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2.王瑋主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3.王輯思著,《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4.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02年。
5.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6.紐先鐘譯,《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7.張亞中、孫國祥合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8.張驥著,《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9.陳啟懋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1999年。
10.蘇格著,《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11.劉達第主編,《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
1.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37-182。2.毛鑄倫,「911事件相關問題的評析」,《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1-25。3.安辛哲,「恐怖主義與游擊戰」,《警政學報》,第23期,1993年7月,頁421-422。
4.戎撫天,「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的影響」,《台灣綜合展望》,第1期,2001年1月,頁81-85。
5.李正屏,「美國執行反恐怖主義現況分析」,《源遠學報》,第11卷,1999年12月,頁15-40。6.宋以敏,「美國啟動特殊戰爭後的國際關係」,《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5-8。
7.李華球,「恐怖主義:文明衝突的深層啟示—美國九一一事件」,《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3期,2002年3月,頁69-83。8.林文程,「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0期,2001年10月,頁36-49。9.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8-127。10.林季蓉,「恐怖主義時代來臨」,《遠見雜誌》,第185期,2001年11月,頁44-48。11.官政哲,「二十一世紀第一場戰爭-打擊災難性恐怖主義的戰略」,《警光》,543期,2001年10月,頁18-20。12.官政哲,「反恐怖主義之緊急應變機制與作為—美國緊急應變模式簡介」,《警光》,544期,2001年11月,頁23-25。13.林建財,「美國、賓拉登、恐怖主義」,《歷史月刊》,第168期,2002年1月,頁28-33。14.周煦,「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69-82。15.林毅明,「恐怖主義活動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憲兵學術季刊》,第35期,1996年11月,頁44-51。
16.施子中,「九一一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8-176。17.帥化民,「泛恐怖聯盟,全球公敵」,《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9期,2001年11月,頁217-221。18.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2-93。19.倪世雄、莊建中,「美中關係發生戰略性變化」,《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14-17。
20.時殷宏,「論恐怖襲擊後美國的世界態勢」,《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頁4-7。
21.郭震遠,「九一一後的美國與海峽兩岸關係」,《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10-13。
22.倪樂雄,「中美衝突的本源因素及不確定性」,《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頁27-34。23.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0-47。24.徐博東,「九一一對中美及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國評論》,第48期,2001年12月,頁65-67。
25.陳一新,「伐謀??伐交??伐兵看美國處理九一一危機與反恐戰爭」,《全球防衛雜誌》,第208期,2001年12月,頁95-99。26.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58。27.張中勇,「論各國反恐怖主義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警學叢刊》,第23卷第4期,1993年6月,頁39-62。28.張中勇,「美國對恐怖主義的對策」,《美國月刊》,第8卷第2期,1993年2月,頁101-114。29.張平吾、丘臺峰,「論恐怖主義及其起源與發展」,《警政學報》,第21期,1992年7月,頁423-441。30.陳佩堯,「安全戰略變化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6-9。
31.張達基,「全球反恐怖主義的重大轉折點:美國遭遇國際恐怖主義暴力襲擊後的思攷」,《中國評論》,第46期,2001年10月,頁19-20。
32.張毅弘,「國際恐怖主義—新的戰爭型式」,《當代》,1991年5月,頁112-117。33.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處境」,《中共研究》,第25卷第3期。1991年3月,頁24-32。34.張麟徵,「驚悚悲痛之餘,美國應如何應對」,《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17-20。35.鈕先鐘,「泛論恐怖主義舊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第13卷5期,1997年11月,頁15-26。
36.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
37.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分析九一一事件影響下的國際安全秩序」,《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59-79。38.楊開煌,「化解恐怖主義之道」,《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4-25。39.熊玠,「對911恐怖份子襲擊美國的反思與前瞻」,《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6-27。40.熊玠,「美國開戰後的安全戰略走向」,《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12-17。
41.渚靜濤,「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根源何在?」,《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20-22。
42.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17。43.滕晰雲,「恐怖主義:窮國的不對稱戰爭」,《全球防衛雜誌》,第207期,2001年11月,頁55-59。
44.鄭瑞耀,「從911事件看NMD戰略思維」,《兩岸雙贏》,第33期,2001年10月,頁13-17。
45.魏艾,「反恐模糊了上海亞太經合會議的焦點」,《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22-24。
