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23: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書齊
論文名稱:論現代人格主義下權利主體地位之形成
指導教授:楊奕華楊奕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人格人格主義人本思潮法律人本主義
外文關鍵詞:personpersonal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人之生活作為一種群居的結合,其構成了原始社會的基本需求。然而,人類社會除了基本物質需要的滿足外,更少不了人文精神上的心靈探索。從而人類文化在這裡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科學、藝術、語言、神化都是它內在相連的一部份,外向的宇宙運行之中,實蘊涵了人類內化的心靈構造。也正是由這裡出發,人類才從內在觀點,克服了一切實體世界的現實分化,進而統合了自身與創造了宇宙可能的和諧。
近代以來,理性人格的道德論證模式,將人類理性置於人性內涵的至高點,因此,本質上不允許非理性的人格存在,而以原子模型為設想的現代個人生活,純以理性行動相結合,在這裡「人」所有之價值內涵,早已空洞的簡單化約等同於理性價值本身。然現實權利社會的運作結果,卻促使理性功能不斷的外部化,令人窒息的外在理性,反成為步步限制個人開放心靈的枷鎖。無論從法與道德分離或法與道德牽連的論點出發,都無法真正解決近代以來,作為權利主體之理性人格思考的合法化危機,即如何面對傳統道德體系快速消亡,以及理性法制日益形式化(formalize)、趨從化(followed),甚至陷入難以適用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從作為規範主體的「人」身上尋找,去發現人類自我內在規範的基礎何在。
也正是如此,藉由現代人格概念內涵的提出,其創造性的將法律、人性道德與自我,做了有機的結合,才能使得將權利意識、道德意識與自我意識的綜合討論,成為可能。並藉由現代人格理念的重新建構,將法律規範理解為,具有內在人性之道德客觀化的外部實踐。從而,喚醒內在人性之中的道德蘊涵,並找尋社會規範之中的人性基礎,用以解決當代法律秩序,在理性外觀下所面臨的雙重困局。因此,將現代人格主義想法引入當代權利社會體系的目的,在於重新確立以人為本的人格主體地位,亦即把自我作為道德主體而置於權利思考的核心。提出這種主張不但係結合當前人本思潮回歸的想法,更在促進人權思考的落實,以使現代人格理念的理性實踐能透過現實權利的運作而達成。另一方面,其中亦蘊涵有從道德自我出發,而進入權利社會的全整人格思考,如此方能促成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有機的整合。故從人格主義下考察人格主體與權利社會互動時,不僅欲明瞭其間之轉化與關聯,更在企圖將權利規範本質朝向內在化的人格方向推進。
人格權利主體地位的形成,其實正是一切法體制建構的最終目的,也是最基本的規範要素。當人們向外努力遍尋法規範存在的理由時,他們反而卻遺忘了內在自我規範的人性本然。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論語>為政篇,孔子即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者豈不戒慎恐懼乎!
目 錄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
壹、 研究動機------------------------------------------
貳、 研究目的------------------------------------------
參、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現代人格主義之意涵------------------------------
壹、 何謂現代(modern)--------------------------------
貳、 人格(person)之意義------------------------------
參、 人格主義(personalism)之意義---------------------
第三節 權利主體地位之意涵------------------------------
壹、 權利(right)之意義-------------------------------
貳、 權利主體(subject of the right)之意義------------
第二章 現代人格主義之提出-----------------------------
第一節 現代人本思潮的回歸------------------------------
第二節 西方人格思想的淵源------------------------------
壹、 古典時期─希臘(Greek)時代-----------------------
貳、 羅馬帝國(Rome)時期------------------------------
參、 中世紀─基督教(Christian)神學(theology)時代--------------------------------------------------
肆、 近代─理性(reason)、科學(science)時代--------------------------------------------------
第三節 現代人格概念之蘊涵------------------------------
壹、 人之屬性的探討─人性二元的分類--------------------
貳、 人格─人類欲脫離物性的歷史產物--------------------
參、 物與人、神之對應關係─真、善、美------------------
肆、 人格多元論----------------------------------------
第四節 現代人格價值的確立------------------------------
壹、 人格與利益思考------------------------------------
貳、 人格與平等思想------------------------------------
參、 人格與自由意志------------------------------------
肆、 人格與博愛精神------------------------------------
第三章 現代人格主義與權利觀點的融貫-----------------
第一節 人格與權利規範之關連性--------------------------
壹、 人格即權利規範本質--------------------------------
貳、 人格與權利規範衝突--------------------------------
參、 人格與權利規範生成--------------------------------
第二節 現代人格主義與權利主體之論證--------------------
壹、 現代自我人格的認同─人類實存的內在道德蘊涵--------
貳、 人格主體性的建立─自我內在道德能力的確立----------
參、 權利主體的道德能力─主體價值的客觀顯現------------
第三節 建立人格與權利規範關係之一體性------------------
第四章 現代人格主義下權利主體之法律觀點------------
第一節 死刑之存在與廢止--------------------------------
第二節 自殺與安樂死之爭議------------------------------
第三節 墮胎行為與胎兒保護------------------------------
第五章 結論-建構以人格權利主體為中心的法體制------
第一節 現代社會人格化的必然趨勢------------------------
第二節 理想國(共和國)分層人格的理念思考--------------
