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王翔、王全來(1999),「關於數學學習方法的調查研究」,數學教育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64-67。 [ 2] 王蔭清、徐玖平(1992),「教育投資與發展的數學模型」,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二卷,第五期,頁16-25。 [ 3] 王曉玲(2000),「素質教育評價中的變權綜合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二十卷,第四期,頁136-145。 [ 4] 朱松濤(1997),「運用主成份分析法剔除教學評估中的非主要指標」,曲阜師範大學學報,第二三卷,第四期,頁101-105。 [ 5] 朱松濤(1998),「對試卷信度計算公式的改進」,曲阜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三期,頁87-88。 [ 6] 李文革(1997),「試卷質量的灰色綜合評判」,數理統計與管理,第十六卷,第四期,頁41-45。 [ 7] 何勇(1993),「灰色多層次決綜合評判模型及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三卷,第四期,頁72-76。 [ 8] 李建寧(1996),「齊次馬爾柯夫鏈分析法在教學效率評價中的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六卷,第三期,頁67-72。 [ 9] 李善良(2000),「論數學學習中自信心的形成」,數學教育學報,第九卷,第三期,頁45-48。 [10]吳敬業、史本山(1993),「評價模式對評價可靠性的影響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三卷,第三期,頁11-15。 [11] 周勝生、楊奇(1999),「一種新的教育質量評估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九卷,第九期,頁140-143。 [12] 唐克(1992),「目標的熵權模糊決策」,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二卷,第五期,頁68-73。 [13] 徐勇(1998),「數學學習差生心理問題」,數學教育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27-28。 [14] 夏陽(1997),「教材與試卷命題的合理比例探索」,江漢大學學報,第十四卷,第一期,頁84-85。 [15] 馬曉燕(1999),「智力型數學差生轉化案例」,數學教育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21-24。 [16] 張志耀等(2000),「教學全面、全員、全程動態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模型」,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二十卷,第七期,頁128-134。 [17] 梁建、王彬(1992),「多目標優選教材的探討」,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二卷,第三期,頁69-75。 [18] 張春興著(2000),「心理學」,台北東華。 [19] 張春興、林清山著(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20] 崔進平(1999),「非智力型數學差生轉化案例」,數學教育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25-28。 [21] 曾月新、刁雅云(1999),「物理系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思考」,天津師大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頁69-72。 [22] 馮虹等(1999),「馬爾可夫鏈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天津師大學報,第19卷,第1期,頁5-9。 [23] 葉建波(2000),「學生綜合素質的模糊綜合評判」,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二十卷,第九期,頁90-98。 [24] 楊保安、封志學(1997),「高校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實施研究」,系統工程,第十五卷,第五期,頁44-49。 [25] 詹前湧(2000),「灰色多層次決策模型及其在試卷質量評價中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二十卷,第七期,頁135-137。[26] 賈煥章、鄭垣模(1992),「試卷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數理統計與管理,第十一卷,第二期,頁33-39。 [27] 楊德運(1999),「教學素質的評價與數學差生的界定及分類」,數學教育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17-20。 [28] 戴文戰、陳杰(1998),「基于熵權法的教育質量評價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十八卷,第五期,頁123-126。 [29] 蘭云、孫名符(1999),「數學素質概念及數學教學方法探究」,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一期,頁86-89。 [30] Biggs,John[1996], ”Assessing learning quality”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l Education ,Vol.21,pp.5-15. [31] Burton,Richard F.[2001],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Chance in Multiple Choice and True/False Tests”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l Education,Vol.26,pp.41-50. [32] Burton,Richard F.;Miller,David J.[1999], ”Statistical Modelling of Multiple Choice and True/False Tests”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l Education ,Vol.24,pp.399-411. [33] Campbell,B.J.[1991], ”Planning for a student learning styl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Vol.66,pp.356-360. [34] Chambliss,Marilyn J.[1994],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extbooks for diverse learner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Vol.15,pp.348-352. [35] Gingerich,Wallace J.;Kaye,Karen M.;Bailey,Darlyne[1999],” Assessing Quality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l Education ,Vol.24,pp.119-129. [36] Hogan, Thomas P.; Benjmin, Amy; Brezinski, risten .(2000), ”Reliablity Methods:A Note on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Various Types” , Education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Vol.60, 523-531. [37] Kearsey,John;Turner,Sheila[1999], ”Evaluating Textbooks:the role of genre analysis”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Vol.17,pp.35-43. [38] Kinder, Diane;Bursuck, Bill(1992), ”An evaluation of history textbooks” ,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25, 472-491. [39] Pike, Cathy King[1998], ”A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designed to measur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34,.261-271. [40] Simkins, Scott ; Allen, Stuart[2000], ”Pretest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 Vol.6,.100-112. [41] White, Edward M.[2000], ”How to Improv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Vol.47,.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