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Lindblom, Charles E.著,王逸舟譯,《政治與市場》。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初版。
2.Lindblom, Charles E. and Woodhouse, Edward J.著,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政策制定的過程》,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初版。
3.Beetham, David 著,鄭樂平譯,《科層制》。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4月,1版。
4.Truman, David B.著,張炳九譯,《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5.Easton, David 著,王浦劬等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6.Easton, David 著,馬清槐譯,《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1993年,1版。
7.Wrong, Dennis H.著,陸震綸、鄭明哲譯,《權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8.Anderson, James E.著,唐亮譯,《公共決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
9.Basso, J. –A.著,陳浩譯,《壓力團體》。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初版。
10.Henry, Nicholas著,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譯,《行政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1月,原文書第七版,中文初版。
11.Stillman, Richard J.著,李方、潘世強等校譯,《公共行政學》(上)、(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2月,1版。
12.Dye, Thomas R. and Zeigler, Harmon 著,孫占平、盛聚林、馬駿等譯,《民主的嘲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8月,1版。
13.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參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1版。
14.王邦佐等編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1版。
15.王浦劬、時和興主編,《政治與行政管理論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16.王惠岩,《當代政治學基本理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1版。
17.毛壽龍,《政治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18.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發展研究所編,《城市規劃與發展建設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1版。
19.江岷欽著,《組織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二刷。
20.朱志宏著,《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2月,再版。
21.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1版。
22.任曉,《中國行政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23.宋德福主編,《中國政府管理與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1版。
24.李景鵬著,《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研究綱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25.辛向陽著,《百年博奕–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26.何盛明主編,《中國財政改革20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27.吳大英、楊海蛟主編,《政治行為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28.吳大英、楊海蛟主編,《政治意識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29.吳大英、楊海較主編,《政治關系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1版。
30.吳安家,《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94年6月,初版。
31.吳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32.吳惠林、周雅貞,《放權讓利》。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初版。
33.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34.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35.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36.周昭京,《潮州會館史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1版。
37.胡春煥、白鶴群,《北京的會館》。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5月,1版。
38.胡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39.胡鞍鋼,《中國發展的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版。
40.俞可平著,《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41.俞可平著,《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42.俞可平著,《當代各國政治體制–中國》。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1版。
43.施雪華,《政府權能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1日,1版。
44.孫光,《政策科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1版。
45.夏海,《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46.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1版2刷。
47.曹沛霖,《政府與市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48.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49.陳雪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事件和決策調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3月,初版3刷。
50.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51.康曉光,《權力的移轉–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
52.張中華,《中國市場化過程中的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1版。
53.張玉堂,《利益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
54.張慕津、程建國,《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開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55.湯錦程,《北京的會館》。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56.楊冠瓊,《政府治理體系創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57.趙建根,《民主與公共決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1版2刷。
58.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初版3刷。
59.詹中原主編,《權力遊戲規則–國會與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60.劉海年、李林、張廣興,《依法治國與廉政建設》。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61.蔡定劍、王晨光主編,《人民代表大會二十年發展與改革》。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2月,1版。
62.鄭賢君,《地方制度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版。