第三節 法治國人格評價標準的建立------------------------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美)霍金氏著,費青譯:《法律哲學現狀》,東吳大學圖
書館藏書。
2、H﹒S﹒Maine著,方孝嶽、鍾建閎譯:《古代法》。
3、(法)毛利爾(Mounier Emmanuel)著,木村太郎等譯:
《人格主義》,東京都,白水社,1953年版(日譯本)。
4、塞迪琅琪著,李貴良譯:《聖多瑪斯形上學》,台北,三民
書局,民國55年3月初版。
5、鄭玉波著:《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
58年10月 6 版。
6、威廉.白瑞德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哲學研究
》,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59年5月再版。
7、凱爾森(Hans Kelsen)著,雷崧生譯:《法律與國家》,
59年9月台初版。
8、(德)尼采著,雷崧生譯:《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說》,台灣
中華書局,民國62年5月台五版。
9、唐君毅著:《道德自我之建立》,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7
年3月三版。
10、鄔昆如著:《存在主義論文集》,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5月初版。
11、蔡百銓譯著:《獅子.狐狸.劍-馬基維利》,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8月1日初版。
12、高柏園譯著:《古典理性的殿堂-亞里斯多德》,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民國72年8月1日初版。
13、陳拱著:《人之本質與真理》,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11月三版。
14、西田幾太郎著,鄭發育、余德慧譯:《善的純粹經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9月初版。
15、林文雄著:《老莊法律思想》,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4年4月初版。
16、朱道俊著:《人格心理學》,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2月增訂台八版。
17、沈清松編譯:《中世紀哲學精神》,國立編譯館,民國76年3月1日初版。
18、王樹人著:《歷史的哲學反思》,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8年4月出版。
19、(美)H.C.A.哈特著,王勇、張志銘、方蕾等譯,《懲罰與責任》,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6月一版一刷。
20、詹火生、張笠雲、林瑞穗 編著:《社會學》,國立空中大學出版,民國79年1月三版。
21、劉曉波著:《思想之謎與人類之夢》,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79年8月初版。
22、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 等譯:《語言與神話》,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初版一刷。
23、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黃丘隆(審)譯:《正義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10月15日初版。
24、博登海默著,結構群(審)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
,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10月15日初版。
25、伊曼努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實業公司,80年4月初版二刷。
26、阿蘭.賴恩(Alon Rvon)著,顧蓓曄譯:《財產(Property)》,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5月初版一刷。
27、約翰.司徒亞特.密勒著,郭志嵩譯:《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7月第一版第六刷。
28、(美)哈羅德.J.柏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世界知識,印刷廠印刷,1991年8月第一版。
29、洪遜欣著:《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12月初版九刷。
30、(美)喬治.H.米德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2月第1次印刷。
31、人生哲學寶庫編委會編著:《人生哲學寶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2月一版。
32、Jacques Maritain 著,李增譯:《西洋道德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明文書局印行,民國81年5月31日初版。
33、羅伊德(Dennis Lloyd)著,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公司,82年12月初版八刷。
34、林誠二著,《民法總則講義》(上冊),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月初版。
35、哈柏瑪斯(Jurgen Habermas)著,劉北成譯:《合法化危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
36、林山田著:《刑法特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3年4月四版。
37、Richard Kroner著,關子尹編譯:《論康德與黑格爾》,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5月初版第四刷。
38、沈宗靈著:《法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83年5月初版一刷。
39、馮俊著:《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16日出版一刷。
40、(美)A﹒麥金太爾著,龔群、戴揚毅等譯:《德性之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1次印刷。
41、陳志龍著:《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三版。
42、張佛泉著:《自由與人權》,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初版第二刷。
43、鄭玉波編著,林紀東主編,《民法總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4年2月二版三刷。
