有無虛實審美意境審美創造審美觀照審美心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2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中國繪畫中「有無」與「虛實」之審美創造
本研究從老莊哲學「道」的探究中,探索中國繪畫的本質,因道可由「有」與「無」、「虛」與「實」來顯現,本研究從「有無」與「虛實」的體用關係循環運化、相生相成、對立和諧哲學的辯證統一中,架構「有無」、「虛實」的美學同時在「有無」、「虛實」的美學範疇中,分析、綜合歷代「有無」、「虛實」美學理論,以建構個人創作理念,且藉此進行創作探討。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首先由哲學、美學、藝術史等不同的角度探討「有無」、「虛實」藝術創作理論,以建構個人國畫創作理念。其次以國畫創作實踐與驗證創作理念,並提升創作品質。其三,透過代表性作品,以詮釋其之內容形式、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最後,綜合美學理念創作實踐,規劃個人未來繪畫創作發展方向。
本研究在「有無」、「虛實」理論中係透過哲學方法組織歸納與整理「有無」、「虛實」的美學理念與美學內涵。藝術史研究法則用以探討繪畫造形中主題所隱含的意涵,作品風格與社會背景的關係,形象背後的意義。創作部分則應用品質思考之觀念與方式做創作實踐。
「道」是中國繪畫的根源,也是中國繪畫的生命體,當「道」化為「有無」、「虛實」的兩種狀態時,提供了闡發中國美學深刻意涵與特質的機會,因此「有無」、「虛實」的美學,給予個人知所堅持的創作原則,同時成為發揮創意之根源,而能勇於創新以追求藝術永恆。個人在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秉持宏觀求道、微觀求真,力求與西洋美學思潮對話,從中增益美學內涵。在藝術創作上採行「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創作手法,駕馭筆墨造形、構圖空間、色彩等視覺元素,力撫有無相生、虛實互化、陰陽互動的道理。美的存在是多層次相遇的結果,是人的精神和客觀宇宙至深交會後的結果,因此藝術創作不僅再現對象也要表現心中的感受,融合已知和未知,兼顧具體和抽象,並重形式和內容,達到主體和客體的統整呈現。總之,在藝術思潮風起雲湧,科技日新月異之今日,「有無」與「虛實」之美學可以作為審美創造的規準,並確立中國繪畫的特色,開拓新的美感形式。
Abstract
Artistic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ions of “Being vs.
Non-being” and “Abstractness vs. Concreteness”
in Chinese Aesthetic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hich is the idea of Tao. Tao may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ions of “Being vs. Non-being” and “Abstractness vs. Concreteness.” The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these conceptions and hence to provide structure and direction for a series of paintings. In other words,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fourfold: (a) to clarify and develop ideas for personal artistic production through exploring “Being vs. Non-being” and “Abstractness vs. Concreteness” conception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art history; (b)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author’s paintings; (c)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works produced in terms of content, form, ideas, and techniques; and (d) to generate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personal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In dealing with the aspect of theories, the study adopted philosophical method and the methods of art history. In creating the works, the conception and approach of qualitative thinking were applied.
For the study, Tao as manifested by “Being vs. Non-being” and “Abstractness vs. Concreteness” was considered the core of the spiritual life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author tried to apply these conceptions to the works, and eventually hoped the works to be the embodiment of Tao. Therefore, both the idea of the works and their arrangement of the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wer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Tao.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基本概念........6
第二節 「有無」與「虛實」理論的源起..16
第三節 「有無」與「虛實」理論的美學內涵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哲學方法............39
第二節 藝術史研究法..........40
第三節 創作之品質思考探討方法.....43
第四節 研究概念架構..........47
第四章 本研究的創作理念........49
第一節 和的美學觀...........50
第二節 虛、空的審美心胸........52
第三節 空靈審美意境的追求.......54
第四節 「有無」、「虛實」繪畫創作的空間探討................57
第五節 「有無」、「虛實」繪畫創作構圖原理.................67
第六節 「有無」、「虛實」繪畫創作筆墨與造形................72
第七節 「有無」、「虛實」繪畫創作的色彩觀.................76
第八節 「有無」、「虛實」審美創造的審美觀.................78
第五章 創作作品分析..........80
第一節 時序與虛實...........80
第二節 白與虛境............82
第三節 形質與虛實...........83
第四節 黑墨與虛境...........85
第五節 構圖與虛實...........87
第六節 詩境與虛實...........88
第七節 現象與虛實(一)........90
第八節 現象與虛實(二)........92
第六章 結論.............123
第一節 綜結.............123
第二節 未來創作發展方向.......124
參考書目...............129
圖次
圖3-1 個人美學理念系統圖.............45
