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2: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明桂
研究生(外文):Ming-guey Lin
論文名稱:健保總額預算支付制度下主治醫師薪資設計之研究--以東部某區域醫院為例
指導教授:祝道松祝道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uw-song Z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部門邊際邊際貢獻合夥關係代理關係邊際產出
外文關鍵詞:agent relationpartnershipcontribution marginsegment marginthroughput marg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3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封閉型的醫療體系下所形成的醫師費制度,旨在遏止收紅包、兼差的陋習,提昇工作績效,然此醫師費制度是以論量計酬的模式做基礎,在利益最大化的觀念下,醫院及醫師儘量創造服務量以增加收入,健保局為遏止醫療費用持續成長及降低其財務風險,實施總額預算。在總額支付制度之下,盲目創造服務量的結果將導致虧損,因此用業績為薪資計算基礎之醫師費制度將發生問題。本研究認為處在一個急遽變化不確定性加大的醫療環境中,醫師與醫院之間的關係不應僅止於代理關係而已,應該積極發展準合夥關係,即做到雙贏、共同承擔風險與義務、互享利益,基於此醫院的收入、成本、及利潤應該是共同關注之處,長久以來醫院的醫師對經營管理的參與度及忽視成本最常被詬病,而醫院的會計制度在成本分攤方法,如收入多寡來分攤成本的方式無法正確反應績效,邊際貢獻與收入、成本、及利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邊際貢獻是企業界評估績效常用的工具之一,本研究將邊際貢獻、部門邊際、及邊際產出等觀念融入薪資制度設計中,將成本直接與薪資關聯,本研究選擇東部某區域醫院,以訪談方式進行,將受訪者意見做為修正本研究設計薪資制度的參考,同時以個案醫院之收入、成本等相關資料,套入本研究薪資制度中,做薪資制度轉變,並與現行薪資制度之比較,以求證本研究將成本併入薪資制度設計之可行。
誌 謝 i
論文摘要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附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台灣醫療保險制度 5
第二節 總額支付制度 7
第三節 薪資制度 12
第四節 醫師薪資制度 15
第五節 代理理論 25
第六節 醫院與醫師的合夥關係 29
第七節 邊際貢獻 30
第八節 總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4
第二節 資料收集 36
第三節 薪資制度設計 39
第四章 個案分析 45
第一節 個案醫院醫師薪資制度 45
第二節 轉換計算 48
第三節 兩種薪資制度比較 50
第四節 討論 51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5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57
參考文獻 58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4
圖 2 總額支付制度費用控制示意圖 7
圖 3 醫院總額預算分配圖 8
圖 4 總額預算對醫院收入的影響 11
圖 5 修正後的另一種成本數量利潤圖 11
圖 6 上限點(ceiling point) 19
圖 7 主治醫師薪資制度概念圖 40
圖 8 化簡主治醫師薪資制度概念圖 41
圖 9 2001年12月兩種薪資制度之比較 50
圖 10 2001年12月兩種制度保障薪資之比較 50


表目錄

表 1 醫師費提成一覽表 17
表 2 所得上限(ceiling) 實例說明 18
表 3 醫院醫師薪資種類表 21
表 4 2001年12月 醫師提成薪資所得計算實例 46
表 5 點值浮動小於一元時對醫師薪資及醫院收入的影響 51
表 6 藥品材料試劑佔醫務收入百分比 53


