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書目
Anderson, Benedict(1983). Immagine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Anyon, J.(1981).Social class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Routledgeand Kegan Paul.
Apple, M.W(1983).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anks, J.A.(1988).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 and goals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issues and perspectiv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Cheng, Tung-jen(1989)〝Democratization of Quaz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World Politics, July.
Cheng, Tung-jen and Haggard,Stephen.eds(1992)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ger,Colo:Lynne Rienner.
Hall, S(1997).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Kathryn Woodward(ed):Identity and Different. London:SAGE.
Hutnik,N.(1991).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social psycgogological persi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Mao,C.J(1997).Constructing Taiwan Identity:The making and practice of indigenization curriculum.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ille, David (1988).〝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hf Nationality.〞Ethics 98:647-62.
Miller,David(1995).On Nationality. Oxford:Claredon Press.
Preston P.W.(1997). Political/Cultural Identity. Reno, Nevada: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mith, Anthony D.(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 and Las vaga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Taylor,D.M.&Simard,L.M.(1979).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nd inter group relations.In Emerging ethics boundaries.(ed D.J.Lee),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Verba, S.(1965)Comparative political culture. In Pye,L.W.,&Verba, S.(Eds.),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poment,(pp.512-520). NJ:Princes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B.(1979). Education so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a compative analysis . London and Basingstocke : The Macmillian.
Woodward Kathryn(1997).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Kathryn Woodward(ed):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
中文書目
王前龍(民88)。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
王前龍(民8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國家認同論述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47。
王振寰(民85)。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浩博(民78)。國小社會科新教材與政治社會化。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王浩博(民86)。改編本社會科教材中之政治社會化內容的探討。國教學報,9,頁279-299。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出版社。
白月橋(民85)。課程變革概論。石家莊市:河北教育。
石之瑜(民84)。歐美後植民主義中的國家關係與國家認同,歐美學術,10卷,3期。
石計生(民83)。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成虹飛(民90)。一位台灣師範體系學者的文化苦旅:關於體制位置的反省。發表發表於清華大學「文化研究」研討會。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民86)。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39-54頁。江宜樺(民87a)。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民87b)。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季刊,29,p187。
江宜樺(民89)。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未發表。
江麗莉(民77)。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66頁,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大社會人類研究所。
羊憶蓉(民83)。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吳若琳(民86)。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若琳(民87)。國小一年級社會科教科書內容分析。台東師院學報,9期,頁91-147。
吳叡人(民88)。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呂亞力(民76)。政治學。臺北市:三民。
呂亞力(民87)。政治學。臺北市:五南。
呂枝益(民89a)。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枝益(民89b)。教科書中族群偏見的探討與革新。原住民教育季刊,17,34-49頁。李元貞(民77)。反對性別歧視,國民教育: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叢書。
李元貞(民84)。兩性觀,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171-177頁。
李政偉(民84)。由意識型態教化、管制與規訓理論論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與校園空間。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李琪明(民80)。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導德內涵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登輝(民88)。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麗卿(民78)。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水珍(民83)。海峽兩岸國民小學教科書意識型態取向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頁。
周珮儀(民88)。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周淑卿(民85)。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周鳳美(民89)。我國小學社會科課程的民主化:臺灣史教學與國家認同教育。「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
林生傳,(民8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青青(87)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林清江(民85)。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的關係。台北:五南。
林貴美(民80)。法國教育制度。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
邱貴芬(民83)。《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胡育仁(民87),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夏春祥(民89)媒體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孫大川(民83)族群觀。體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徐雪霞(民76)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歷史意識。台南師專學報,20,頁201-220。
秦葆琦(民80)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標準修訂特色。師友,293,10-12頁。
屠炳春(民80)四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的社會科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6,19-49頁。張京媛(民84)。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張炎憲(民77)。當前台灣史教育問題。臺灣史教育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張炎憲(民87)二二八的歷史意涵──鎮壓、反抗、扭曲與重建,《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2月。
張玨、王舒芸、白慧娟(民86)。道德與健康,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17-49頁。
張哲彰(民85)。報紙讀者投書版教育意見及其國民小學之意識型態分析。嘉義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民51),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民5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民6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
莊明貞(民86)檢視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偏見,新興課程領域─兩性教育研討會,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
莊明貞、林碧雲(民86)「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第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許文忠(民87)。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心之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秀容(民83)。中國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社會化取向─一九八二年統一教材內容分析。國史館館刊,17,頁161-192。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卷1期,頁121-129。陳伯璋(民82)。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佩棻(民87)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實施之研究─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枝烈(民83)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國小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教師天地,70,67-73頁。陳奎熹(民8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民84)。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麗華(民84)。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之研究─結構和意識的辯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單文經(民87)。美國教育研究 : 師資培育及課程與教學。台北市 : 師大書苑出版發行。
彭懷恩(民82)。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彭懷恩(民76)。譎詭幻變的政治氣象:談臺灣政黨體系的動向。文星,114,頁104-108。黃光雄(民83)。大陸小學社會科教育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卷6期,頁57-80。
黃宣範(民8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政傑(民77)。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的內容分析,兩性平等教育手冊,31-36頁。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黃政傑(民82)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總結報告。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
黃庭康(民90)。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發表於「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研討會。
黃婉君(民87)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26-37頁。
黃婉君(民87)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市立台北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賜香(民81)。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子超(民8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與兒童政治社會化。人文與社會科學教學通訊,6:2,137-149頁。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定霖(民78)。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3,頁107-114。
劉信成(民87)。臺灣政治民主化對小學社會科課程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劉俊斐(民89)。「政治共同體」的塑造與重整:兼談「國家認同」教育之政策方向。國教園地,53、54期,11-18頁。劉振倫(民83)台灣母語及鄉土語言教學之文化意義分析─以宜蘭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劉曉芬(民80)。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民74)。國民小學社會科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期,頁歐用生(民78)。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的改進與檢討。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民79)我國國小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歐用生(民81)從教師專業自主談教科書開放。政策月刊,26期,頁32-45。歐用生(民83)。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
蔣為文(民90)拼音爭議是在爭什麼“碗糕”? --中文譯音爭議之拼音方案簡介與意識型態分析。http://abc.iis.sinica.edu.tw/policy.htm
蔡孟熹(民86)。台灣民眾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1991-1996之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英文(民86)。《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叢論,8期。
鄭凱中(民85)。「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志松(民89)。認同與認同衝突:一個自由主義的解決途徑。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戴寶村,(民77)。國民小學社會科台灣史教材之檢討。台灣風物,38卷2期,頁33-49。
薛曉華(民85)。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謝小芩(民83)。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
謝小芩(民84)。教育:從父權的複制到女性的解放。本文發表於女性學學會所主辦的「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研討會,1995年6月17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謝小芩(民84)。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第2卷,4期,頁89-104。
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主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謝臥龍(民85)。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臥龍(民86)。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通訊,48 期,頁50-57。簡良平(民80)。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6,24,153-162頁。顏慶祥(民83)。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分析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魏惠娟(民83)。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主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民83年5月19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羅世宏(民83)。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體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體框架分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羅華美(民89)。歐盟統合下的教育政策─文化認同與國族主義觀點之分析。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譚光鼎(民81)。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蘇芊玲、馬惠蘭、彭婉如、吳嘉麗與張玨(民85)。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報告。本文發表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舉辦的「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研討會,1民85年1月31日,台北:國立清華大學月涵堂。
蘇芊玲、劉淑雯(民86)。國語科,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