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18: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郁靜
研究生(外文):Lin Yu Ching
論文名稱: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Mailiau(麥寮) dialect —the primary research of the phonics and lexicon
指導教授:楊秀芳楊秀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shiou 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6
中文關鍵詞:閩南語調查語音詞彙三代麥寮
外文關鍵詞:Southern-MininvestigationphonicslexiconMailia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15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本篇論文是以麥寮的語音及詞彙做為研究的對象,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是語音,下篇是詞彙。語音除了本地的聲、韻、調系統外,也探討連音變化及音節結構的分析,更進一步做三代四個年齡層的語音觀察,發現可將四個年齡層,分為兩組,一組是老中年齡層,另一則是青少年齡層。老中兩個年齡層間的語音變動不大,但老中和青少之間的變化是劇烈的。語音逐漸向通行腔靠攏,而語音變化從中青之間開始大幅度改變,是因為受華語教育的影響,及青少年齡層的發音人咸少說母語的原因造成。
詞彙上,除了忠實記錄詞彙及意義外,也對三代間同詞義的詞彙做調查,觀察三代間的差異,並且對三代產生差異的詞彙提出討論,發現造成不同的最大原因,是青代發音人的詞彙數大量減少,且青代發音人易將華語詞照字面義翻為閩南語。
另外,本地的特殊語音及詞彙也做成專章討論。本文在詞彙的調查上,除了記載語義外,也將農具以照片的方式呈現,並說明。在詞彙的調查上,除了農業詞彙外,也對漁業詞及生活當中經常會使用的詞彙有所記錄,同時也收集歌謠、諺語等。
This is the research on the phonics and lexicon in Mailiau(麥寮).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phonics and the other is lexicon. In phonic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phonology tone system, sandhi variation and syllable structure, the difference at four age levels in three generations in phonics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the age levels are separated into the older-middle and the young. The change of phonics is not obvious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middle but it is great between the old-middle and the young. Because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speaking mother tongue rarely, the original phonics is changed into the general phonics gradually. In lexicon, besides recording the lexicon and word meaning royally, the variation of lexicon is also invesitgated. The limited vocabulary and translating directly with think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t usages of lexicon.
these special phonics and lexicon in Mailiau(麥寮)such as the farm implements which are illustrated with pictures ,agricluture lexicon, finshery lexicon, daily life lexicon, folk songs, slangs etc are also embraced in another chapter.
目  次
上篇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地理概況及歷史沿革 ………………………………….1
一、 地理概況 ……………………………………………1
二、 歷史沿革 ………………………………………………2
三、 語言概況 ………………………………………………3
四、 雲林縣地圖……………………………………………5
五、 麥寮鄉地圖……………………………………………5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一、 研究動機 ………………………………………………7
二、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一、 研究方法 ……………………………………………12
二、 研究步驟……………………………………………14
第四節 文獻回顧……………………………………………15
第五節 田野調查說明…………………………………27
一、 調查地點 ……………………………………………27
二、 發音人介紹…………………………………………28
(一)、發音人簡介……………………………………28
(二)、主要發音人介紹…………………………………30
三、 調查的工具…………………………………………32
第二章  音韻系統……………………………………………34
第一節 聲、韻、調系統…………………………………34
一、聲母系統.…………………………………………34
(一)、聲母表.…………………………………………34
(二)、聲母舉例.…………………………………………35
(三)、聲母說明.…………………………………………36
二、韻母系統……………………………………………39
 (一)、韻母表………………………………………40
1、舒聲韻…………………………………………40
(1)、陰聲韻.…………………………………………40
(2)、鼻化韻.…………………………………………40
(3)、韻化鼻音.………………………………………40
(4)、鼻尾韻.…………………………………………41
2、入聲韻.………………………………………………41
(1)、喉塞入聲韻.……………………………………41
(2)、韻化輔音喉塞韻.………………………………41
(3)、p、t、k入聲韻………………………………41
(二)、韻尾和元音結合表………………………………42
(三)、主要元音與介音配合表…………………………42
(四)、韻母舉例………………………………………43
(五)、韻母說明………………………………………50
1、 主要元音………………………………………50
2、 韻尾輔音 …………………………………………52
三、聲韻系統……………………………………………53
(一)、本調舉例…………………………………………54
(二)、調值說明…………………………………………54
四、小結……………………………………………………56
第二節 音節結構 ……………………………………………58
一、 聲韻配合關係表 ………………………………………58