(三)學術論文
1.王崑義,《國際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危機決策—一九八六年美國對利比亞的危機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月。2.鄧素貞,《雷根政府反國際恐怖主義政策之探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3.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四)報章雜誌
1.亓樂義,「穩固中亞地盤 北京打太極拳」,中國時報 ,2001年9月26日。
2.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黃建育譯,「911後國際局勢兩大假象」,中國時報,2001年11月3日。
3.朱雲漢,「全球恐怖主義對世界秩序的衝擊」,中國時報 ,2001年10月22日。
4.任毓駿,「中美官方、媒體如何看待小布希訪華」,人民網,2002年2月20日。
5.呂昭隆,「恐怖內涵提升,戰爭定義翻新」,中國時報,2001年9月13日。
6.林正義,「美國大陸反恐合作 台灣頓失舞台」,中國時報 ,2001年10月20日。
7.林博文,「回教聖戰護教千餘年爭戰不斷」,中國時報,2001年10月11日。
8.施鈺文,「反恐 美「中」關係新的開始」,中國時報 ,2001年10月18日。
9.孫揚明,「美國出兵引爆中亞利益爭奪戰」,聯合報,2001年10月8日。
10.梁東屏,「美反恐戰線延伸菲南」,中國時報 ,2002年1月16日。
11.梁國輝,「檢驗布希主義,阿富汗成指標」,中國時報,2001年11月22日。
12.張國慶,「邪惡軸心說意欲何為」,人民網,2002年2月10日。
13.楊永明,「九一一驚爆:反恐怖主義戰爭的後續影響」,聯合報,2001年9月12日。
14.蔡同榮,「美國無限正義宣戰有無限可能嗎?」,中國時報,2001年9月22日。
15.廖宏祥,「打擊恐怖主義,美國全球策略轉向」,中國時報,2001年10月9日。
16.劉屏,「強固反恐聯盟 布希中國政策轉向戰略伙伴」,中國時報 ,2001年10月19日。
17.閻紀宇,「任務尚未結束美軍有意長駐中亞」,中國時報 ,2002年1月10日。
18.龐中英,「國際社會與恐怖主義的衝突」,人民網,2001年10月8日。
19.鐘雲蘭,「反恐戰爭恐墜入文明衝突陷阱」,聯合報,2001年10月8日。
二、英文部分
(一)BOOKS
1.Alali, A. Odasuo, Byrd, Gary W., Terrorism and the news media, (Jefferson, N.C.:McFarland, 1994).
2.Chan, Henry Y.S., Terrorism and revolution, (Ann Arbor, Mich.: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3.Halberstam, David, War in a time of Peace, (New York:Scribner’s, 2001).
4.Harmon, Christopher C., Terrorism Today, (London: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0).
5.Kushner, Harvey W., The Future of Terrorism:Viole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1990).
6.Lambert, Joseph J., Terrorism and hostage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1990).
7.Lawrence, Freedman, Christopher, Hill, and Adam, Roberts, eds., 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Ron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8.Mickolus, Edward F., Flemming, Peter A., Terrorism, 1980-1987,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8).
9.Mickolus, Edward F., Simmons, Susan L., Terrorism, 1992-1995,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 1997).
10.Newton, Michael, Newton, Judy Ann,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1800-1959, (New York:Garland, 1988).
11.Pillar, Paul 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12.Poland, James M., Understanding Terrorism:Groups, Strategies, and Response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8).
(二)Periodicals
1.Baker, James, “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1, (Winter, 1991), pp.56-71.
2.Goldberg, Andrew C., “Selective Engament: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 the 1990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5, No. 42, (Summer, 1992), pp.75-93.
3.Graham, Allison, Robert, Blackwill, “America’s Stake in the Soviet Future”,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 3, (Summer, 1991), pp.165-176.
4.James, Walsh, “Risking Peace”, Time, Vol.142, No. 11, (September 13, 1993), pp.15-17.
5.Karner, Christian, “Terror in the Mind of God:The Global Rise of Religious Violence”, Religion, Vol. 30, No. 3, (July 2000), pp.298-300.
6.Koch, Andrew, “US Media Battle Takes on Added Importance”,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36, No. 17, (October 24, 2001), pp.1-13.
7.Lake, Darren, “Lines of Communication:Alliance Air Strikes Continue to Target Talib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36, No. 16, (October 17,2001), pp. 18-26.
8.Mills, Edwin S., “Terrorism and U.S. Real Estat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51, No. 2, (March 2002), pp. 198-204.
9.Taylor, David C., “A Reflection on the Recent Terrorism in America”, Epilepsy & Behavior, Vol. 2, No. 6, (December 2001), pp. 516-518.
10.William, Sessions, “The FBI’S Mission in Countering Terrorism”, Terrorism, Vol. 13, No. 1, (January, 1990), pp.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