圖3-2 三合一藝術創作研究程序互動圖........46
圖3-3 研究概念架構圖...............48
圖5-1 玉山春色..................94
圖5-2 玉山夏容..................95
圖5-3 玉山秋色..................96
圖5-4 玉山冬景..................97
圖5-5 聲聲不息..................98
圖5-6 山容不在..................99
圖5-7 斷橋禿山訴悲情..............100
圖5-8 九九(久久)山河.............101
圖5-9 九九峰晨霧................102
圖5-10 溪山春色................103
圖5-11 溪山小景................104
圖5-12 搜妙..................105
圖5-13 谷關泉鳴................106
圖5-14 新篁曉霧................107
圖5-15 天淨沙詞意圖..............108
圖5-16 青山煙靄裡...............109
圖5-17 黃葉村是我家..............110
圖5-18 月夜..................111
圖5-19 峽江春色................112
圖5-20 春溪小釣................113
圖5-21 黃山煙雲................114
圖5-22 春溪小居................115
圖5-23 溪山行旅................116
圖5-24 小溪潺潺................117
圖5-25 張家界寫生...............118
圖5-26 黃山雲.................119
圖5-27 黃山覓句................120
圖5-28 黃山攬勝................121
圖5-29 為參吟約上山來.............122
參考書目
1、小山畫譜。歷代論畫名著彙編。
2、王秀雄著(1985)。美術心理學。台北市:設計家文化出版社。
3、石峻(1982)。書畫論稿。台北市:華正書局。
4、北京畫院〈中國畫〉編輯部(1994)。中國畫第一期。北京市: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
5、安海姆著.李長俊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6、老聃著(1983)。老子正詁。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
7、李可染著(1985)。李可染畫論。台北市:丹青圖書。
8、李霖燦(1997)。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出版社。
9、宗白華著(1985)。美從何處尋。板橋市:元山書局。
10、卓鶴君(1998)。山水畫技法析覽。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11、俞崑著(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華正書局。
12、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
13、徐復觀著(1992)。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
14、陳兆復著(1986)。中國畫研究。台北市:丹青出版社。
15、張俊傑著(1979)。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台北市:復美彩色印刷。
16、張育英著(1994)。禪與藝術。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17、張法著(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18、勞思光著(1981)。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19、傅抱石著(1985)。中國繪畫理論。台北市:里仁書局出版。
20、葉朗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 上下冊。台北市:滄浪出版社。
21、潘天壽著(1986)。潘天壽畫語錄。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
22、曾祖蔭著(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市:丹青出版社。
23、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三民書局。
24、傅傳席著(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東大圖書。
25、賈方舟編(1989)。賈又福畫語錄。台北市:雄獅圖書。
26、劉昌元著(1995)。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7、劉思量著(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圖書。
28、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義涵之研究。
29、樊波著(1998)。中國書畫美學史綱。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
30、鄭寶宗著(1999)。鄭寶宗油畫創作理念與作品詮釋。台中市:興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31、嚴靈峰著(1971)。莊子選註。台北市:華正書局。
32、嚴靈峰著(1992)。老子達解(1)。台北市:華正書局。
33、郭因(1986)。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台北市:木鐸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明松(民87),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2. 詹秀美(民79)。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34,15-20。
3.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4. 馮莉雅(民87)。發展因素與社會因素影響年輕女孩的問題行為。教育資料文摘,41(1),182-191。
5. 曾淑容(民73)。資優學生家長知多少。資優教育季刊,13, 46-49。
6. 張麗芬(民86)。研究兒童發展的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22-25。
7. 張靖卿(民85)。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探究。資優教育季刊,59,25-30。
8. 郭靜姿(民76)。從影響資優發展的因素談資優學生的教育輔導。資優教育季刊,23,1-6。
9. 許麗玉(民75)。做個資優兒的資優父母。資優教育季刊,20,15-18.
10. 陳蕙君(民87)。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季刊,67,28-31。
11. 陳昭儀(民86)。生態評估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5(3),132-143。
12. 陳昭儀(民80),資優生及其父母的心靈世界﹍對資優教育的展望。資優教育季刊,26,27-29。
13. 高源令(民75)。父母─資優兒童家庭中的教師。資優教育季刊,20,7-9。
14. 洪清一(民80)。淺談生態學對行為異常之學習輔導。特教園丁,7(1),15-18。
15. 周淑娟(民87)。談同儕關係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4(6),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