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力(民85):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富雄(民83):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7,8),18-20。亓婷婷(民87):當前臺灣語文教育的隱憂。中國語文,487,7-15。江惜美(民85):小學語文教學的遊戲化。國語文教育通訊,13,32-41。何三本(民82):語文教育論集-東師語文論叢(五)。台東師院。
何翠華、林淑英(民81):台北市七十八學年度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首冊注音符號總結性評量分析報告。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余迺永(民85):由國語注音符號與古文字的關係談識字教育於中文教學的重要性。華文世界,82,22-34。余玻莉(民80):兒童構音問題的評估及治療。台灣醫界,34(4),56-58。
吳佳芬(民83):構音異常與治療。幼兒保育(49),
吳明雄(民84):國民小學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社教資料雜誌,201,4-6。吳敏而(民79a):入小學的第一個危機(上)-未雨綢繆談注音。學前教育,13,16-17。吳敏而(民79b):入小學的第一個危機(下)-未雨綢繆談注音。學前教育,14,20-21。吳敏而(民81):遊玩、遊戲與同儕。輯於蔡幸玲編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吳敏而(民83):從兒童語文趨向看注音教材。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李佳宜(民87):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例。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啟原(民81):談國語一字多音的簡化(上)。國語文教育通訊,1,43-46。李淑華(民87):國語羅馬字拼音與注音符號第二式。國教之友(50)1,26-33。李漢偉(民85):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易正明、張秀惠、李恆穆、陳姬安(民80):國小一年級學童學前學過注音符號者與未學過注音符者在國語科學習成就的比較。輯於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242-1270。
林嘉玲(民89):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華(民89):注音符號真好玩。台北:螢火蟲。
林寶貴(民89):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胡建雄(民81a):評介「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認識」。北師語文文教育通訊,1,74-80。
胡建雄(民81b):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柯添遜(民81a):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觀念與準備律。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柯添遜(民81b):注音符號教學疑難問題解答。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姚榮松(民78):替注音符號 把賣。國文天地5(5),14-20。
徐道昌、吳香梅、鍾玉梅(民86):語言治療學。台北:大學圖書出版社。
秦麗花(民90):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17,67-73。常又仁(民87):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復文。
常雅珍(民87):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民89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9b):課程統整手冊(1)理論篇。台北市:教育部。
許長謨(民89):當前國語羅馬拼音論戰之三個堅持與盲點。語文教育通訊,21,28-37。郭靜晃(民86):遊戲與教育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雙月刊,58,7-42。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0):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
國立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72):國音學。台北:正中。
張書玲(民83):注音符號教學法。華文世界,74,1-2。張雅婷(民89):上聲聲調發音困難原因及其教學。師友月刊,402,82-84。張嘉津(民89):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覺識能力與教師教學語言及學童學習背景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譽玫(民85):論注音拼音和小學英語教學之取捨與興廢:隔海旁觀國內的語言戰爭與語文教育。文教新潮,1(4),8-12。陳弘昌(民85):談國字正音。國教輔導,35(6),54-57。陳弘昌(民87):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治(民82):歷次國小注音符號教材之評估與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5),115-132。陳東陞(民84):國小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發音質的研究與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9,1-9。陳淑敏(民8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
陳淑琴(民83):幼兒園裡注音和寫字的問題。幼教資訊,41,17-22。
陳淑琴(民89):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93-112。陳毓璞(民78):國語教師和外籍學生看注音符號。國文天地5(5),36-41。