附錄

附錄 1 1999年醫師提成薪資所得 63
附錄 2 2000年醫師提成薪資所得 65
附錄 3 2001年醫師提成薪資所得 67
附錄 4 1999年∼2001年 研究個案之醫務收入 69
附錄 5 2001年3∼12月科醫療總收入 70
附錄 6 2001年3∼12月藥品成本 71
附錄 7 2001年3∼12月特材成本 72
附錄 8 2001年3∼12月住院醫師及醫師助理成本 73
附錄 9 2001年3∼12月設備折舊成本 74
附錄 10 醫師個人的三項積分之例 75
附錄 11 醫師個人積分及佔部門積分百分比 76
附錄 12 醫師提成所得佔醫務收入之百分比 78
附錄 13 醫師總薪資佔醫務收入百分比的趨勢分析 79
附錄 14 提成薪資總額佔醫務收入百分比之變異數分析 80
附錄 15 2001年醫師總薪資 81
附錄 16 2001年各科部門邊際計算 82
附錄 17 2001年各部門(科)總薪資 86
附錄 18 醫師個人積分佔部門總積分之百分比 87
附錄 19 依醫師個人積分分配部門總薪資 88
附錄 20 醫師之保障薪資 90
附錄 21 現行提成醫師費之保障薪資 92
附錄 22 提撥院基金與科基金 94
附錄 23 研究之醫師費與提成醫師費之比較 95
附錄 24 訪談問卷 96
一、中文部分
王克陸、彭雅惠,(2000),產業論壇:臺灣醫療產業代理問題之研究。
http://www.it is.org.tw/forum/content/99IF27.htm
王泰隆,(2001),醫院總額預算支付制度發展趨勢下各層級醫院立場分析,
醫院總額預算支付制度研討會,高雄榮總:2001/9/21。
王德睦、蔡勇美、王篤強、呂朝賢,(1999),薪資所得公平分配判斷原則及其相
關因素,臺灣社會學刊,第22期,頁47-82。
丘宏昌,(1997),各種薪資酬償制度之介紹與比較,台北銀行月刊,27(6),頁50-55。
行政院,(2002),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獎勵金發給要點,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三十一
日院授人給字第0九一0二一0一四三0號函核定。
行政院,教育部所屬國立大學校院附設醫院獎勵金實施要點,民國八十九年一月
十四日台八十九人政給字第二一00一三0號函核定。
行政院衛生署,(2001),醫院總額支付制度規劃(草案),民國九十年七月。
吳重慶、葉淑娟,(2001),醫療管理的省思(一):全民健保現況與回顧,台灣醫
界,44(5)。
吳重慶、葉淑娟,(2001),醫療管理的省思(二):總額預算的多元化支付制度,台灣醫界,44(6),頁55-57。
吳重慶、葉淑娟,(2001),醫療管理的省思(三):總額預算制度下醫療產業的因應之道,台灣醫界,.44(7),頁55-58。
吳銘標,(1988),醫師PPF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
吳靄書,(1991),企業人事管理,九版,台北:大中國圖書。
李丞華,(1996),全民健保與醫師報酬制度,醫師費制度國際研討會,長庚紀念
醫院。
林雅慧,(1998),醫師費制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教學醫院為例,碩士論文。
邱文達,(2000),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公辦民營經驗分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舉行,摘錄本頁95-124。
洪幼珊,(1998),醫院醫師薪資制度對醫師醫療行為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
祝春紅,(2000),公立醫院醫師績效獎勵金制度之焦點團體研究,碩士論文。
涂醒哲,(1996),市立醫院醫師費制度之設計與探討,醫師費制度國際研討會,
長庚紀念醫院。
張進德,(1997),從策略觀點探討邊際貢獻分析之缺失,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3(8),頁71-77。
張煥禎,(1996),私立中小型醫院醫師費制度之設計與探討,醫師費制度國際研
討會長庚,紀念醫院。
張裕任,(1998),作業基礎成本制度與轉撥計價。碩士論文。
張錦文,(1996),台灣醫師費制度沿革,醫師費制度國際研討會,長庚紀念醫院。
張福星,(1996),代理理論分析及在管理會計上之運用,商業職業教育,65卷,
頁2-7。
許吉男,(1999),零售環境合夥關係影響台灣商業快速回應之實施與特色研究,
碩士論文。
曹國雄,(2000),變動式薪資對薪資滿足的影響,Chung Yuan Journal,28(4),
頁1-11。
莊逸洲,(1996),醫師費制度之設計與應用,醫師費制度國際研討會,長庚紀念
醫院。
莊逸洲、黃崇哲,(2000),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管理,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頁305-413。
陳海鳴、陳佳慧,(2001),組織內薪酬給付基礎之整合性架構,台大管理論叢 11(2),頁155-173。
陳貽善,(2000),支付制度之發展驅勢與因應策略,21世紀管理發展驅勢學術研討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摘錄本頁59-83。
黃英紳,(1986),企業內部轉撥計價之研究,碩士論文。
黃家齊,(2000),績效資訊特性與控制、薪資設計-組織控制觀點與代理理論觀
點之整合,台大管理論叢,10(2),頁 227-255。
黃家齊,(2000),多角化策略與組織控制機制之選擇--一個整合性的概念架構,
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8期,頁1-21。
黃德舜、陳國泰、李延平,(1999),管理會計學,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馮俊華、李蘭云、張蘇峽,(1999),邊際貢獻法在企業生產經營決策中的應用,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17(1)。
楊志良、劉順仁、朱炫璉,(1999),國內綜合醫院管理控制制度實施現況及成效
的研究,會計研究月刊,第161期,頁115-118。
諸承明、戚樹誠、李長貴,(1996),薪資設計之文獻回顧與評論-建立「薪資設計
四要素模式」,人力資源學報,第6期,頁57-85。
蕭燕錫,(1994),以代理理論淺釋高階主管獎酬計畫 (上),信用合作,41期,
頁56-62。
蕭燕錫,(1994),以代理理論淺釋高階主管獎酬計畫 (下),信用合作,42期,
頁59-66。
錢慶文,(2001),增進工作績效之人力資源管理,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九十年增進
工作績效之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講義,頁43。
謝金賢、駱文益,(2001),管理會計, 譯Garrison & Noreen 原著第八版。
藍忠孚,(1996),台灣醫師費制度現況,醫師費制度國際研討會,長庚紀念醫院。
闕廷諭,(1995),成本-數量-利潤分析在管理上的應用,元培學報,第二期,
頁49-59。

