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雪娥(1995)。小學鄉土美術教育的實施。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217-252)。台北:漢文書局。
王嵩山(1983)。神像、信仰、儀式-兼論台灣木雕保存、維護、發揚、更新的理念。尹建中編。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書(109-143)。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尹建中、崔伊蘭(1987)。中國民間傳統教學之研究: 第五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之研究。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80)。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
江桂珍(2001)。魚與民俗之相關性初探---一個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0期,49-66。江韶瑩(1989)。民俗及有關文物調查評鑑制度初探。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台北:文建會。
江韶瑩(1997)。斷線的風箏---鄉土藝術教學的議題。86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15-33)。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邢玉玫(1996)。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以台北市福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苹綺譯(1998)。Banks, J. A.(1994)。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心理出版公司。
李茂興、藍美華譯(1997)。Howard, M. C.原著(1993)。文化人類學。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台北:弘智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原著(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吳騰達(1995)。陣頭技藝在國中小學傳承的現況與展望。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197-215)。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吳騰達(1999)。宋江陣在國民中小學之傳承現況與展望。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邱坤玉(1997),從推動傳統民俗藝術教育談落實鄉土教育的省思。國教輔導,36卷6期,45-48。邱坤良(1987)。民俗藝術的維護(六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美嬌(2000)。鄉土美勞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的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屏東。周德禎(2000)。排灣族國民小學與其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期,353-372。Lancaster, J.(1982)。侍建宇、施靜菲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初版)。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花松村(1996)。台灣鄉土全誌第六冊。台北:中一出版社。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17-43)。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揚智文化。
林恩顯(1987)。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五年度調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振春(2000)。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與可行的做法,教師天地,第108期,8-14。林振春(1988)。運用學校資源與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振春(1999)。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中等教育,50期,7-12。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東。林清江(1973)。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龍冠海主編。台北:商務書局。
林清達(1996)。社區居民對國民小學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5),217-250。
林清達(1995)。花蓮縣國小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狀況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5期,1-46。林瑞欽(1993)。都市新興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的發展研究-以台中市松安社區為例。台灣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二版)。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林勝義(1995)。如何善用社會資源辦理社教活動。教師天地,76期。28-33。洪麗珠、談玉儀、李文珊、劉美玲、曾于珍、桂雅文等譯(2000)。Feldman, E. B.原著(1996)。藝術教育的本質。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期,51-65。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徐宗國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原著(1990)。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秦秀蘭(1999)。美國中小學校社區參與與學校經營之趨勢。北縣教育,27期。22-27。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2000)。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展情境。初等教育學刊,8期,135-160。
高德義(1996)。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教改通訊,20期,24-25。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美育,49期,41-46。陳伯璋(1995)。鄉土教學的課程設計。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23-26)。台北:漢文書局。
陳佐源(2000)。社區與小學共同參與生活環境設計之研究-以中區五所小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雲林。陳其南、孫華翔、蔡秀芬(2000)。市民社會理想與城市文化交流。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從世界之視角閱讀文化(196-206)。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其南(1996)。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通訊,17/18期,19-21。陳明德(1999)。國小鄉土民俗藝陣之推廣。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1(2)期,119-138。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箐繡(2000)。整合原住民社區與文化的美勞教育課程:以89年茶山鄒族文化藝術夏令營成果報告專書。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箐繡(2002)。藝術、文化知覺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探討:以1999年「咖雅瑪文化藝術夏令營」為例。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435-449)。民雄,嘉義: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銅(2002)。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與家長對推展傳統藝術教育的行政觀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台灣花蓮。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世孟(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黃振球(1980)。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復刊號),16-18。黃鈺華(1995)。如何結合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的理念以強化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期,41-45。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六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永義(1989)。台灣的民俗技藝。台北:學生書局。
曾永義(1988)。鄉土的民族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彭如婉,陳耀崑(1997)。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發展與學校教育。臺灣教育,558期。37-46。楊孝榮(1982)。台灣社區發展評估方法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楊淑芳(1998)。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熙彥(1982)。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一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增訂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蓉(1998)。現階段國中鄉土藝術活動課程「鄉土表演藝術」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期,6-10。劉仲冬(1996)。民俗誌研究方法及實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即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73-194)。台北:巨流出版。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59-95。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之社會觀點探析與省思。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台北:桂冠。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黃政傑、李隆盛。鄉土教育(初版)。台北:漢文書局。
謝文全(1991)。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宗榮(1995)。文化變遷現象下的臺灣民間美術困境。鵝湖,23期,13-21。謝東山(1997),台灣當前藝評的文化認同態度。86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簡瑞榮(1992)。近十年政府推展民族藝術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台北。(二)西文部分
Bai, H., Coombs, J., Daniels, L. and Pang, Y.(1995).Logical questions about attitudes surveys in school system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ray, M.(1994).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community-school relations.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ition).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Inc.
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1982).The Arts in schools: Principles, practice and provision. London: Calouste Gulbenkian.
Efland, A. D.(1995)。Culture, society, art and education in a postmodern world。一九九五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文化•社會•藝術教育。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Gallagher, D. R., Bagin, D., and Kindred, L. W.(1997).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6t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eorge and Louise Spindler(1987).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 to Do th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In George & and Louise Spindler(Eds.). 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p.17-26).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Getzels, J. W., & Jackson, P. W.(1963).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In N. I. Gage(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cago: Rand McNally.
Hamer, L.(1999)。Folklore in school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13 ), 26-44.
Marche, T.(1998)Looking outward, looking in: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1(3),6-13.
Marschalek, D.(1989). A new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Art education, 42(4),8-17.
Marsha C.(1995).Maintaining an ethnic identity in school: A Folkloric perspective.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School of Education Journal,28,26-35.
McFee, J. & Degge, R(1977).Art,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 catalyst for teaching. Dubuque, Iowa: Kendall/Hunt.
Mehan, H., Okamoto, D., Lintz, A. & Wills, J.S.(1995).Ethnographic studi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and school. In Banks, J. A.(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N.Y.:Macmillan.
Mintzberg, H.(1979). The five basic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J. M. Shafritz and J. S. Ott(eds.) (1992),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243-254).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Nadaner, D.(1985). The art teacher as cultural mediator.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3(1).51-55.
Naperud, R.(1995).Texture of community : An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In R. Naperud(ed.), Context, content, and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222-247).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ash, R.(1974).The Convergence of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In Spindler, G.(ed.), Education cultural process: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5-25).
Havighurst, R. J. & Neugarten, B. L.(1968)。Society and education (3r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umption, M. R. & Engstrom, Y(1966)。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Triandis, H. C.(1971).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Wiley.
(三)網路部分
Tomlinson, 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引自劉維公(2000)。「文化全球化」社會學研究初探。http://www.cc.nctu.edu.tw/~cpsun/liu-wei-gong-global.pdf
民雄鄉公所網站http://www.msch.gov.tw/
百科知識網。https://www.wordpedia.com/search/adv.asp?t=1
施翠峰(2002)。中華百科全書。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index.asp。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網站。http://2008.gio.gov.tw/
國民中小學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實施要點(1999)。教育部。http://www.eje.ntnu.edu.tw/k-search/k-mainfram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