44、戴炎輝著:《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2月十版。
45、王澤鑑著,《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3月出版。
46、路易斯.波伊曼著,江麗美譯:《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一刷。
47、馬爾庫塞著,李小兵等譯:《現代文明與人的困境》,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6月2次印刷。
48、林山田著,《刑法通論》,1995年9月修訂五版。
49、(英)哈特著,鄭成良等譯:《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月 一版一刷。
50、(美)德沃金著、李常青譯:《法律帝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51、張智輝著:《刑事責任比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5年4月初版一刷。
52、A∙P∙d’Entreves 著,李日章譯:《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台北,聯經初版事業公司,民國85年6月初版第五刷。
53、喬斯坦.賈德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上)》,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第一版十九刷。
54、喬斯坦.賈德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下)》,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第一版二十刷。
55、陳志龍著:《法益與刑事立法》,台灣大學法學圖書部,1997年三版。
56、(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名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月第五次印刷。
57、楊奕華著:《法律人本主義-法理學研究詮論》,台北,漢興書局,1997年2月初版一刷。
58、張甘妹著:《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4月增訂初版。
59、團藤重光著,林辰彥譯:《死刑廢止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6月10日第一版第一刷。
60、馬克林(George F﹒Mclean)著,方能御譯:《文化創新的泉源-現代與傳統的銜接》,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61、柯志明著:《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釋》,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6年9月初版。
62、Ernst Cassi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再版4刷。
63、(英)A﹒J﹒M﹒米爾恩著,夏勇、張志銘譯:《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三刷。
64、美濃布達吉著,林紀東譯:《法之本質》,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3月台二版第三刷。
65、(美)羅納德.德沃金著,信春鷹、昊玉章譯:《認真對待權利》,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5月一刷。
66、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8年7月初版二刷。
67、顏厥安著:《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7月10日初版。
68、吳家麟主編:《法律邏輯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7年8月初版四刷。
69、黃源盛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7年10月初版一刷。
70、雷永生著:《別爾嘉耶夫》,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10月初版。
71、弗利登著(Michael Freeden),孫嘉明、袁建華譯:《權利(Rights)》,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72、卓澤淵著:《法的價值說》,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一刷。
73、Charles Taylor 著,徐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8月初版。
74、(德)E.弗洛姆著,孟禪林譯:《人類的破壞性剖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次印刷。
75、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著,徐百齊譯:《社約論》,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台二版一刷。
76、(英)戴維.梅林著,喻陽譯:《理解柏拉圖》,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刷。
77、胡云騰著,《存與廢-死形基本理論研究》,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一刷。
78、楊春福著,《權利法哲學研究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第一 版一刷。
79、(古希臘)柏拉圖著,嚴群譯,《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第三次印刷。
80、王利民等編著:《人格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三次印刷。
81、(英)邊沁著,時殷弘譯,《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第一版一刷。
82、(英)巴里.尼古拉斯(BARRY NICHOLAS)著,黃風譯:《羅馬法概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次印刷。
83、(德)庫爾特.拜爾茨著,馬懷琪譯,《基因倫理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一刷。
84、李世安著:《美國人權政策的歷史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一刷。
85、(美)邁克爾.J﹒桑德爾著,萬俊人等譯:《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次印刷。
