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照筆劃順序)
丁聲樹等(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8─2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文煉(1992)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國語文,4期(總229期)。
亢世勇、朱學嵐(2000)語音特徵在分化歧義中的作用。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2期。
孔令達(1994)影響漢語句子自足的語言形式。中國語文,6期。
呂叔湘(1982年新l版)中國文法要略(頁6、23)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4)漢語語法分析問題。載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 (頁50l)。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邢福義(1991)現代漢語(頁26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福義(1996)漢語語法學(頁13-17,301-325,397-401,419-422)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邢福義(1993)漢語複句與單句的對立和糾結。世界漢語教學,1期。
李鍌等(1987)重訂標點符號手冊。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
汪國勝(1996)標點正誤(頁15-31,55-7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沈開木(1996)第5章─實義切分。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頁143-197)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晉荃(1993)話題連貫和述題連貫。語言教學與研究,1期。
邢欣(1993)試談語用成分的句法分析。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
王德春(1997)語言學概要(頁189)。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1993)現代漢語(頁298~299)。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頁2l)。北京:商務印書館。
邵敬敏(2000)漢語語法的立體研究(頁1-31,71-76)。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國正(1993)語法句群與篇章句群。語文建設通訊,41期。
和錯字說再見(2002.3.22)國語日報,8版。
胡百華(1994)句讀是句的基本─中文本位文法芻論之三。語文建設通訊,46期。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頁137-15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裕樹(1995)現代漢語(頁313一31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范開泰、張亞軍(2000)張斌編,現代漢語語法分析(頁31-3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范曉(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1-93,375-38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曹逢甫著(1995)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 discourse analysis)(謝天蔚譯)。北京:語文出版社(原作1979出版)。
曹逢甫(1993a)中英文的句子─某些基本語法差異的探討。應用語言學的探(頁99-101)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1993b)從主題─評論的觀點談中文的句型。應用語言學的探索(頁201-233)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1993c)〈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以中英文句子總體結構的異同為例談兩者的關係〉應用語言學的探索(頁132-160)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1987)漢語的比較句:主題與評論的研究法。清華學報,19卷1期。
陳平(1987)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中國語文,5期。
陳順義(1997)抑揚頓挫,韻味躍然紙上─「標點符號」有效教學模式之研究。國教之友,49卷2期。徐赳赳(1990)敘述文中「他」的話語分析。中國語文,5期。
張旺熹(1993)主謂謂語結構的語義模式。世界漢語教學,3期(總25期)。
張雪智(1993)淺談標點符號。育達學報,7期。張斌(1996)現代漢語(頁369─370)。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張斌、陳昌來(2000)現代漢語句子(頁5-16)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伯江、方梅(1994)漢語口語的主位結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期。
張伯江、方梅(1996)北京口語的主位結構。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張慶隆(1983)從標點符號的演進和現況談重訂的意見。研習資訊,10卷2期。
國小國語課本(三下)(1998)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國語課本(三上)(2001)台南:翰林出版社
國小國語課本(四上)(2000)台南:南一書局
國小國語課本(四下)(2000)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小國語課本(五上)(1999)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小國語課本(五下)(1999)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小國語課本(五上)(2001)台南:南一書局
國小國語課本(六上)(2001)台南:翰林出版社
國小國語課本(六上)(2001)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中選修國文第一冊(1997)台北:國立編譯館
彭宏智的狗狗世界(2002.3.22)國語日報,9版。
黃伯榮、廖序東(1997)現代漢語下冊(頁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頁3-36,87-140)。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黃煜、盧丹懷、俞旭(1997)香港報章新聞報導語言問題內容分析報告。語文建設通訊,54期。
湯廷池(1977)國語變形語法研究 第一集 移位變形(頁125-231)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游秀雲(1998)從作文通病論大學作文教學之補救。銘傳學刊,9卷 2期。葉軍(2001)漢語語句韻律的語法功能(頁195-20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1981)語言學綱要(頁90)。北京大學出版社。
雷智勇(1998)最新標點知識及運用(頁11-17,34-43)。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楊遠(1962)標點符號研究(頁3,15-31)。香港:天健出版社
溫鎖林(2001)現代漢語語用平面研究(頁33)。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趙元任(Chao, Yuen Ren)著(1979)。漢語口語語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1968出版)
趙元任(1996)中國話的文法。載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趙元任卷(丁邦新譯)(頁69)。河北教育出版社。
廖秋忠(1986)現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中國語文,6期。
廖秋忠(1987)篇章中的管界問題。中國語文,4期。
廖秋忠(1988)篇章中的論證結構。語言教學語研究,1期。
廖秋忠(1992)篇章中的框─櫺關係與所指的確定。廖秋忠文集(頁30-44)(原載於語法研究和探索,第3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1962)漢語知識(頁55)。北京:編者。
劉玉琛(1977)標點符號用法(頁61-75)。台北:國語日報。
劉世儒(1963)現代漢語語法講義(頁20)。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謀芳(1996)表達的技術:語法十七講(頁197-222)。台北市:文津
錢軍(1998)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頁295)。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鍾榮富、洪敏雄、林秀春(1997)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語法結構的考慮。華文世界(頁23-32),85期。顏世傑(1992)帶標點符號的中文句子前後關係分析(摘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培成(1995)台灣出版「重訂標點符號手冊」。語文建設,2期
*波令格(Bolinger)著(1993)語言要略(方立等譯,頁23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英文:
Anderson, T. H. & B. B. Armbruster. (1986). Readable textbooks, or selecting a textbook is not like buying a pair of shoes. In J. Orasanu(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pp. 151-162).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Cheng, Chin-chuan(鄭錦全).(1988).Tongxin benwei hangyu pianzhang yu(Communication-based Chinese discourse grammar). Shijie Hanyu Jiaoxue 1:6-13
-----.(1990).Toward a Theory of Cheinese Anaphora Interpre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nia, May. 4-6,1990.
De Beaugrande,R. & W.U. Dressler.(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Longman.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rence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 A. K.(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i, Cherry Ing. (1985). Participant Anaphora in Mandarin Chinese. Unpublished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Dissertation.
Martin, James.(1979). Conjunctive and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Mimeo: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Sydney.
Mathesius, Vile’m(1975).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esent-day English on a general linguistic basis.(L.Duskova Trans and Vachek Ed.)The Hague/Prague:Mouton/Academia.(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1).
Tsao, Feng-Fu(曹逢甫).(1979).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 Taipei: Student Book Co.
-----.(1990)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pp. 63) Taipei: Student Book Co.
Van de Velde, R- G.(1984). Prolegomena to Inferenti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Van Dijk, Teun A.(1981). Episodes as units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nnen(1981:177-95).
You, Yu-Ling(游毓玲).(1998).Interpreting Chinese zero anaphors within topic continuity. (pp. 14-49)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