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上誼出版社(民78)。共賞扉頁間-「圖畫書視聽之旅」。台北:上誼文化。
王立(民83)。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家誠(民76)。泛論兒童讀物的插。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6-10。
台灣英文雜誌社(民85)。世界親子圖畫書-親子手冊。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沙永玲(民83)。兒童書在台灣。文訊雜誌革新,63,24-25。何三本(民84)。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政廣(民76)。插畫的藝術定位。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2-15。
吳英長(民75)。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台東師專學報,14,195-213。
杜萱(民82)。優良兒童文學的特質。台北師院圖書館館訊,創刊號,157-164。
李安代(民88)。一位國小初任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之思考內涵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侑蒔、吳凱琳譯(民87)。Mary Renck Jalongo著,幼兒文學。台北:華騰。
李連珠(民80)。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教師之友,43(2),29-36。
李漢偉(民79)。兒童文學講話。高雄:復文。
李寶琳(民88)。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慕如(民82)。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
沈添鉦(民80)。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沈添鉦、黃秀文(民86)。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報告(NSC-86-2411-H-023-001)。
阮本美(民81)。兒童圖畫書開啟心靈豐富彩色︰畫家鄭明進美展側記。精湛季刊,17,66-68。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知賢(民82)。國小兒童解讀卡通影帶的研究─以「龍貓」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168。
吳鼎(民69)。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
林文寶(民76)。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高雄:復文。
林玉體(民78)。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守為(民77)。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良(民76)。讓兒童欣賞好畫:序「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
林訓民(民81)。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林訓民(民90,10月2日)。家庭閱讀,爸爸多加油。中國時報,第卅七版。
林真美譯(民86)。Leo Lionni著,自己的顏色。台北:遠流。
林淑玟(民73,10月21日)。里奧‧李昂尼和他的作品。國語日報,第三版。
林煥彰(民81)。與幼兒一起看圖畫故事書的愉快經驗。精湛季刊,17,64-65。
林煥彰(民87) 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月刊,91,49-56。邱兆偉(民84)。<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姚一葦 (民85)。藝術批評。台北:三民。
洪文珍(民77)。從人物對比看「小鬥牛士」的主題呈現。東師語文學刊創刊號,41-108。
洪志明(民87)。兒童文學的兩個新議題。國教輔導,37,(5),17-19。洪德麟(民76)。漫畫與插畫的魅力。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70-83。
祝士媛(民78)。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文教。
夏征農主編(民81)。辭海。台北:東華。
高明美(民81)。文淺意深的圖畫書大師─李奧.里歐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8,6,40-42。高國藩(民84)。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
徐宗林、周愚文(民86)。教育史。台北:五南。
郝廣材(民87)。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
黃永和(民85)。國小實習教師數學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出等際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美雯(民88)。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怡(民88)。藝出造化,意本自然-簡介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楊志成。中外文學,27卷,11期,36-45。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曹俊彥(民76)。略談我對歷史故事插畫的看法。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46-51。
曹俊彥(民78)。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9-73。台北:幼獅。
曹俊彥(民87)。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梁秋月(民90)。教師、家長與兒童對Shel Silverstein《愛心樹》之詮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樟(民87)。閱讀的喜悅:少兒文學品賞。台北:九歌。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清榮(民84)。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湘君(民82)。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郭恩惠(民88)。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溫碧珠主編(民86)。上誼世界圖畫書─金獎故事劇場,共賞扉頁間。台北:上誼文化。
陳正治(民79)。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治(民85)。童話。輯於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頁309-335。台北:五南。
陳宗顯譯(民74)。寺村輝夫著,怎樣寫兒童故事。台北:國語日報。
陳鵬翔編(民71)。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
游鎮維(民88)。台灣一九六o年代童話主題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林統(民79)。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
單德興譯(民80)。Wolfgang Iser著,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19(12),228,85-100。
葉詠琍(民79)。兒童文學。台北︰東大
楊茂秀譯(民88)。Paley V. G.著,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台北:成長基金會。
漢聲雜誌社(民85)。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1-12。台北:漢聲文化。
裴斐(民81)。文學概論。高雄:復文。
廖卓成(民88)。論主題:以童話為例。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潘人木(民85)。永遠迷人的好書。輯於台英雜誌社主編,世界親子圖畫書-親子手冊(頁43)。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蔡尚志(民85)。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尚志(民81)。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蔡尚志(民78)。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源煌(民75)。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
鄭明娳、林燿德(民80)。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文化。
鄭明進(民76)。圖畫書的認識。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64-69。
鄭明進(民78)。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1-68)。台北:幼獅。
鄭明進(民87)。圖畫書的美妙世界。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明進(民88)。傑出圖畫書插畫家─歐美篇。台北:雄獅。
鄭蕤(民78)。兒童故事欣賞教學研究。輯於台東師範學院主編: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6。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劉苓莉(民87)。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鳳芯(民89)譯。Perry Nodelman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
簡宗梧編著(民76)。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龍協濤(民86)。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蘇振明(民76)。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6-27。
貳、英文部分
Bogdan, R.C.& Biklen, S. K.(1992).Qualitative Rea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ion: Allyn and Bacon.
Burke, K.(1997). Notable books for children, 1997. Smithosonian, 28, 8, 163-175.
Davis, A.(1998).Books with a message. Teaching PreK-8, 28, 5,52-54.
Husen, &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Vol. 1, 162-163.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aeti(1993). After the Golden Age. Print, 47 , 6, p112-122.
Heller, S.(2000). Tribute. Print, 54,3,36-39.
Leo Lionni(1997). Frederick''''s fables--A treasury of 16 favorite Leo Lionni Storie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ehman, B.A,& Scharer,& Patricia,L.(1993).Children and Adults rea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 A comparison of response .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73 304).
Maykut, P., & Morehouse, R. (1994). 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hilosophic and practical guide.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Paley, V. G.(2000).The mouse that roared.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6,1, 46-50.
Ruddel, R. B. & Ruddel, M. R.(1995). Using literature and reader response to enhance attitudes and comprehens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osenblatt, L. M. (1977). The reader, The text, and the poem.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att, L. M. (1983).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 3th ed).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osenblatt, L. M. (1991). Literature: S. O. S. !. Language Arts, 68, 444-448.
Ruddell, R. B. , & Ruddell, M. R. ( 1995 ). “ Using literature and reader response to enhance attitudes and comprehension. “ Chapter 6 of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d write: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teacher (pp. 255-307).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muelsson, I. P. & Mauritzson, U. & Carlsson, M. A. & Miyoko, U.(1998). A Mother and a Friend: Difference in Japanese and Swedish Mother’s Understanding of a Tale. Childhood: A Global Journal of Child Research, 5(4), 493-506.
Sendak, M.(1963).Where the wild thing are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Sipe, L. R.(1999). Children’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uthor, text, reader, context. Theory into Practice,(38)3, 120-129.
Winterowd, W. R. & Preston, C.(1985). Themes and Variation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