二、 單音字表………………………………………………63
第三節 連音變化 ………………………………………….115
一、 後字增生聲母或介音的變化……………………….115
二、 前字韻尾輔音變化………………………………….117
三、 聲母受韻母影響而產生變化……………………….119
四、 合音詞 ……………………………………………...117
五、 連讀變調…………………………………………...122
 (一)、一般連讀變調………………………………...122
(二)、特殊連讀變調………………………………...122
(三)、後接詞尾「仔a2」的前字變調……………...126
(四)、偏正複合詞中小稱詞尾「仔a……………...127
(五)、形容詞的疊字變調…………………………...128
(六)、弱讀聲調的變化……………………………...130
六、 小結……………………………………………………133
第三章 年齡層的語音差異探討…………………………136
 第一節 年齡層間的語音差異………………………………136
一、 引言……………………………………………………136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136
 (一)、問卷的製作………………………………………137
(二)、調查方式…………………………………………137
(三)、統計方式…………………………………………138
(四)、檢定方式…………………………………………139
三、 結果與討論……………………………………………140
(一)、聲母的差異………………………………………141
(二)、韻母的差異………………………………………145
(三)、聲調的差異………………………………………169
1、 以統計方式看差異……………………………169
2、 以最小對比差探討陰平、陽上的差異………174
(1)、陰去和陽去最小對比差比較….……………176
(2)、陽上和陽去最小對比差比較….……………178
(3)、陰平和陽上最小對比差比較….……………180
(4)、陰平、陽上、陽去最小對比….……………183
四、小結…………………………………..………………184
第二節  年齡層間的語音差異探討 ……….………………186
第四章 年齡層的詞彙差異探討…………….………………191
第一節 年齡層間的詞彙差異 ……………..………………191
第二節 年齡層間的詞彙差異探討……….………………255
第五章 麥寮的特殊語音及詞彙…………….………………272
第一節 特殊語音…………………………..………………272
第二節 特殊詞彙…………………………..………………280
第六章 結論…………………………….……………………295
參考書目………………………………….……………………304
附錄一  社會方言調查問卷…………….……………………308
附錄二  詞表…………………………….……………………316
附錄三  臺灣話社會方言字音類型表….……………………321
附錄三之一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女…………………335
附錄三之二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男…………………341
附錄四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科、居…………………347
附錄五之一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陰…………………351
附錄五之二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陰…………………352
附錄五之三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陽…………………354
附錄五之四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陽…………………356
附錄五之五  麥寮社會方言調查資料表-陽…………………357
附錄六  統計檢定……………………….……………………358
附錄七 年齡層間詞形及語音相同的詞彙……………………377
附錄八 年齡層間詞形相同但語音相異的詞…………………398
下篇 
詞彙語料庫…………………………………………………………401
壹、農業詞分類……………………………………………………401
一、 農具………………………………………………………401
(一)、耕種前置作業、耕種時用的農具……………………401
(二)、耕種後、收成前的農具………………………………408
(三)、除草時用的農具………………………………………408
(四)、收成時、收成後用的農具……………………………410
(五)、不在特定時節使用的農具……………………………416
(六)、務農時所配帶的物件…………………………………420
二、 農作物名稱及相關用語…………………………………421
(一)、與稻子有關的用語……………………………………421
2.1.1品種名………………………………………………421
2.1.2生長順序一…………………………………………422
2.1.3生長順序二…………………………………………422
2.1.4生長順序三…………………………………………423
2.1.5生長順序四…………………………………………423
2.1.6收割…………………………………………………424
2.1.7其他…………………………………………………424
(二)、與花生有關的用語…………………………………425
2.2.1品種名………………………………………………425
2.2.2生長順序……………………………………………426
2.2.3其他…………………………………………………426
(三)、與蒜頭有關的用語…….……………………………428
(四)、與番薯有關的用語…….……………………………429
2.4.1品種名及其特徵…….……………………………429
2.4.2其他…………………………….……………………431
(五)、與豆類有關的用語…………….……………………431
(六)、與甘蔗有關的用語…………….……………………432
2.6.1品種名及其特徵…………….………………………432
2.6.2其他…………….……………………………………433
(七)、與玉米有關的用語……………………………………434
(八)、其他…………….……………………………………434
2.8.1蔬菜類………….……………………………………435
2.8.2水果類………….……………………………………436
2.8.3花卉………….………………………………………437
2.8.4擋風作物…….………………………………………438
2.8.5其他作物……………………………………………439
三、 農業活動用語……………………………………………442
(一)、灌溉及其相關用語…………………………………442
(二)、施肥及其相關用語…………………………………445
3.2.1施肥的方式…………………………………………445
3.2.2肥料的種類…………………………………………447
3.2.3作物吸收肥料用語…………………………………447
(三)、除草及其相關用語…………………………………448
3.3.1草名…………………………………………………448
3.3.2除草方式……………………………………………454
(四)、除蟲及其相關用語…………………………………454
3.4.1蟲名…………………………………………………454
3.4.2作物病名……………………………………………457
(五)、農業常用量詞………………………………………458
(六)、耕種前置作業和耕種時的動作及…………………460
(七)、耕種後的動作及相關用語…………………………462
(八)、收成時、收成後的動作及相關用…………………464
(九)、與田有關的方位詞及形容詞………………………465
(十)、其他………………………….………………………466
(十一)、農家飼養牲畜及其相關的詞彙……………………468
四、 氣象用語……………………….………………………472
