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期刊、報紙
1. 于洪君(1995年11月),「俄羅斯同中亞國家的新關係及其發展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11期,頁35-39。
2. 不著撰人(1992年12月6日),「中國威脅論」,亞洲週刊,頁22-28。
3. 王太(2001年12月),「中共吸收外資政策及其效應」,中共研究,第35卷,第12期,頁43-54。4. 何博傳(2001年),「中國西部大開發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時報合編,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
5. 邱坤玄(民89年夏季),「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頁1-14。6. 邱宏輝(2001年1月),「二○○○年的中共經濟」,中共研究,第35卷,第1期,頁50-63。7. 邱宏輝(2001年2月),「二○○○年的中共財政金融」,中共研究,第35卷,第2期,頁29-49。8. 邱宏輝(2001年10月),「對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51-65。9. 耿慶武(民89年6月),「中國大陸經濟區域的劃分及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6期,頁51-78。10. 秦俊(民89年5月),「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頁35-40。11. 許文英(民88年9月),「亞洲金融危機後的中國大陸外匯金融自由化」,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45-63。12. 張惠玲(民89年2月),「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共區域霸權目標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頁51-65。13. 葉國興(民89年7月),「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後冷戰時代美國的對日戰略」,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3期,頁67-92。14. 隋舵(2000年),「黑龍江省在中西部發展中的措施與對策」,學術交流,第一期,頁25-29。
15. 楊永明(1999年),「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的影響」,台灣大學政治系主辦,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
16. 董雲芳(1999年3月),「東亞金融危機後的亞太安全形勢與中國的戰略對策」,現代國際關係,頁26-28。
17. 趙建民(民81年1月),「自霸權穩定理論看美國與中共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期,頁29-39。
18. 蔡增家(民87年11月),「南韓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963~1997」,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1期,頁29-48。19. 蕭煥輝(2002年2月),「孔雀東飛怎回巢-評中國大陸開發大西部的人才問題」,中共研究,第34卷,第2期,頁17-20。20. 人民日報,北京。
21. 大公報,北京。
22. 中國時報,台北。
23. 中華工商時報,北京。
24. 聯合報,台北。
(二) 書籍
1. 丁俊發(2000年7月),西部大開發─中國21世紀大戰略,北京,科學。
2. 中國國家教委社會科學司(1994年6月),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係,北京:經濟科學。
3.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寫組(1993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幹部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4.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二○○一年中共年報下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5. 伍啟元(民81年6月),美國世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吳岱明(民80年),科學研究方法學,台北:海峽學術。
7. 何思因(民83年),美國貿易政治,台北:時英。
8. 汪仲譯(民87年),長古川慶太郎原著,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台北:時報。
9. 李明坤、黃紹倫(民82年),社會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10. 延軍平(2001年),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北京:科學。
11. 李方(2001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知識庫光碟政治學卷,台北:智慧藏。
12. 易君博(民82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13. 周起釗(民84年),在交流中作比較,在比較中找借鏡,台北:三民。
14. 林碧炤(民82年11月),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
15. 林武郎、陳泰明、郭艾艾(民88年),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的整合與產業發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6. 林添貴譯(民87年),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原著,大棋盤,台北:土緒。
17.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年),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
18. 胡兆量(2000年),中國區域發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
19.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民85年),中國地區差異報告,台北:致良。
20. 高安邦(民86年8月),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21. 國防部(民89年),國軍軍語辭典(八十九年修訂版),台北:國防部。
22. 張清溪等(民80年2版),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台北:雙葉書廊。
23. 黃營杉譯(民88年4版),Charles W.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台北:華泰文化。
24. 趙公卿等主編(2001年3月),中國經濟西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25. 趙英(1992年),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
26. 鄭又平、黃烈修譯(2000年5月),Stefano Guzzini 原著,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韋伯。
27. 劉憶如、何佳(1999年),東亞十國金融風暴前與後,台北:商鼎財經顧問。
28. 謝劍平、周昆(民85年),投資銀行,台北:華泰。
29. 龐松、陳述(1999年9),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上海:人民。
(三) 學位論文
1. 林碧美(民89年),東亞金融危機之政治經濟分析-1997-2000,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 徐人偉(民84年),二次大戰後美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地位上的轉變-霸權穩定理論分析,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3. 徐瑞霙(民88年),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差距之政治經濟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秦俊(民89年),冷戰後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5. 顏佑亮(民89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二、 英文文獻:
(一) Journals
1. 1.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86),” Hierarchy versus Inerti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0, N0.4, PP.841-847.
