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明)徐啟光撰(1983)《農政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1冊。台北市:台灣商務。
丁邦新、楊秀芳(1991)《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語言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丁邦新、楊秀芳、羅肇錦(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9-199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至第六年期-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報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仇德哉主修(1980)《雲林縣志稿卷一土地志勝蹟篇》。雲林,雲林獻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1931)《台日大辭典》。臺北:武陵出版社。(重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1989)《臺灣農家全書》四版。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
吳玫芳(2000)《台華詞彙對比研究-以台南善化鎮自然基本詞為例》。新竹師院碩士論文。李方桂(1947)《龍州土語》上海市 : 商務印書館。
李方桂(1956)《武鳴土語》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仲民(1998)《臺北縣-雙溪閩南語初步研究-調查、比較與方言界線之探討》。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李龍祥(2001)《台灣賞蟹情報》。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司。
李龍雄(1981)《水產養殖學上冊、中冊、下冊》。基隆:海文出版社。
周長楫(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總第11期p69-84。
周長楫、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香薇(2000) 《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林珠彩(1995)《臺灣閩南語三代間語音詞彙的初步調查與比較──以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林清山(197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林連通主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麗琪(2001)《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洪惟仁(1985)《《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印行。
洪惟仁(1994)《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5)〈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語文教育通訊》。台南師範學院:11:84-100洪惟仁(1995)〈臺灣彰化王功方言--一個多重變調的閩南語方言〉。《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p3-54。
洪惟仁(1996)〈臺灣雲林北港方言〉。《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p59-112。
洪惟仁(2001)〈閩南語元音的崩潰與介音的消長〉《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聲韻學研究之蛻變與傳承》。台北市:政治大學。
胡興華(1996)《拓漁台灣》。台北市:台灣省漁業局。
胡興華(2000)《話漁台灣》。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徐氏基金會科學圖書編譯委員會 (1981)《養殖漁業》。台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合譯(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張屏生(1996a)《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臺灣師大博士論文。張屏生(1996b)〈臺北縣蘆洲方言紀略〉。《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p10-18張屏生(1998)《澎湖縣白沙鄉閩南話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日本中國語學第48回全國大會論文,日本熊本大學主辦,地點:熊本大學。
張屏生(2000)《台灣閩南話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振興(1997)《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碧員、張蕙芬撰文,呂勝由攝影,陳一銘、傅蕙苓繪圖(1997) 《台灣野花365天-春夏篇》。台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雙慶(1972)〈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晉江部分補訂〉。《聯合書院學院》10:167-185。
教育編印(1998)《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梁鶚編輯(1987)《台灣農家要覽上冊、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陳淑娟(1985)《關廟方言「出歸時」的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普林斯頓大學(1972)《方言詞彙調查手冊》。
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85)《雲林文獻第二十九輯》。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印行。
黃文賢(1985) 《台語構詞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毌種之二十二,臺灣.臺北。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69)《雲南方言調查報告. 漢語部分》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74)《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1984)《四川方言調查報告》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下冊,民48年。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毌種之二十四。
董忠司(1991)〈臺北市、臺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整理與比較〉《新竹師院學報》5:31-64。翟時雨(1986)《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48)《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潘科元(1995)《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清華大學碩士論文。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謝秀嵐(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慶芳書局印行。
鍾露昇(1967)《閩南語在台灣的分佈》。台北:國科會報告,油印本。
譚邦君主編(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
顧百里(1976)《澎湖方言調查》。台灣大學碩士論文。Douglas &Barclay(1873)《廈英大辭典》。台北市:南天書局。
Ronald E. Walpole(1987)”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台北市,東南書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