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3: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佩瑾
研究生(外文):Pei-Chin,Hsieh
論文名稱:以費雪正確性檢定衡量試題鑑別度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Fisher''s Exact Test to Measure Item Discrimination
指導教授:洪文良洪文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
中文關鍵詞:試題鑑別度費雪正確性檢定中間p值p值
外文關鍵詞:Item DiscriminationFisher''s Exact TestMID P-ValueP-Val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試題鑑別度分析主要之目的在於篩選出能有效區別學生能力之試題,集合此類試題以建立題庫,希冀日後在編製測驗時,只需從題庫中選取適當之試題便可組成一份品質優良的測驗。
傳統使用之鑑別度指數所依據者僅是主觀、人為經驗的判斷標準,並非是公正、客觀的判斷標準。並且為符合當下小班教學之教育主流,發展適用於小班教學的試題鑑別度判斷方法有其必要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利用中間p值和費雪正確檢定p值分別作為判斷二元給分和部分給分試題是否具有鑑別度之方法,由於此兩種方法係利用統計檢定的過程來評斷試題是否具有鑑別度,故賦予了試題鑑別度公正、客觀的判斷標準。
The main purpose of item discrimination is to select item can valid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gather this kind to build the item bank. While we make a test, only need to take appropriate items from the item bank can constitute a good quality of test.
Traditional discrimination index that use according to only is subjective, personal experience judgment criterion. Hence, the traditional discrimination index is not fair and objective. In order to match the main current of the small class i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be applicable to the small class i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judge item discrimination is necessity.
For the sake of the above problem of solution, this text bring up to make use of the mid p-value and Fisher’s exact test p-value to judge dichotomously credit and partial credit item whether have discrimination or not, respectively. Because these two methods are to make use of the statistic test to judge item whether has discrimination or not, and so they give item discrimination fair and objective judgment criter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論文研究架構……………………………………………5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傳統的鑑別度……………………………………………6
第三章 正確性檢定…………………………………………………13
第一節 介紹P值…………………………………………………13
第二節 費雪正確檢定P值(FISHER’S EXACT TEST)…………15
第三節 中間P值(MID P-VALUE)………………………………17
第四節 實證結果分析─以八十八學年度彰化縣大同國民小學二年己班數學科第一次小考為例……………………18
第四章 部分給分試題之鑑別度…………………………………29
第一節 費雪正確性檢定在部分給分的應用…………………29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以八十九學年度彰化縣大同國民小學三年己班數學科第三次小考為例……………………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39
附錄一 KELLEY高、低分組的選取(1939)…………………………41
附錄二 二元給分實證結果分析之原始成績資料…………………44
附錄三 二元給分之高、低分組分組情形……………………………46
附錄四 部分給分實證結果分析之原始成績資料…………………50
附錄五 部分給分之高、低分組暨得分分群情形……………………54
參考文獻………………………………………………………………59
表 目 錄
表 一、 列聯表資料表示方法………………………………………2
表 二、 列聯表………………………………………………………4
表 三、GARRETT積差相關係數解釋表…………………………………9
表 四、EBEl鑑別度指數的判斷標準…………………………………11
表 五、 列聯表介紹………………………………………………15
表 六、八十八學年度彰化縣大同國民小學二年己班數學科第一次小考原始成績統計表…………………………………………18
表 七、二元給分27%分組各種鑑別度實證結果之分析比較………26
表 八、二元給分27%分組試題鑑別度指數的分類結果……………27
表 九、二元給分27%分組臨界比的分類結果………………………27
表 十、二元給分27%分組費雪正確性檢定P值的分類結果………27
表 十一、二元給分27%分組中間P值的分類結果…………………28
表 十二、第一題四種鑑別度判斷方法結果分析……………………28
表 十三、第四題四種鑑別度判斷方法結果分析……………………28
表 十四、第十一題四種鑑別度判斷方法結果分析…………………28
表 十五、 列聯表資料表示方法…………………………………29
表 十六、八十九學年度彰化縣大同國民小學三年己班數學科第三次小考原始成績統計表……………………………………31
表 十七、部分給分27%分組各種鑑別度實證結果分析比較………37
表 十八、部分給分27%分組試題鑑別度指數的分類結果…………37
表 十九、部分給分27%分組臨界比的分類結果……………………37
表 二十、部分給分27%分組費雪正確性檢定P值的分類結果……38
表 二十一、第二題三種鑑別度判斷方法結果分析…………………38
表 二十二、第四題三種鑑別度判斷方法結果分析…………………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 (民84)。心裡與教育測驗。 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2.林清山(民8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3.孟慶茂、馮伯麟、張厚燦、盧欽銘 (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彭昭英(民89)。SAS與統計分析。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5.謝廣全 (民73)。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6.羅昭強 (民88)。數學教育評量上課講義。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系碩士班。
.
【英文部分】
1.Agresti,A.(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
2.Ebel,R.L. and Frisbie,D.A.(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3.Fisher,R.A.(1935). The Logic of Inductive Inference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 98 , 39-92.
4.Garrett,H.E.(1969).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New York , London , Toronto.
5.Gene Hwang, J.T. and Yang, M.C.(2001). An Optimality Theory for Mid p-Values in 2 2 Contingency Tables. Statistica Sinica, 11, 807-826.
6.Hwang,J.T., Casella,G., Robert,C., Wells,M. and Farell,R. (1992). Estimation of Accuracy in Testing . Annals of Statistics , 20 , 490-509.
7.Irwin,J.O.(1935). Tests of Significance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Percentages based on small numbers. Metron , 12 , 83-94.
8.Johnson,A.P.(1951). Notes on a Suggested Index of Item Validity: The U-L Index.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62 , 499-504.
9.Kelley,T.L.(1939).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 Educational Psychology,30,17-24.
10.Noll,V.H., Scannell,D.P. and Craig,R.C.(1965).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1.Nunnally,J.C.(1972).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 New York: McGraw-Hill.
12.Susan,M.H.(1997). Basic Concepts in Item and Test Analysis. ED 406441.
13.Wiersma,W. & Jurs,S.G.(1990).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高翠霞、蔡崇建(民88)。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頁46-49。
2. 陳枝烈(民85)。都市原住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兩個兒童的晤談。原住民教育季刊,40,頁33-57。
3. 紀文祥(民66)。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智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頁83-96。
4. 洪麗晴、高淑芳(民8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的推理表現差異性之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10,頁1-27。
5. 周梅雀(民89)。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要有新的教學觀:多元智慧論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可能貢獻。國教輔導,39(6),頁39-44。
6. 郭重吉(民76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頁7-16。
7. 林義男(民79)。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輔導學報,13,頁79-128。
8. 林生傳(民74)。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頁41-93。
9. 吳天方(民86)。我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生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頁114-132。
10. 郭重吉(民76a)。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頁2-8。
11. 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及雙語兒童語文能力與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頁193-208。
12. 江南發(民91)。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頁1-20。
13. 田耐青(民88b)。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頁32-38。
14. 王前龍(民89)。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基本做法。研習資訊,17(4),頁25-35。
15. 鈕文英(民83)。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學。教育研究,37,頁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