陳麗如(民89):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又新(民80):國語教學中常見的語音錯誤及矯正方法之探討。屏東師院學報,4,79-106。陸又新(民82):由常見的字音錯誤談國字正音教學。國教天地,98,13-18。陸嘉美(民86):談羅馬拼音與注音符號。北師語文教育通訊,5,23-26。彭婉玲(民85):ㄅㄆㄇ的學習難題。學前教育,6,11-15。
彭維杰(民84):注音符號教學的標準與現實-國小國語首冊教學的兩難問題探索討。北縣教育,10,64-70。程友壽(民81):我國文字標音法之研究。中師語文,1,6-11。黃世鈺(民89):全語言學習方案。台北:五南。
黃宗義(民84):讓ㄅㄆㄇ更美麗-談注音符號的書寫。國教之友,47(3),62-65。黃秀霜(民88):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習困難兒童之實驗教學助益分析。課程與教學,2(1),69-82。黃順益(民85):發音困難的音素。。中國語文,464,74-78。黃瑞琴(民81):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瑞琴(民8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意舒、王珮玲、黃麗嬌、李靜曄、黃翠響(民79):學前寫字及注音符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國語文的學習影響研究。教師天地,48,62-65。
董季棠(民85):歷史推衍-談讀音、語音的分別。中國語文,467,46-51。董媛卿(民83):在學校裡如何進行「遊戲治療」。台北:教育資料文摘社。
詹美郎(民87):注音符號提前教學問題之探討。幼教資訊,86,40-43。楊淑朱(民86):幼兒遊戲課程之探討與分析。教師之友38(1),59-67。劉淑秋(民83):提前學習好嗎?談幼兒學習注音符號。國教輔導,33,8-9。劉麗容(民82):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台北:遠流。
蔡明利(民90):教學小偏方-國音正讀。台北:康軒。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春美(民82):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
鄭秀琴(民81):南陽國小一年十七班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臺中師院進修班學生獨立研究專輯,1,175-192。
鄭昭明(民85):注音的迷思。華文世界,82,6-9。鄧美玲(民84):「注」與「不注」間編輯千萬難-兒童讀物的注音符號爭議。載於中國時報:開卷周報,6,29,46。
劉麗容(民83):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台北:遠流。
賴慶雄(民90):國語首冊教師手冊。台北:康軒。
謝金美(民86):關於讀音語音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語文教育通訊,15,72-75。
謝雲飛(民84a):何謂羅馬字拼音(中),中國語文(454),13-16。謝雲飛(民84b):何謂羅馬字拼音(中),中國語文(455),15-19。顏福南、賴伊麗(民90):小河兒童文學。http://163.20.59.3/funa/。Available date:2001/11/30。
簡楚瑛(民82):「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羅秋昭(民83):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羅秋昭(民87):國小注音符號教學新探。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1-8。羅秋昭(民90a)::國語首冊教師手冊。台南:南一。
羅秋昭(民90b):教注音符號的幾個訣竅。南一版國語文國小教學快訊,1,4-6。
羅肇錦(民78):文化、方言、ㄅㄆㄇ-從保存方言文看注音符號。國文天地,5(5),10-13。羅肇錦(民82):國語學。台北:五南。
譚錦家(民85):師範院校國音教學芻議。中國語文,464,55-58。饒見維(民85):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蘇蘭(民90):國語注音符號教學的金手指。台南:翰林。
蘇慧貞(民87):我們在玩遊戲-生動的注音符號教學。幼教資訊,91,2-5。顧大我(民81):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認識。北師語文教育通訊,1,47-73。二、譯文部份:
Courtney B. Cazden蔡敏玲、彭海燕譯(民87):教室言談-教與教的語言。台北:心理。
Janet R. Moyles ,1998,段慧瑩、黃馨慧譯(民89):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心理。
James E. Johnson,1987,郭靜晃譯(民8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Joe L. Frost,1991,江麗莉等譯(民8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Michael Quinn Patton,1995,吳芝儀、李奉儒(民88):質的評鑑與研究。
Thomas Armstrong,李平譯(民89):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三、英文部份:
Guba, Egon G.and Yvonna S. Lincoln.(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Lincoln, Yvonna S. and Egon G. Guba.(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Sage.
Piaget, J.(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ren. New York:Norton.
Orlick,T.(1978).The cooperative sports and games book. New York :Panth.
Rubin, K.H., Fein G.G.,& Vandenberg, B.(1983).Play. In P. H. Mussen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693-759. New York:John Wiley& Son.
Taylor, S. J. and Bogdan, R.(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J.,Bruner,J.&Ross,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