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0: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章育
研究生(外文):Chang-Yu Huang
論文名稱:天使在人間—慢性精神患者相伴行路
指導教授:余德慧余德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er-Hwei Y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支持性就業擬象真實精神患者帶病適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本論文主要接續《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的行動分析》(黃嬡齡,1997)的研究基礎與關懷,以玉里榮民醫院社區支持性就業工作場作為田野工作現場,試圖針對慢性精神患者帶病適存的生活世界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探討。
慢性精神患者的生活世界可能是透過她的身體機制產生一種擬象的生活,她的世界分裂成兩邊,一邊是常觀不易瞭解的擬象世界,一邊是還可接應的常觀世界。當她們慢慢捲入慢性精神病體的生活,她們是如何透過OT(職能治療師)的安排,進入常規工作場?慢性精神患者置身在常觀世界與擬象世界裡,她要如何一步步走下去?她們的世界如何發生?她們怎麼接應外在的常觀世界?而我要什麼方法才能獲得這種觀看?
從一開始進入田野以後,我與她們之間碰見的異維世界;到藉由控制理論改變觀看的視點,發現病身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使一種控制的生活,在常人眼中顯露異樣的言行舉止是病者為了維繫自體平衡,對抗擬象真實經驗以及引起病體擾動因素的控制作為;然後進入支持性就業工作場這個病身與社會現實交接的操作界面,透過實際工作復健的交往過程,逐步發現慢性精神患者帶病適存的生活情形,她與常觀社會現實維持某種謹慎小心的關係距離,無法太過近靠社會現實的生活節奏與要求,並且由帶隊OT居中調控,在病者與常觀社會現實之間溝通協調,作為兩個系統的界面地帶;隨著病者長期居住在醫院構造的生活照顧環境,以慢性精神患者為主體的生活社群網絡慢慢形構出來,她們各自帶著自己的擬象真實世界揣想凝思,一起工作、生活,她們之間的擬象交往情形也為我們所見。
我們發現慢性精神患者在人際對待過程中逐漸顯影透出的擬象底景世界是病者情感蘊生依存的生活空間,在其中病者敘說己身所來由的際遇、身世、在人間被對待的感覺,她自身如何進行意義的詮解與創造活動,以及病者以病為家,在擬象創生的世界裡適應生活的種種。這個看不見的擬象底景世界即是我與她們之間相遇碰見的「活佳亞」(Hurgalya),一個居中的天使意識界。在這個意想的中間世界,照顧者與病者的交往可以建立在降低現實交往的心理界門,讓擬象的底景世界滲透出來,在交往的過程,盡量讓病者的社會意識自我與人交接的時候,不需要費力在掩蔽擬象真實的經驗,她可以隨著自身的節奏、經驗與情緒狀態切換溝通的頻道,在某種程度上與照顧者交接對話,進行擬象世界的溝通與分享。她不必擔心社會常觀視框中的「病」的指稱加身,能夠試探性地顯露自身的秘藏經驗與觀看方式,為自己置身於世的存在找到一個親密的「共謀者」,發出聲音,分享擬象的世界奇景,一個不易見容於社會常觀的人類異花園。
整個討論下來,我們發現:
1.有一種行動在場觀看的論述觀點,其特性是從慢性精神患者的生活世界發現她們的生活空間,這裡頭包括擬象真實,以及病者與現實交往的情形。傳統精神醫療系統多數以之為病者的妄想、幻覺、妄念等等,但是對於慢性精神患者而言,她們帶病活下去的生活之地卻是這個擬象與具象交織疊影的生活空間。這裡發展的現象的論述允許生活空間的語言,包括病者自身對於生活經驗的意義領會、擬象底景的世界等等。在視之為症狀之前,中間還有一個步驟要深刻去瞭解病者的生活空間,才不會取消很多病者的內心世界,使得瞭解受到侷限。
2.慢性精神患者在現實的世界雖然被視為是殘餘性的功能,但是病者的生活世界裡也和常人一樣有生老病死、愛怨悲歡。事實上病者的生活世界需要人們去呵護一個空間,使之能夠創生自然,生長風貌。在此前提下,玉里復健醫療模式提供一個好的空間環境去發展病者的日常空間,例如康復之家的生活社群。在這個日常空間的發展裡,擬象交往可以存在,而且可以存在地很好,不僅是可以被容忍的,甚至像蘭因(Laing, R. D.)一樣,完全承認擬象交往虛實交構的劇本化(script),一個意想延展的中間世界。雖然在現實眼光中看來荒誕不經,慢性精神患者卻不一定要返回現實,她活在擬象真實裡,這個居中的天使意識界才是病者帶病適存的生存家園。在這個天使界愛恨情仇種種滋味都有,是她活著的保護性家園,一處病者情感依存的生活之地。
3.擬象交往不同於一般的常人交往的方式。慢性精神患者對於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操切與關注常是感到焦慮,很有壓力;但是在慢性精神患者移居康復之家的過程中,我們看見病者對於家的繫念難斷,她在擬象的生活空間裡遞延了她對世界的牽掛之情。如果我們避開病者的擬象情思與情感,不進行擬象交往,擬象仍是存在,並且是去把康復之家這個療癒社群一大片的生活空間隱藏起來。最終,我們仍舊要還給慢性精神患者一個日常居處的生活空間:在機構提供的病者生活社群裡,與社會現實維持某種小心謹慎的界面關係,療癒自身,重新補綴破碎的生命世界,逐漸創造一個可以依存的生活空間,在其中擬象的情思綿延生展,有牽寄,有投遞,與具象的現實交織疊映,成為慢性精神患者存在於世的有情世界,一個暫歇棲居感懷凝想的活著的「家園」(Home)。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二章 異維世界的進駐:發現界分 6
