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書籍
王雅各(2001),質性研究介紹,未出版。
成虹飛(2001),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未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M.Q.著)(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英明(1999),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市:宏文館圖書。
林萬億(1995),團體過程,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市:三民,ch5。
胡幼慧a(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ch14。
胡幼慧b(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ch10。
范麗娟(2001),深度訪談,關於方法,尚未出版。
夏林清(1993),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夏林清(1994),社會學的觀點,大團體動力,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ch1。
夏林清譯(1997),緒論,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作,台北市:遠流,ch1。
孫敏芝(1998),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c7。
張子超(1999),環境教育內涵,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p3-5。
張芬芬(1998),換一副透鏡看世界,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c2。
陳伯璋(1990),行動研究法,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ch1。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ch6。
劉秋木、呂正雄(1993),社會行動模式,德育模式,台北市:五南,ch8。
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ch12。
期刊
AES(2000)AES的賦權管理,EMBA世界經理文摘,161,68-73。
王佩蓮(1991),七年級學生環境行為實施課題調查暨行動訓練的效果研究,市師環教,4卷,4-13。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王順美、葉燕燕(1998),社區環境行動及其環境教育意義---以83年度台北市十大環保社區為例,公共衛生,25:2,93-105。李永展、李碩慈(1998),邁向21世紀的環境行為研究,空間,104,92-97。
沈清松b(1998),論公民德性的陶成,哲學與文化,25:5,406-418。
周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化與迷思,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6期,p1-6。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175-202。
苑舉正(1999),公民社會與法治教育,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六輯,243-266。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175-185。許世璋a(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陳雪雲(1999),邁向全球化社會的多元素養與教育,理論與政策,13:2=50,15-36。馮朝霖(2000),生命尊嚴、人權教育與公民社會,教育研究,71,16-20。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7,20-23。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劉阿榮、石慧瑩(1999),公民社會的環保道德,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10:2=56,26-44。
鄧毓浩(1998),青少年法治教育及公民社會之建構,台灣教育,568,11-16。
鄺芷人(1999),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六輯,189-225。欒棟(1999),公民社會與生活教育,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六輯,227-242。論文
沈清松a(1998),公民社會與公民美德,國立暨南大學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許世璋(2000),大學環境教育課程介入研究---著重大學生環保行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成效分析,國科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劃NSC 89-2511-S-259-001。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研討會
王俊秀(2001),通識教育脈絡下的永續發展教育:共鳴的創作,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122-130。
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節水推行計劃,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49-56。
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與九年一貫,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4-29。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38-44。
梁明煌、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劃的介紹,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7-19。
許世璋b(2001),大學環境教育介入研究—著重以質性研究探索學生環境行動、環境責任感與內控觀的影響因素,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許世璋c(2001),環境議題與行動導向的環境教育,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45-50。
陳蕙美(1998),社區問題解決之教學計畫及其效果評量研究---以萬芳國小學童六年一班參與上學道路改善為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理台中師範學院,286-293。
研究報告書
王順美、梁明煌(1999),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計劃推展先驅計劃,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4-27。
王鑫(2000),生態學校方案手冊,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5-20。
梁明煌、蔡慧君(2000),教育部國家級環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楊冠政(1993),環境教育概念組織體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台北市,16。
報紙
莊誠 譯(2001),全球消費美國化—資源危機來臨,自由時報,3月25日。
二.西文書目
Appleby, E. S.(2000), Dramatic Empowerment —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the Earth, Griffith University, Nathan, Brisbane.
Basile, C., White, C. and Robinson, S.(2000), The Role of Social Studies i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wareness To Citizenship,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CA , Chapter 2 , pp11-15.
Chawt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11-21.
Gigliotti, L. M. (199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t Went Wrong? What Can Be Don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1): 9-12.
Hines, J. H.,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su, Shih-Jang & Roth, R. E., (1998),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 229-249.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 Wilke, R. J.( 1980), Goal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3):42-47.
Hungerford, H. R. and Volk,T.L(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3):8-21.
Layrargues, P. P. (2000), Solving Lo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Brazilian case study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Vol.6,No.2,pp.167-177.
Orr, D.W. (1994), What Is Education For ? Earth in Mind — 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Prospect,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Pennock, M.T., Bardwell, L. B. & Britt, P.(1994), Approach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Classroom, Iow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Ramsey, J. M.(1993), The Effects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ighth-Grad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4(3):31-36.
Hungerford, H. R. & Tomera, S. (1985/6),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2): 31-40.
Simmons, D.A. (1991), Are We Meeting the Goal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3): 16-21.
Wals, A. & Stapp, W. B. (1989),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 Solving, In Iozzi, L. A. and Shepard, C. L.(Eds.) Building multicultural webs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oy, OH: NAA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