(一)、與風有關的用語…………….………………………472
(二)、與雨有關的用語…………….………………………473
(三)、因季節演生出的用語……….………………………474
貳、漁業詞分類……………………….…………………………476
一、 漁業用具…………………….…………………………476
二、 漁業名稱及相關用語…….…………………………478
(一)、近海漁業……………….…………………………478
2-1-1漁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78
2-1-2貝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80
2-1-3螃蟹名稱及相關用語.…………………………481
(二)、淡水養殖業………….……………………………484
2-2-1漁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84
2-2-2貝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84
(三)、鹹水養殖業………….……………………………485
2-3-1漁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85
2-3-2貝類名稱及相關用語.…………………………485
三、 漁業活動用話………….……………………………486
(一)、近海漁業活動用語.………………………………486
(二)、養殖漁業活動用語.………………………………488
(三)、漁業量詞………….…………………………………491
四、 水流現象………….……………………………………491
參、其他詞彙分類………….……………………………………494
一、 天文地理………….………………………………………494
二、 時間詞………….…………………………………………494
三、 人體………….……………………………………………496
(一) 、身體、生理…………………………………………500
(二) 、保健…….……………………………………………506
(三) 、人體動作.……………………………………………509
(四) 、梳洗…….……………………………………………514
四、 動物………….……………………………………………515
(一) 、動物名稱.……………………………………………515
3-1-1家禽-雞.……………………………………………515
3-1-2家禽-鴨.……………………………………………517
3-1-3家禽-鵝.……………………………………………518
3-1-4家畜-豬.……………………………………………518
3-1-5其他哺乳類動物……………………………………520
3-1-6其他類動物…………………………………………521
(二) 、動物病名……………………………………………523
(三) 、動物器官……………………………………………524
(四) 、有關動物的器物……………………………………524
(五) 有關動物語詞…………………………………………525
五、 日常生活…………………………………………………526
(一) 、食物…………………………………………………526
4-1-4正餐飲食……………………………………………526
4-1-2水果類………………………………………………528
4-1-3其他………………………………………………….530
(二) 、炊具、炊事…………………………………………531
(三) 、家具、器具、臥具…………………………………536
(四) 、器物..………………………………………………540
(五) 、家務..………………………………………………542
六、 狀態………………………………………………………543
七、 性格為人…………………………………………………556
(一) 、性格為人……………………………………………556
(二) 、人品…………………………………………………557
八、 建築………………………………………………………560
(一) 、動作…………………………………………………560
(二) 、工具、材料…………………………………………560
(三) 、專有名詞…………………………………………562
九、 地名………………………………………………………566
(一) 、地名…………………………………………………566
(二) 、方位詞………………………………………………568
(三) 、建築物名……………………………………………569
十、 非農、漁業用量詞………………………………………570
十一、 商業買賣………………………………………………572
十二、 服飾……………………………………………………576
(一) 、衣料、縫衣…………………………………………576
(二) 、衣服…………………………………………………577
(三) 、飾物、首飾…………………………………………579
十三、 神鬼、習俗……………………………………………579
(一) 、有關神鬼用語………………………………………579
(二) 、有關習俗活動………………………………………580
(三) 、廟宇的神具…………………………………………584
(四) 、習俗活動所用的器具………………………………585
(五) 、節日名………………………………………………585
十四、 與人關係………………………………………………586
(一) 、親屬稱謂……………………………………………586
(二) 、詈語…………………………………………………589
(三) 、其他稱謂……………………………………………591
(四) 、人際互動……………………………………………592
十五、 交通……………………………………………………594
(一) 、交通工具……………………………………………594
(二) 、運輸…………………………………………………595
十六、 文化娛樂………………………………………………595
(一) 、娛樂、樂器…………………………………………595
(二) 、教育…………………………………………………597
16-2-1教育事業……………………………………………597
16-2-2文具…………………………………………………597
16-2-3證件…………………………………………………598
十七、 連詞…………………………………………………….598
肆、諺語、謎題、歌謠、訪談內容………………………….600
一、諺語舉隅……………………………………………………………….600
二、謎題…………………………………………………………………….606
三、歌謠……………………………………………………………………610
四、訪談的內容……………………………………………………………618
附錄 圖片…………………………………………………………………635
參考文獻
(明)徐啟光撰(1983)《農政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1冊。台北市:台灣商務。
丁邦新、楊秀芳(1991)《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語言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丁邦新、楊秀芳、羅肇錦(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9-199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至第六年期-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報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仇德哉主修(1980)《雲林縣志稿卷一土地志勝蹟篇》。雲林,雲林獻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1931)《台日大辭典》。臺北:武陵出版社。(重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1989)《臺灣農家全書》四版。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