2. Keohane, Robert O. (1980),“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967-1977” in Ole R.Holsti, Randolph M. Siverson, and Alexander L. george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二) Books
1. Gilpin, Robert G.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Keohane, Robert O. (1984),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75),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World Bank (1993),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ublic Policy,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 電子文獻:
1. 中國互連網新聞中心(2002年4月8日),「中國共產黨」,〈http://202.130.245.40/ch-internet/zz/htm/zgzcd.htm〉
2. 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2000年3月1日),「中國大陸居世界前十名主要社會經濟指標(1997)」,〈http://210.69.89.7/mnd/basic/basic5.html〉
3. 不著撰人(2002年3月26日),「近四十年來中國的內政」,〈http://meltingpot.fortunecity.com/chile/104/chin2/lesson6/006_08.htm〉
4. 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2000年3月1日),「2000年中國大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210.69.89.7/mnd/basic/basic8.html〉
5. 中華大黃頁(2002年3月23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http://216.239.51.100/search?q=cache:http%3A%2F%2Ffjt.infoscape.com.cn%2Fgate%2Fbig5%2Fwww.chinabig.com.cn%2Fzhs%2Fbusiness%2Ffinancetax%2Fknowledge%2Fyataijinghe.htm+%A8%C8%A4%D3%B8g%C0%D9%A6X%A7@%B2%D5%C2%B4&hl=zh-TW&lr=lang_zh-TW〉
6. 不著撰人(2002年3月23日),「上海五國協議」,〈http://ambition.4rent.com.tw/~safon/c.htm〉
7. 中國駐日本國大事館(2002年3月23日),「上海五國協議」,〈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12901.html〉
8. 不著撰人(2002年6月15日),「江澤民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全文)」,〈http://www.fmprc.gov.cn/chn/13553.htm〉
9.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1年5月20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http://www.macrochina.com.cn/fzzl/ckwx/20010509004609.shtml〉
10.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1年5月20日),「國民經濟和社會“十五”(2000-2005)發展計劃綱要」,〈http://www.macrochina.com.cn/fzzl/ckwx/20010518005964.shtml〉
11. 中國北方航貿網(2002年4月20日),21世紀國際航運業發展戰略分析(上)」,〈http://www.northshipping.com/shchpsh/shch021401.asp〉
12. 中時電子報新聞網(2002年4月1日),「外資投資加速GDP成長,中國大陸消費能力不可忽視」,〈http://money.chinatimes.com/china/report/910123-3.htm〉
13. 田忠法(2002年4月20日),「WTO 基本原則」(摘自國際市場,「經貿法規」,2000年,第7期),〈http://www.calre.net.cn/ll/WTO/025.htm〉
14. 辛翠玲(2000年5月24日),「透視人權外交的虛與實」,〈http://www.chinatimes.com.tw/report/abian2000/89524u30.htm〉
15. 林文程(2002年4月18日),「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一項高難度的挑戰」,〈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1-03/MP0103001.htm〉
16.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3月15日),〈http://ihome.cuhk.edu.hk/~b103405/concept/sociology/dependency.htm〉
17. 許東明(2000年10月30日),「中國西部大開發,路途顛簸又迢遙」,〈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newtaiwan/home.shtml〉
18. 華夏經緯網(2002年2月18日),「中國入世將提高亞洲地位-訪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金學淦」,〈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ji/222/2003/2461/20011107/599720.html〉
19.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0年3月20日),「認識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http://www.moeaboft.gov.tw/global_org/wto/wto_index.htm〉
20.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0年3月20日),「我國申請加入GATT/WTO之歷史紀要」,〈http://www.moeaboft.gov.tw/global_org/wto/wto_index.htm〉
21. 新華社(2001年12月31日),「江澤民新年賀詞: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0011231/640010.htm〉
22. 新華社(2000年9月20日),「中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http://202.130.245.40/ch-15/15/a.htm〉
23. 劉炳峰(2001年10月9日),中國統計信息網,「共和國“三線”建設的風風雨雨」,〈http://www.stats.gov.cn/gqgl/gqglml/20011009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