63.鄭憲、王桂玲、孫瑞華,《中國參政黨運行機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64.謝慶奎等著,《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65.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66.龍虎、江鋼,《地方駐京辦事機構實用手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67.龍虎、江鋼,《地方駐京辦事機構工作概論》。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年5月,1版。
68.龍竹、江鋼、龍虎著,《地方駐外辦事機構管理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69.蕭超然、曉書主編,《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70.國務院辦公廳祕書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司編,《中央政府組織機構(1998)》。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
71.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0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72.《吉林省駐京辦事處簡志》。
73.《國務院機構事務管理局大事記1950-1995》。
二、期刊論文
1.王敏、葉娟麗,「走向21世紀的中國政治發展」,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00年2月,頁20-23。
2.王世中,「從價值取向論行政決策觀之變遷」,台北:中國行政,2000年2月,頁53-64。3.王玉明,「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關係論綱」,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7期,頁28-34。
4.王紹光,「正視不平等的挑戰」,北京:管理世界(雙月刊),1999年第4期,頁160-170。
5.王紹光,「健全的制度設計: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合作關係的關鍵」,北京: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1月,第2期,頁32-35。
6.王梅,「建國以來我國中央與地方關係變化之分析」,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1999年6月,頁26-29。
7.王學杰,「改善我國公共政策參與方式的思考」,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頁57-59。
8.江明修,「談公共利益的實際內涵」,台北:公務人員月刊,1996年5月,第11期,頁2。9.江濤,「京城公款吃喝一瞥–隨中央和國家機關檢查組明查暗訪見聞」,北京:中國監察,1995年第9期,頁40。
10.朱迪,「政府職能:計劃與市場的分野」,貴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108期),頁70-73。
11.朱廣忠,「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存在問題的系統分析」,哈爾濱:理論探討,2000年第2期。頁76-82。
12.呂麗娜、高小健,「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博奕行為分析和制度創新」,武漢:黨政幹部論壇,2000年第2期,頁17-19。
13.汪俊石,「讓利、服務、樹形象–天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經驗做法」,天津:環渤海經濟瞭望,1999年第2期,頁28-29。
14.李樹橋,「當代中國公共政策的特色」,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頁18-20。
15.何太平,「地方政府的雙重身份與經濟行為」,武漢:社會主義研究,1997年第2期,頁37-40。
16.何海燕,「政府決策參與體制設計研究」,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頁57-60。
17.折喜文,「優化黨的決策信息–反饋機制」,西寧:攀登,第20卷第1期(總第111期),2001年1月,頁24-28。
18.宋光清,「淺談人民政協工作中的幾個關係」,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3期(總第102期),頁26-30。
19.李靜、賈紅棉,「宋朝的都進奏院和進奏院狀」,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1年1月,頁94。
20.李雪卿,「試論現階段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南京:南京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38-42。
21.季如進、陳崧,「駐京辦事處在北京房地產市場中的作用」,北京:北京房地產,1999年第2期,頁13-16。
22.金太軍,「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責任取向析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9-14。
23.金世斌,「論政策失真的人為原因」,哈爾濱:理論探討,1998年第5期,頁85-87。
24.吳家驥、李曼琳,「民主集中制與地方政府權力運作法則」,昆明: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34-38。
25.吳湘玲,「我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探討」,武漢: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總231期,頁69-72。
26.吳偉強、陳玉瑞,「漸進改革進程中信息效應的相容性問題」,上海:上海經濟研究,2001年第10期,頁26-30。
27.胡偉、王世雄,「構建面向現代化的政府權力–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理論研究」,北京: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3期,頁1-14。
28.胡象明,「利益相關性原理對分析政府經濟政策行為的方法論意義」,北京: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頁45-48。
29.胡象明,「論政府政策行為的價值取向」,北京: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38-45。
30.胡象明,「論地方政策的決策模式」,武漢: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總第229期,頁49-54。
31.信春霞,「分稅制下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的博弈關係」,成都:四川財政,1998年第8期,頁10-13。
32.段成凱,「論事業單位改革」,濟南:東岳論叢,第20卷第1期,1999年1月,頁30-36。
33.姜潤山,「簡論北京飯店業的發展」,北京:旅遊,1997年第1期,頁22-26。
34.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秋季號,總第27期,105-118。35.唐光懷,「市場經濟與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模式的選擇」,長沙: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43-46。
36.唐興霖、李東輝,「論中央與地方關係調整的制度化取向」,廣州:學術研究,1999年第2期,頁29-33。
37.唐祖愛,「略論行政分權式改革對我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影響」,南昌: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35-37。
38.孫柏瑛,「公共性:政府財政活動的價值基礎」,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頁23-26。
39.孫寧華,「經濟轉型時期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經濟博奕」,北京: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頁35-43。
40.孫東海,「辦事處怎麼辦」,合肥:決策諮詢,2000年第5期,頁4-9。
41.孫學玉,「當代公共行政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10期,50-54。
42.徐江善,「靠陳希同發跡的蛀蟲–劉金生」,北京:經濟工作通訊,1998年第3期,頁30-42。
43.國管局各省市政府駐京辦事處管理司,「總結歷史經驗 提高辦事處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北京:中國機關後勤,2000年第8期,頁12。
44.梁文貴,「訊息不足對決策行為之影響–賽局、訊息與交易成本三理論之觀點」,台北:大同學報,1998年11月,第28期,頁45-54。45.郭秋永,「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台北:行政學報, 1998年8月,第29期,頁1-60。46.郭堅剛,「兩種體制下決策結構再比較」,杭州: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1期,頁65-70。
47.曹陽,「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與制度發展的非均衡」,北京:經濟發展,2001年第4期,頁67-71。
48.陳忠凱,「唐長安外郭城區域結構之研究」,西安:文博(雙月刊),2001年第2期,頁70-76。
49.陳虎祺,「對三種人大“行話”的若干質疑」,蘭州:人大研究,2001年第11期(總第119期),頁36-37。
50.普紅雁,「我國地方監控機制分析」,昆明:雲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19-26。
51.馮祥玉,「努力開創利用外資的新局面」,蘭州:發展,1999年第9期,頁8-10。
52.彭述剛、何沛東,「論地方政府駐外機構及其去向–兼談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北京:探索,1999年第5期,頁50-53。.