第一節 身體的界分 ‥‥‥‥‥‥‥‥‥‥‥‥‥‥‥‥‥‥‥‥‥‥8
第二節 機構秩序的界分 ‥‥‥‥‥‥‥‥‥‥‥‥‥‥‥‥‥‥‥10
第三節 時空的界分 ‥‥‥‥‥‥‥‥‥‥‥‥‥‥‥‥‥‥‥‥‥12
第四節 溝通的界分 ‥‥‥‥‥‥‥‥‥‥‥‥‥‥‥‥‥‥‥‥‥15
第三章 病身的疾患:慢性精神患者行一種控制的生活 20
第一節 身體的大問 ‥‥‥‥‥‥‥‥‥‥‥‥‥‥‥‥‥‥‥‥‥20
1-1 身體的靜默與發聲 20
1-2 病身是騷動難安的身體狀態 21
第二節 病身的控制生活 ‥‥‥‥‥‥‥‥‥‥‥‥‥‥‥‥‥‥‥28
2-1 病身知覺的迥異世界 28
2-2 日常生活的控制事實(症狀的判讀與改變視點) 31
2-3 身體前引的日常活運作:病身的身體意向 36
2-4 藥物介入病身的控制生活 38
第四章 進入常規工作世界:慢性精神患者的工作適應 47
第一節 從醫院到社區:帶病人走出去的復健構想 ‥‥‥‥‥‥‥‥‥47
1-1 進入醫院意味著「永遠」的病人角色? 47
1-2 帶病人走出去:醫院團隊的復健構想與行動 51
第二節 病身重入社會現實的過程:OT與病人世界的交往 ‥‥‥‥‥56
2-1 前置的工作分析:工作場域規劃與病人適配性的評估 56
2-2 臨場工作訓練:帶引與簡單步驟化過程 60
2-3 病身契進常規工作世界:工作現場的看與維持 64
2-4 社會現實的結構變化 73
第五章 家,關係與情感:病者以院為家的生活團體 88
第一節 家,關係的缺落,與世界的再造 ‥‥‥‥‥‥‥‥‥‥‥‥‥88
1-1 家的迢遠與機構的容身接應 88
1-2 徘徊與牽掛:對家的繫念難斷 91
1-3 關係缺落的世界,誰與我同行? 93
第二節 醫院的造家行動:慢性精神患者的社會關係網絡 ‥‥‥‥‥‥95
2-1 機構生活的重新組構:營造一種生活在其中的社會關係網絡95
2-2 破碎世界的縫補:病身的擬象機制與顯隱(斑駁與傷痕)96
2-3 在主體之間尋找相互功能的替代 104
2-4 慢性精神患者的相似性配對 105
第三節 茶園的工作隊:慢性精神患者以院為家的生活團體 ‥‥‥‥‥106
3-1 OT的人力配置考量 106
3-2 新成員加入工作隊團體的過程 107
3-3 工作隊的微型社會網絡 114
第六章 關係的世界:慢性精神患者的人際對待情形 117
第一節 美麗和冬冬的配對關係 ‥‥‥‥‥‥‥‥‥‥‥‥‥‥‥‥117
1-1 「鬥嘴鼓」:日常生活裡的相爭鬥嘴情形 117
1-2 冬冬的擬象底景世界:冤仇人的跟隨 126
第二節 小舞與天天的配對關係:互相不擾界的距離關係 ‥‥‥‥‥‥130
2-1 「香爐事件」的勾引盤帶 130
2-2 天天的擬象底景世界:共匪的虐待,與下十八層地獄的滋味134
第三節 對偶關係的形成:美麗與小舞的親密合體關係 ‥‥‥‥‥‥‥136
3-1 「收紙箱事件」:「那個髒了,不要了」vs.「紙箱治病的故事」136
3-2 你丟我撿的「木板」:「害人的阿公媽」與「那個是你在想的…」138
3-3 廁所裡的聲音與危險:「木板」,「名字」,「月經」與「小娃娃」140
第七章 結語:慢性精神患者帶病適存的病者行路 148
第一節 讓病者的擬象底景世界拓影呈現 ‥‥‥‥‥‥‥‥‥‥‥‥148
第二節 擬象適應的生活世界:敘事的生命與居於病家的世界情景 ‥‥150
第三節 我與她們的認識過程:兩個平行宇宙的關係間距與位移過程 ‥152
第四節 慢性精神患者相伴行路的試探性接應 ‥‥‥‥‥‥‥‥‥‥156
第五節 展望 ‥‥‥‥‥‥‥‥‥‥‥‥‥‥‥‥‥‥‥‥‥‥‥‥163
參考書目 165
參考書目


杜小真(1994):《勒維納斯》。台北:遠流出版社。
余德慧(1998):〈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十期,頁69-115。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汪文聖(2001):〈精神病患之照顧存在性的現象學探討—理論的呼應與疏通〉。《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七期,2001年六月,頁269-306。
汪文聖(2002):〈本土精神病患照顧倫理的現象學探討〉。《現象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間對話之一----精神衛生現象學:初步典範之建構》,國科會計畫成果發表會,2002年4月15日,台北:政大。
許佑生(2001):《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台北:心靈工坊。
黃碧琴(1995):《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嬡齡(1997):《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的行動分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嬡齡(1998):〈探尋精神病患的治療性社區—玉里榮民醫院的經驗分享〉。《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一卷第四期,1998年12月,頁131-150。
黃嬡齡,林知遠,高美雲(1999):〈支持性就業與慢性精神分裂病病患協力網絡的建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99年9月,頁47-78。
黃嬡齡(2000):〈家庭系統做為慢性精神病患照顧主體的省思—論「過度使用家庭能力」與建構「替代性家庭功能」〉。《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三卷第三期,2000年9月,頁89-122。
