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王正珠(2001)。幼稚園教師運用多元智能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教育部。
江文雄(1998)。鼓勵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技職雙月刊,48, 23-27。
江麗莉、詹文捐、鐘梅菁(1999)。三個臭皮匠的努力:反省策
略在師院教師改進教學的應用。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6-125。台東師範學院。
成虹飛(1998)。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
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0。台東師範學院。
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 37-68。李連珠(2000)。全語言與幼稚園實施全語言之探討。論文發表於
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142-157。台
東師範學院。
李連珠、林慧芬(2001)。適合發展的幼兒語文課程。台南師院學
報,34,443-474。
李錦華(2002)。一個教室中的全語言教學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
究與教學創新,575-597。台北:楊智。
李靜秋(1999)。千根線,萬根線,掉在水裡看不見─成為全語言
教師的自我追尋。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88年年會跨世紀幼教人的省思與展望論文集,39-53。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吳敏而(2000)。全語文課程理念與實際。論文發表於K-12 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師範學院。
吳敏而、李連珠(2000)。全語文教與學分組研討。論文發表於
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79-111。台東
師範學院。
沈添鉦(1996)。試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三個觀
點評析全語教學。教師之友,37(5),24-32。
沈添鉦、黃秀文(1997)。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
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邱惜玄(1998)。從建構主義談語文教學與另類評量。北縣國教輔
導,3,43-47。
周淑惠(譯)(1998)。皮亞傑與維高思基的對話。幼教天地,15,
45-64。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周淑惠(2001)。幼兒園全語文課程革新之歷程性研究。論文發表
於攜手更生校園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林美蓮(2001)。企鵝班的「全語言」活動。幼稚園與家庭,37,
123-124。
侯天麗(2000)。幼兒,文化的推手?--Vygotsky社會文化論對台
灣幼教課程的啟示。論文發表於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
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59。台東師範學院。
柯華威(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
74,63-67。
洪馨微、江麗莉(2001)。談幼稚園裡的研究倫理與著作權。幼教
資訊,128,48-50。
洪蘭、曾志郎(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
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即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淑慧(2001)。「全語言幼稚園」在教學上的應用與實踐。幼稚
園與家庭,37,116-122。
張翠娥(1996)。學前讀寫訓練與閱讀障礙論題探討。幼教學刊,40-45。
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郭靜雯(2001)。全語言在教室中之實施。幼稚園與家庭,37,
124-126。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美如(2000)。從溫格斯基最佳發展區的理念看閱讀與寫作教
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6,41-44。
陳珮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 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
陳淑琴(1998a)。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研究專案。
陳淑琴(1998b)。語文教學另類選擇─全語言教學觀。國教世紀,11-14。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光佑。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
創新,533-571。台北:楊智。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5)。幼兒讀寫萌發的課程取向。台北師院學報,8,
503-528。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繼仁(1997)。美國小學全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月紅(1998)。從兩大學派探討全語文教學理論。教育研究資訊,6(1),76-90。
游淑燕(1994 )。幼稚園課程決定層級體系及其運作情形分析:
兼論如何提昇幼稚園課程決定品質。嘉義師院學報,8,
419-470。
楊怡婷(1996)。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成果論文集,247-273。台東師範學院。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
義師院學報,9,297-318。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連結:從自我反省、協
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3),103-120。
劉雪芳(1999)。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苓莉(2001)。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全語言教室。國教世紀,4(195),19-2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惠如(1999)。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
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盈君(2000)。國小二年級果與顆實施全語言取向教學之個案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戴文雄、陳明哲、蕭瑜涓(2001)。全語言教學的自然與社會科學
派典。教育資訊,9(4),l72-194。
魏美惠(1994)。近代幼兒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英文
Borgia, E. T. & Schuler, D. (1996). Action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401047
Bray, N. J., Lee. J., Smith, L. L. & Yorks, L. (2000).Cllabopative. inquiry in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Inc.
Chen, Y. M. (1994). 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Philosophical belief,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 University, 5(1),365-397.
Cooley, N. & Cooley, J. (1994). Great expectations: Using an early
childhood whole language curriculum to teach 6- through 11-
year-old student in a TMT classroom .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9 (1), 1-18 .
Edwards , H. L. (1994).Kid’s eye view of reading kindergartners talk
about learning how to read. Childhood education,70(3),137-141.
Fisher, B.(1991/1999). Joyful learning: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林佩蓉(譯)。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的一天。台北:
光佑。
Freppon, P. A. & McIntyre, E. (1999). A comparison of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to read in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4), 206-218.
Goodman, K. (1986/1998).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李連珠(譯)。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Hatch, J. A . (1992). Improving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the primary
grade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controlled change.Young Children,
2 , 54-59.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2001). You and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吳美枝、何禮恩(譯)。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曩。
嘉義:濤石。
Lederman, N. G. & Niess, M. L. (1997). Action research: Our actions
may speak louder than our words. School Science and Thematics,
97 (8), 397-399.
Levande, D.(1991). Transitions: teachers moving into whole language.
Journal of Structional Psychology, 18 (4), 266-269.
Lowe, D. W. & Lowe, S. F., (1992).Whole language for at —risk
readers.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37(1),14-18.
Manning, M. & Manning, G. (1995). Whole Language: They say, you
say. Teaching PreK-8, 25(8),50-52.
McCarty, B. J.(1991).Whole language: From philosophy to practice.
Clearing House, 65(2),73-76.
Nagai, Y.(1999).Research partnerships with local people.Convergence, 32(1), 18-33.
Newman, J. M. & Church, S. M. (1991). 19 ways to misread whole language. Education Digest,56(8),25-29.
Patton, M, Q. (1990/1995).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aines, C. S. & Canady, J. R. (1990/1997). The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薛曉華(譯)。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
光佑。
Remer, K. (1998). Developing a kindergarten phonemic awareness
program: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Reading Teacher, 52 (2),
70-73.
Rowan, J (2000). Research Eth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5(2),103-110.
Sensenbaugh, R. (1996). Phonemic awareness: An important early step
in learning to read. (ED00036)
Stahl, S. A. & Kuhn, M. R. (1995). Does whole language or instruction
matched to learning styles help children learn to read?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4 (3),393-404.
Watkins, R. V. & Bunce, B. H. (1996). Natural literacy: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preschool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6 (2), 191-212.
Wolfe, P. & Poynor, L. (2001). Politics and the pendulum: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the case of whole language a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Education research,30,(1),15-20.
Wolter, L. D. (1995). Becoming family literacy advocate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eams .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anl ,23 (2),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