53.彭興業,「經濟全球化與首都北京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院,2001年第1期,頁22-26。
54.曾偉,「外地駐京辦:首都經濟的第三力量」,北京:北京青年周刊, 1998年6月30,第26期(總第156期),頁18-19。
55.賀衛、王浣塵,「政府經濟學中的尋租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2期,2000年,頁51-56。
56.葉蓁,「來自開放前哨的報告」,黑龍江:黨的生活,1995年第12期,頁10-11。
57.殷嘯虎,「政治協商制度與中國民主建設的思考」,上海:華東政治學報,2000年第4期,頁19-20。
58.張小明,「內部輸入:解讀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制定的輸入機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21-25。
59.張方華,「由政策調整到制度創新–重構中央與地方利益關係的路徑選擇」,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27-33。
60.張守紀,「決策理論學派第一人–西蒙」,北京:企業改革與管理,1998年第11期,頁27-31。
61.張明富,「試論明清商人會館出現的原因」,長春: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總第165期,頁41-46。
62.張金鑑,「一般系統理論的要義探述」,台北:東方雜誌,第16卷第12期,1983年6月,頁17-23。63.張義禎,「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福州: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8期,頁27-30。
64.張緊跟,「政治參與功能分析:政黨研究的一種新範式」,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0年,頁60-66。
65.張勤,「轉型期政府利益干預經濟政策模式分」,北京: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頁60-62。
66.黃西玲,「電視對政治傳播的影響」,台北:新聞鏡周刊,1996年1月,第376期,頁6。67.黃智勇、沈策人,「信訪–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渠道」,上海:探索與爭鳴,1998年第5期,頁17-19。
68.黃景麗,「“人民信訪史略”評介」,北京:當代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6期,頁157-158。
69.黃淑華,「進一步增強我省利用外資的力度」,北京:金融與經濟,1999年第10期,頁10。
70.黃銘傑,「利益團體與立法過程–以美國公共選擇理論之論點為中心」,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677-698。
71.黃德發,「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廣東山區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較与分析」,廣州:南方經濟,1994年第5期,頁17-18。
72.傅杰,「更切實有力地抓好信訪案的辦理」,北京:中國監察,2001年第11期。頁6-7。
73.童吉渝,「試析轉型時期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南昌:地方政府管理,1997年第10期,頁3-6。
74.褚松燕,「一種政治學研究範式的局限–評公共選擇理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頁43-47。
75.褚曉路,「政治結構功能演進與人大功能“歸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問題」,蘭州:人大研究,2001年第10期(總第118期),頁8-14。
76.楊建平,「從決策體制入手推進政府改革」,北京: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4期,頁55-60。
77.趙成根,「轉型期的中央和地方」,北京: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3期,頁44-51。
78.趙錫斌、費顯政,「政府利益及其對經濟政策的影響」,鄭州:中州學刊,1999年3月,第2期(總第110期),頁4-8。
79.趙堯峰,「從驛傳到賓館」,杭州: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年第6期,頁68-69。
80.萬江紅、涂上飆,「民國時期的會館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武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頁75-78。
81.萬江紅,涂上飆,「民國會館的演變及其衰亡原因探析」,武漢:江漢論壇,2001年第4期,頁77-80。
82.賈博、董妙玲,「我國地方政府決策咨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鄭州:學習論壇,2000年第9期,頁18-19。
83.解亞紅、楚刃、郭婕、溫萬銘,「山西省事業單位改革的研究報告」,太原:晉陽學刊,2000年第3期,頁35-41。
84.劉正剛、喬素玲,「明清北京廣東會館的價值取向」,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3期,1998年7月,頁85-91。
85.劉永高,「現代化進程中政府的矛盾和困境」,陝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2期,頁16-19。
86.劉娟,「近代北京的商會」,北京: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頁93-98。
87.劉智峰,「中國政府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北京: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5期,頁90-95。
88.劉艷杰,「唐代進奏院小考」,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頁14-17。
89.黎虎,「漢唐時期外交行政管理的運行機制」,鄭州:中州學刊,1999年5月,第3期(總第111期),頁145-161。
90.蔡志剛,「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中國區域經濾發展差異」,西寧:青海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22-28。
91.厲新建、張延川、周竹,「西北地區旅遊發展資金及相關問題思考」,北京:旅遊學刊(雙月刊),1998年第1期,26-28頁
92.劍心,「警惕駐外機構成為官員“行宮”」,蘭州:黨風通訊,1998年第11期,頁28-29。
93.謝勝義,「政治系統理論的反饋之探討」,台北:復興崗論文集,1995年6月,頁85-114。94.謝慶奎,「中國政府的府際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26-34。
95.臧乃康,「政府利益論」,哈爾濱:理論探討,1999年第1期,頁18-21。
96.臧乃康,「論轉型時期地方政府權力格局的變遷」,西寧:攀登,2000年第5期,頁78-83。
97.臧乃康,「轉型時期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難點及其化解」,南京: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5期,頁12-14。
98.龍虎,「新的任務 新的探索 新的認識–關于開創駐京辦事機構工作新局面的思考」,北京:市長通訊, 1998年第112期,頁38-39。
99.龍虎,「新形勢下開創駐京辦事機構工作新局面的思考」,北京:管理世界(雙月刊,1999年第1期,頁215。
