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毛漢新(1999),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台中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王小璘(1993),東海大學校園戶外活動問卷調查研究報告,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景觀系列專題研究(三),台中。
王小璘、何友鋒(1987),逢甲大學校園整建計畫研究報告,台中
王小璘、司徒世瀚(1997),都市開放空間及其活動型態之探討—以台中市都市開放空間為例,載:休閒遊憩行為(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頁145-162,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李沛良(1988),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李瑞麟(1994),都市土地使用規劃,茂榮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林信孚(1987),綜合大學校園規劃共同原則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晏洲、陳惠美、顏家芝(1998),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04):59-71。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所博士論文。侯錦雄(1994),未央歌的重現-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意象性,造園季刊,頁18-24。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施纓貞(1998),校園景觀與學生活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榕榕大道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洪世全(19995),服務品質、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得娟(1997),都市公園綠覆地影響因素之研究---使用者滿意度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夏鑄九(1983),都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及台北地區之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33-43。
特藍西克(1996),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謝慶達譯),頁80,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翁秀貞(1994),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以東海大學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翁金山(1990),大學校園成長與都市化環境之關連性所衍生校園空間架構問題之探討,台南。
袁興言(2000),大學校園設計-以東海力行路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國立華東大學籌備處(1992),國立華東大學設校計畫書,花蓮。
張石角(1991),花蓮大學預定地工程地質及環境影響說明調查研究計畫,台北。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出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頁6-1∼6-13,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許伯元(1996),以人本及科際整合為目標的理想城---談東華大學的校園規劃,建築師,05,頁74-75。郭翡玉(1982),鄰里公園使用分析---台北市四個地區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瓊瑩(1994),人性空間尊嚴---談校園環境之空間品質與人文精神,造園季刊,頁10-17。陳弘哲(2000),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都市開放空間之使用∼以彰化文化中心開放空間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蓉(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美(1995),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彭康健(1993),大學校園的空間模式,建築師,01,90-99。黃佳盛(1995),台中市民對鄰里公園植栽綠地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分析,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黃定國(1992),建築基地開放空間暨避難空間設置之檢討與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02244810557),台北。
黃富祥(1995),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台北市百齡國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祺(1994),大學校園開放空間管理體系之研究-以東害大學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冊,頁320-322,東華書局,台北。
董娟鳴(1994),以使用者活動行為觀點探討地區性鐵路車站前開放空間之設計,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鄒政勇(1992),台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醇壁(1994),台灣都市大學對其周圍地區環境影響之研究-以輔仁與文化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元良(1996),當校園中央草地與清明上河圖相會---評東華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築,建築師,05,100-105。蔡金龍(1988),大學校園成長與都市化過程之關連性-所衍生空間架構問題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蔡明達、侯錦雄(1995),鄰里公園中團體活動之特性與其參與者對場所特性之需求—以台中市西屯區的逢甲、福星、三信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8(4),37-68。
賴深江(1993),山坡地大學校園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顏裕焜(1992),國立台灣大學校園植栽景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Albert J. Rutledge(1995),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李素馨譯),頁36,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Earl Babbi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頁222-229,時英出版社,台北。
John Zeisel(1996),研究與設計(關華山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Jan Gehl(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Kevin Lynch(1975),都市意象(朱伯欽譯),頁23,台隆圖書,台北市。
Michael Laurie(1985),景觀建築概論(林靜娟、邱麗蓉譯),頁189,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Abu-Ghazzeh,T.M.(1999)Communicating Behavioral Research to Campus Design: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Outdoor Spa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Jorda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99(31),764-801.
Alder, G.H. (1995) Habitat relations within lowland grassland rodent communities in Taiwan. Journal of Zoology, London, 237, 563-576.
Beer,A.R.(1990)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Site Development,2ndED.,pp.181-199.Chapman and Hall, UK.
Dorfman, P.W.(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 in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1(4),483-510.
Driver, B.D. and R.C. Knopf (1977) Personality,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xpected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9(2),169-191.
Gold,S.(1972)Nouns of neighborhood park,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38(3),369-378.
Marcus, C.C. and C. Francis (1990)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pp.143-169.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NY.
Zimring,C.M. and J.E.Reizenstein(1980)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2(4),42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