86、胡傳勝著:《自由的幻象-柏林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87、孟樊著:《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88、(古希臘)柏拉圖著,張智仁、何勤華譯,《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一刷。
89、(西)雷蒙.潘尼卡著,(美)哈里.詹姆斯.卡爾斯編,王志成、思竹譯,《看不見的和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90、(英)大衛.休漠著,周曉亮譯:《人類理智研究 道德原理研究》,沈陽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次印刷。
91、曹剛著:《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92、(加拿大)查爾斯、泰勒著,韓震、王成兵、橋春霞、李偉、彭立群譯:《自我的根源:現代人認同的形成》,譯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次印刷。
93、(美)德沃金Dworkin, R.著,劉麗君譯,《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一刷。
94、(美)彼得.布勞、馬歇爾.梅耶著,馬戎 等譯:《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2001年1版1刷。
95、(德)京特.雅科布斯著,馮軍譯:《規範.人格體.社會-法哲學前思》,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96、(英)特里.伊格爾頓著,華明譯:《后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97、(德)阿圖爾.考夫曼、溫佛里德.哈斯默爾 主編,鄭永流譯:《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次印刷。
二、期刊、論文
1、劉秉鈞作:《死刑與實體正義》,載於(刑事法雜誌)第 35
卷1期,民國80年2月。
2、李茂生、黃東熊作:《殺人者死有何辜?-學者看死刑存廢
之爭議》,載於(法律與你)第67期,民國82年5月。
3、謝瑞智作:《死刑論》,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3期,民
國82年6月。
4、王治平作:《死刑存廢問題》,載於(法律評論)第1310
期,民國83年4月。
5、孫振青作:《論死刑的法律問題》,載於(東吳哲學傳習錄)
第3期,民國83年5月。
6、李復甸作:《權利辨正》,載於(法令月刊)46卷10期,
民國84年10月。
7、陳美華作:《婦女墮胎權-論露對威德案(Roe v. Wade)
》,載於(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民國85年1月。
8、曾建元節譯:《論規範的內在面》,載於(法律評論)58
卷7期。
9、陳愛娥作:《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
務的一例來觀察》,載於(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民國86年12月。
10、顏厥安作:《法效力與法解釋-由Habermas及Kaufmann的法效理論檢討法學的性質》,載於(台大法學論叢)27卷1期,86年12月。
11、高凌霞作:《位格與主體概念之來源-人之經驗》,載於(哲學與文化)25卷1期,1998年1月。
12、亞圖.考夫曼教授著,劉幸義譯:《安樂死-自殺-受囑託而殺人(加工自 殺)》,載於(中興法學20期)。
13、亞圖.考夫曼教授著,劉幸義譯:《正義理論─由難題史觀察》,載於(中興法學27期)。
14、鄺承華作:《澳大力亞安樂死法律之探討-病患「權利之行使」?醫療行為之規範?》,載於(台大法學論叢)27卷4期,87年5月18日。
15、陳錦稷作:《從人權看死刑廢除與否的爭議》,載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民國87年11月。
16、彭文林作:《論墮胎-一個充足理由律和道德形上學觀點的分析》,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5期,民國88年1月。
17、劉久清作:《論自主性與安樂死》,載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2期,民國88年11月,9~12頁。
18、李佳玫作:《安樂死》,載於(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5期,民國89年1月。
19、蘇俊雄作:《死刑制度及理性批判》,載於(刑事法雜誌)第 44卷1期,民國89年2月。
20、洪櫻芬作:《論位格》,載於(哲學與文化)27卷3期,2000年3月。
21、王海明作:《自由新論》,載於(哲學與文化)27卷6期,2000年6月。
22、李念祖作:《理性討論死刑存廢的空間何在?-從大法官解釋死刑合憲與否的司法態度談起》,載於(律師雜誌)第251期,民國89年8月。
23、顏厥安作:《財產、人格,還是資訊?論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載於(台大法學論叢)31卷1期,90年4月。
24、洪鎌德作:《韋柏的法律社會哲學》,載於(哲學與文化)27卷10期,2001年10月。
25、謝青龍作:,《自由意志在生命倫理中的重要性-以安樂死與複製人的爭議為例》載於(哲學與文化)第329期,民國90年10月。
26、洪鎌德作:《馬克思法律社會學的析評》,載於(法令月刊)52卷10期,民國90年10月。
27、Von Prof. Dr. Heinrich Scholler作,陳春生譯:《人權之便遷》,載於(月旦法學雜誌)80期,2002年1月。
28、程明修作:《胎兒與生命權保障主體性間之憲法論證難題》,載於(東吳法律學報)第十三卷第二期,91年1月16日。
29、陳愛娥作:《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載於(台大法學論叢)26卷2期。
二、外文部分
(一)Books
1、Adorno,R., Frenkel-Brunswik, E., Levinson, D., and Sanford, R.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York: Harper, 1950.
2、Bergson,H. 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Anchor, 1958
3、Bradley,F.H. Ethical Stud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Brandt,R.B. Ethical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59.
5、Brandt,R.B. Value and Obligation: Systematic Readings in Ethics. New York: Harcourt, 1961.
6、Dewey,J. The Logical Conditions of a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Moral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03.
7、Flugel,J.C. Man, Morals and Society: A Psycho - Analytical Stud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55.