100.龍虎,「解放思想 務實創新」,北京: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8年第4期,頁70-72。
101.龍虎、龍竹,「充分發揮駐京辦事機構的“窗口”和“橋樑”作用」,北京:中國市長,1999年第10期,頁41-43。
102.龍虎、龍竹,「駐京聯絡處開展黨建工作的思考–機關後勤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報導之一」,北京:中國機關後勤,2000年第1期,頁27-30。
103.龍虎、龍竹,「論地方駐京辦事機構在新時期的三個認識和三個轉變」,北京:管理世界(雙月刊),2000年第1期,頁213。
104.聶運麟,「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2-24。
105.顏海娜,「政府公共政策傳播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北京:探索,2001年第5期,頁54-56。
106.魏后凱,「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變動趨勢及其預測」,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頁9-15。
107.魏后凱,「我國外商投資的區位特徵及變遷」,北京:經濟縱橫,2001年第6期,頁23-28。
108.魏后凱,「中國區域基礎設施與製造業發展差異」,北京:管理世界(雙月刊),2001年第6期,頁72-81。
109.羅利麗,「試論關係經濟的歷史過渡性」,北京:理論月刊,2001年第7期,36-38。
110.蘇明吾,「制度變遷中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分析」,鄭州:經濟經緯,2000年第2期,頁28-31。
111.鐘慶才,「公共選擇理論評議」,廣州:嶺南學刊,1998年第5期,頁89-91。
112.龔中純,「論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韶關:韶關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55-58。
113.「百姓心目中的人大–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調查」,太原:改革先聲,2000年第7期,頁13。
114.「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鄭州:河南政報,1995年第8期,頁24-25。
115.「推進改革 強化管理 搞好服務–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焦煥成談2000年工作思路」,北京:中國機關後勤,2000年第1期,頁7-8。
116.「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在內地執行公務提供便利」,鄭州:河南政報,2000年第12期,頁40-41。
貳、英文部分
1.Bogart, Dodd H, “Feedback, Feedforward and Feedwith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in systems”, Behavioral Science, Vol. 25, (1980). pp.237-248。
2.Brams, Steven J.,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 Political System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2, Issue 2(Jun., 1968),461-475.
3.Cochran, Clarke, E.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36, Issue 2(May, 1974), 327-355.
4.Dahl, Robert A., “Power,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A Modest Proposal,” paper delivered at 1964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3; and Peter Bachach,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67)。
5.Deutsch, Karl W., “Mechanism, Teleology, and Mind”,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y Research, Vol. 12, Issue 2(Dec., 1951), pp185-223.
6.Deutsch, Karl W., “On Communication Mode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16, Issue3 (Aug., 1952), pp356-380.
7.Deutsch, Karl W., “O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5, Issue 1(Mar., 1971), pp11-27.
8.Dye, Thomas R. & Pickering, John W., “Governmental and Corporate Elites: Convergence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36, Issue 4(Nov, 1974), 900-925.
9.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5).
10.Easton, David,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 World Politics, Vol. 9, Issue 3(Apr., 1957), pp383-400.
11.Latham, Eral, “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in Heinz Eulau, Samuel J. Eldersveld and Morris Janowitz, eds., Political Behavior,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6)
12.White, Stephe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Communist Legitimacy”, World Politics, Vol. 38, Issue 3(Apr., 1986), 462-482.
參、網站資料
1.卜音,「北京兩會奇景面面觀–豈止是“效益遞減”」,http://www.ncn.org/0103b/57-60.htm。
2.「大陸各省駐京辦事處已成關押法輪功學員監獄」,http://big5.minghui.org/big5/mh/articles/2002/2/19/25296.html。
3.吳雅茗,「浙江政協委員在首都喜回“娘家”」,http://www.cnzj.org.cn/zgzj/Bhomepage.nsf/documentview/2002-03-07-01-A91D87AD2B4C81B848256B750008A1FE?OpenDocument。
4.劉曉波,「中共一黨專政的經濟成本」,http://www.chengmingmag.com/new_page_20.htm。
5.「廣東省駐京辦事處瘋狂殘害法輪功學員」,http://big5.minghui.org/big5/mh/articles/2002/2/19/25296.html
肆、報紙
1.中國工商報,北京,2001年9月25日,版5。
2.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3月14日,版13。
3.中國經濟時報,北京,2000年4月5日,版8。
4.北京晚報,北京,2001年1月11日,版2。
5.經濟日報,北京,2000年2月17日,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