蕾妮等,葉頌壽(譯)(1968):《心靈的夢魘》。台北:志文出版社。
哈洛•卜倫(Bloom, H.),高志仁(譯)(1996/2000):《千禧之兆:天使,夢境,復活,靈知》(Omens of Millennium: The gnosis of angels, dreams, and resurrection)。台北:立緒文化。
羅勃•柯勒斯(Coles R.),吳慧貞(譯)(1989/2001):《故事的呼喚》(The calls of stories: teaching and the moral imagination)。台北:遠流。
傅科(Foucault, M.),林志明(譯)(1972/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台北:時報文化。
阿道司•赫胥黎(Huxley, A.),陳蒼多(譯)(2000):《眾妙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台北:新雨。
蘇珊•凱森(Kaysen, S.),張定綺(譯)(1995):《遺失心靈地圖的女孩》( Girl , interrupted )。台北:皇冠出版社。
蘭因(Laing, R. D.),林和生(譯)(1959):《分裂的自我—對健全與瘋狂的生存論研究》( The Divided Self: 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羅素•蕭圖(Shorto R.),易之新(譯)(2000/2001):《聖徒與瘋子:打破心理治療與靈性的藩籬》(Saints and Madmen: Psychiatry opens its doors to Riligion)。台北:張老師文化。
蘿莉等(Schiller, L. & Bennett, A.),李成嶽(譯)(1995):《迷網:蘿莉的隱秘世界》( The Quiet Room )。台北:智庫文化。
沙利文(Sullivan, H. S.),韋子木、張榮皋(譯)(1953/2000):《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台北:昭明出版社。
褚威格(Zweig, S.),王威(譯)(1930/2000):《精神療法》( Die Heilung Durch Der Geist: Mesmer, Mary Baker-Eddy, Freud )。台北:知書房。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Ballantine.
Estroff, S. E.(1993). Identity, Disablility, and Schizophrenia: The Problem of Chronicity. in S. Lindenbaum & M. Lock(Eds.), Knowledge, Power and Practice: The Anthropology of Medicine and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Kelly, M. P. & Dickinson, H.(1997). The narrative self i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s of illness. i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Neumann, E.(1954/1995).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or, L. (1993).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ntal illnes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Runkel, P. J. (1990). Casting nets and testing specimens: two gr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Svenaeus, F.(2000). Das Unheimliche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illness.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3, 3-16.
Svenaeus, F.(2000). The body uncanny – Further steps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illness.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3, 125-137.
van den Berg (1972). A different existence: Priniciples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pathology.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Watzlawick, P., Bavelas, J. B., & Jackson, Don D.(1967). 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 Pathologies, and Paradox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