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尹慶春(民71)。已婚職業婦女的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陳昭南、江玉龍、陳寬政合編。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台北:南港。
井敏珠(民8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方思文(民88)。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科編譯(民7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 陳芳玲 林本橋(民82)。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
王沂釗(民8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通訊,36, 頁108-118。王秋絨(民71)。壓力角色的意義及其研究模式。社區發展,18期。
王美惠(民7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姚(民70)。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與生活滿意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叢桂(民83)。雙生涯家庭中個人工作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展季刊,68期,頁51-53。丘秀祝(民87)。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民89)。台灣婦女婚育與就業情況之調查。台北:作者。民國90年5月24日,摘錄於行政院主計處網頁,World Wide Web:
http:/dgbas.gov.tw/census~n/four/lue5/news.htm
利翠珊(民88)。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第2期, 頁21-40。利翠珊(民84)。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期,頁260-321。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Michael, Q. P.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佩娟(民87)。已婚職業婦女家計負擔角色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民83)。性別角色與性別差異。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紹嶸、蔡文輝譯(民7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李貴花(民78)。從成年初期、中其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知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與休閒間的調適。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沙依仁(民83)。雙生涯家庭中個人生活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展季刊,68期。
呂勝瑛(民83)。如何適應生活壓力。黃國彥、黃堅厚、宋維村等編,心理與生活(頁139-154)。台北:桂冠。
李芳如(民90)。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月清等譯(民83)。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林上清(民88)。日本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協調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俞智敏等譯(民84)。Pamela, A. & Claire, W. 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洪雅真(民89)。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衝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福財(民87)。從「詮釋學」觀點談教育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應用。台北師院學報,11期,頁85-108。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民89a)。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民89b)。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論文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其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民國89年12月8日至10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高淑清(民89c)。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
高淑清(民89d)。重建家庭平等對話與學習動力:家庭溝通課程建構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主編,家庭教育課程與方案論文集(頁315-35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出版。
高敬文。(民88)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欣戊(民79)。性別角色的形成,賴保禎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春興(民8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瑜(民85)。已婚女性家內勞動者工作與家庭協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鈿富(民80)。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性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第17期,頁22-32。梁福鎮(民89)。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51-166)高雄:麗文。
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期,頁224-259。郭榮俊(民80)。 個人因素、社會因素與科技性新產品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郭黎灩(民78)。已婚職業婦女性別角色態度、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伶俐(民77)。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幸玉(民83)。雙生涯夫妻性別角色特質,家庭職業角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錚(民89)。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民77)。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政大心理研究所研究報告。行政院國科會。
游家政(民82)。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5-81。台北:五南。
馮觀富(民81)。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陽琪(民78)。已婚職業婦女之家人關係。升等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迺毓(民85)。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瑞琴(民8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惠慈(民90)。國小女教師中年家庭危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深坑(民75)。教育學科學性之詮釋學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輯,頁33-73。
楊懋春(民70)。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雅惠(民90)。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家庭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惠琴(民88)。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期,頁 41-70。廖永靜(民89)。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35-78。台北:師大書苑。
趙美玲(民85)。國小已婚女教師工作特性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民88)。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修靜(民87)。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民84)。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德榮(民81)。當代詮釋學的發展及其特徵。鵝湖學誌,第9期,頁131-162。潘正德譯(民84)。壓力管理。台北:心理。
蔡文輝(民8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仕君(民77)。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忍嬌(民78)。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坤鐘(民82)。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衝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曉雯(民90)。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采風(民75)。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
英文部分
Allen, K. R. & Baber, K. M. (1992). Starting a revolution in family life education : A feminist vision . Family Relations , 41, 378-385.
Broman, C. L. (1991). Gender, work-family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Black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509-520.
Boyden, J. (1993). FAMILIES-Celebration and hope in a world of change. New York: Facts on File.
Boulton, P. ; Coldron, J. (1998) Why women teachers say “stuff it” to promotion: A failure of equal opportunities? Gender & Education, 10, 149-161.
Bernard, J. (198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sey, K. (1990) Teacher ad mother: Curriculum theorizing in the life histories of contemporary women teachers.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 301-320
Cowan, C. P., & Cowan, P. A. (1995). Interventions to ease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Family Relations, 44, 412-423.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 lifewor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 15(3), 303-317.
Fitzgerald, L. F. & Weutzman, L. M. (1992).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H. D. Lea & Z. B. Leibowitz (ed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pp.124-160). Alexandria, VA: AACD.
Gelles, R. J. (1995). Contemporary Famil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Gove, W. R. (197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roles marital status, and mental
illness. Social Forces, 51, 34-44.
Klein, D. M. & White, J. M. (1996). Family Theories: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amanna, M. A. & Riedmann, A. (1994). Marriages and families.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3). 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M. Sussman , H. I. Mcbbin , & J. M. Patterson (Eds), Social stress and family: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in family. CA: SAGE.
McCubbin, M. A. (1995). The typology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A family Stress model.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0, 31-36.
Moen, p. (1991). Transitions in mid-life: Women’s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 the 1970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35.
Olson, D. & Defrain, J. (1997).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Mountaim View, CA: Mayfield.
Roxburgh , S. (1999). Exploring the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20, 771-792.
Worell, J. & Remer, P. (1992).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therapy. Toronto,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Xin, M.; MacMillan, R. B. (1993). Influences of workplace condition on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 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