二、英文部分
Antle, R. & Demski, J. S. (1988). The Controllability Principle in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p.700-718
Belcher, J. G. (1994). Gainsharing and variable pay: The state of the art.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p.50-60.
Eisenhardt, K. M. (1989). 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57-74.
Ellram, L. M. & Hendrick, T. E. (1995). Partnering Characteristics: A Dyad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6, p.41-63
Gardner, J. H., Cooper, M. C., & Noordewier, T. G. (1994). Understanding Shipper-Carrier
and Shipper-Warehouser Relationships: Partnerships Revisited.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5(2), 30-32.
Gomez-Mejia, L. R., Tosi, H., & Hinkin, T. (1987). Manageerial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 30(1), 51-70.
Gross, S. E. & Bacher, J. P. (1993). The new varible pay programs: How some succeed
, why some do.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5, p.51-57.
Holmstrom, B. (1979).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p74-91.
Jensen, M. &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p.305-360.
Kanter, R. M. (1987). The Attack on Pay. Harverd Business Review Mar.-Apr. p.60-67.
Leventhal, D. (1988). A survey of Agency Model of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9(2), 153-185.
Magee, R. P. (1980). Equilibra in Budget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p.551-573.
McKendrick, Joseph E., Jr. (1990). Salary Surveys-Roadmaps for the Volatile Employment
Scene of the 1990s. Management World, vol. 19, p.18-20.
Milkovich, G. T. & Newman, J. M. (1999). Compens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enne Ainsworth, Dan Deines, R. David Plumlee, & Cathy Xanthaky Larson. (2000)
Interduction to Accounting-An Integrated Approach. 2ed, Irwin McGraw-Hill, p.796-
798.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in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ell.
Price, J. L. & Mueller, C. W. (1986).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of hospital employee.
Greenwich, Connecticut: JAI Press.
Ronen, J. & Barachandran, K. R. (1988). An Approach to Transfer Pricing Under
Uncertainty. Accounting Research, p.300-314.
Pollack, H. & Zeckhauser, R. (1996). Budget as Dynamic Gatekeeper. Management
Science, 42(5), 642-659.
Pontes, M. C. (1995). Agency Theory: A Framwork for Analyzing Physician Services.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4), 57-79,
Stroh, L. K., Brett, Baumann, J. P., & Reilly, A. H. (1996). Agency theory and Variable
pa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 115-130.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Zingheim, P. K. & Schuster, J. R. (1995). How are new pay tools being developed.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Review, p.10-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