8、Hare,R.M. The Language of Mora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9、Hare,R.M. Freedom and Rea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10、Havighurst,R.J., and. Taba, H. Adolescent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Wiley, 1949.
11、Hobhouse,J.T. Morals in Evolu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Ethics. New York: Holt, 1923.(Originally published 1906.)
12、Kant,I.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New York: Liberal Arts Press, 1949.
13、Kant,I.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In G. J. Friedrich, ed., The Philosophy of Ka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9.
14、Kant,I. 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L Beck.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59.(Originally published 1785.)
15、Kohlberg,L. “Moral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In H. Stevenson ed., Child Psychology. 62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b.
16、Wolff,R.P. Understanding Rawls: A Re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of A Theory of Justic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17、Kohlberg,L. “From Is to Ought: How to Commit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and Get Away with It in the Study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T. Mischel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Epistem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1a.
18、Krebs,R.L.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ttention, and Resistance to Temptatio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7.
19、Dworkin,R.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Individual Freedo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3.
20、Mead,G.H.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U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21、Raphael,D.D. Moral Judgment. London: Allen & Unwin, 1955.
22、Rawls,J.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3、Ross,W.D. The Right and the Go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endon, 1930.
24、Sellin,T. The Death Penalty. Philadelphia : American Law Institute, 1959.
25、Skinner,B.F.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New York: Knopf, 1971.
26、Tillich,P. Love, Power and Justice: Ontological Analyses and Ethic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27、Toulmin,S. An Examination of the Place of Reason in Ethic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28、Unamuno,M. Tragic Sense of Life. New York: Dover, 1954.
29、Whitehead,A.N. Process and Realit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38.
30、Weber,M.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49.
(二)、Articles
1、Colby,A.; and Kohlberg, L.; with Gibbs, J.; Candee, D.; Speicher-Dubin, B.;Power, C.; and Lieberman, M. The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Vols. I and II.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Cohen,F. Transcendental Nonsense and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35 COLUM.L.REV.(1935).
3、Folger,K.B. Note, When Does Life Begin…or End? The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Redefines Fetal Murder in People v. Davis, 29 U.S.F.L.REV.(1994).
4、Feldman,S.M. The Supreme Court in a postmodern World: A Flying Elephant, 84 MINN. L. REV. (2000).
5、Goldberg,S. The Changing Face of Death: Computers, Consciousness, and Nancy Cruzan, 43 STAN. L. REV.(1996).
6、Kuhn,D.; Langer, J.; Kohlberg, L.; and Haan, 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Operations in Logical and Moral Judgment.”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95(1977).
7、Kohlberg,L.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Ideology.” In M. Hoffman and L.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1964.
8、Klasing,M.S. The Death of an Unborn Child: Jurisprudential Inconsistencies in Wrongful Death, Criminal Homicide, and Abortion Cases,22 PEPP L.REV. 933, 972(1995).
9、Kniaz,L.G. Comment, Animal Liberation and the Law: Animals Board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43 BUFF. L. REV. 765, 765-74(1995).
10、Mayer,C.J. Personalizing the Impers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Bill of Rights, 41 HASTINGS L. J.(1990). 11、Peller, G. The Metaphysics of American Law, 73 CAL. L. REV.(1985).
12、Rivard,M.D. Comment,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Personhood: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Personhood for Transgence Humanoid Species, 39 UCLA L. REV.(1992).
13、Rawls,J. “The Sense of Justice.” Philosophical Review 72(1963):281-305.
14、Rest,J. “The Hierarchical Nature of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1973).
15、Smith,S.L. Note, Fetal Homicide: Woman or Fetus as Victim? A Survey of Current State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ate Application,41 WM.& Mary L.REV.(2000).
16、Schane,S.A. The Corporation Is a Person: The Language of a Legal Fiction, 61 TUL. L. REV.(1987).
17、Scheffler,I. “Anti-Naturalistic Restrictions, in Ethics.” Journal of Philosophy(1953).
18、Solum,L.B. Legal Personhood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70 N. C. L. REV.(1992).
19、Van den Haag,E. “On Deterrence and the Death Penalty.”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60(1969):141-147.
20、Wolff,M. On the Nature of Legal Persons, 54 L.Q. REV.(1938).Vidmar,N.; and Ellsworth,P. “Public Opinion and the Death Penalty.” Stanford Law. Review 26(1974).
21、Wheeler,MM. “Toward a Theory of Limited Punishmen: An Examination of the Eighth Amendment.” Stanford Law Review 24(197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