吳玫芳(2000)《台華詞彙對比研究-以台南善化鎮自然基本詞為例》。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李方桂(1947)《龍州土語》上海市 : 商務印書館。
李方桂(1956)《武鳴土語》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仲民(1998)《臺北縣-雙溪閩南語初步研究-調查、比較與方言界線之探討》。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李龍祥(2001)《台灣賞蟹情報》。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司。
李龍雄(1981)《水產養殖學上冊、中冊、下冊》。基隆:海文出版社。
周長楫(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總第11期p69-84。
周長楫、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香薇(2000) 《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林珠彩(1995)《臺灣閩南語三代間語音詞彙的初步調查與比較──以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清山(197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林連通主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麗琪(2001)《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洪惟仁(1985)《《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印行。
洪惟仁(1994)《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5)〈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語文教育通訊》。台南師範學院:11:84-100
洪惟仁(1995)〈臺灣彰化王功方言--一個多重變調的閩南語方言〉。《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p3-54。
洪惟仁(1996)〈臺灣雲林北港方言〉。《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p59-112。
洪惟仁(2001)〈閩南語元音的崩潰與介音的消長〉《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聲韻學研究之蛻變與傳承》。台北市:政治大學。
胡興華(1996)《拓漁台灣》。台北市:台灣省漁業局。
胡興華(2000)《話漁台灣》。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徐氏基金會科學圖書編譯委員會 (1981)《養殖漁業》。台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合譯(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張屏生(1996a)《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臺灣師大博士論文。
張屏生(1996b)〈臺北縣蘆洲方言紀略〉。《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p10-18
張屏生(1998)《澎湖縣白沙鄉閩南話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日本中國語學第48回全國大會論文,日本熊本大學主辦,地點:熊本大學。
張屏生(2000)《台灣閩南話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振興(1997)《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碧員、張蕙芬撰文,呂勝由攝影,陳一銘、傅蕙苓繪圖(1997) 《台灣野花365天-春夏篇》。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雙慶(1972)〈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晉江部分補訂〉。《聯合書院學院》10:167-185。
教育編印(1998)《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梁鶚編輯(1987)《台灣農家要覽上冊、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陳淑娟(1985)《關廟方言「出歸時」的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普林斯頓大學(1972)《方言詞彙調查手冊》。
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85)《雲林文獻第二十九輯》。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印行。
黃文賢(1985) 《台語構詞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毌種之二十二,臺灣.臺北。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69)《雲南方言調查報告. 漢語部分》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74)《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84)《四川方言調查報告》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下冊,民48年。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毌種之二十四。
董忠司(1991)〈臺北市、臺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整理與比較〉《新竹師院學報》5:31-64。
翟時雨(1986)《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48)《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潘科元(1995)《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謝秀嵐(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慶芳書局印行。
鍾露昇(1967)《閩南語在台灣的分佈》。台北:國科會報告,油印本。
譚邦君主編(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
顧百里(1976)《澎湖方言調查》。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Douglas &Barclay(1873)《廈英大辭典》。台北市:南天書局。
Ronald E. Walpole(1987)”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台北市,東南書報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