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21: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坤富
研究生(外文):Hsu, Kun-Fu
論文名稱: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其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n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指導教授:徐光國徐光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u, Guang-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社會科成長團體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成長社會科教學信念
外文關鍵詞: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growthsocial studies teaching belief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4
  • 點閱點閱:9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現今的社會科課程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教師將社會科視為學校的邊緣性課程,且教學上大都透過講述、背誦、記憶、抄寫等,偏重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來實施。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學校教師透過對話、討論、辯證等合作機制,來促進專業發展,應是未來可實行的一種學校本位的專業發展活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在探討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的動機及意願,同時了解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後,其社會科教學信念改變的情形,並藉此活動協助教師提升其社會科教學信念與能力。
由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受到教師的教學信念所影響,因此本研究在徵得研究對象同意下,採行教室現場實地觀察,過程中全程錄音,並轉成逐字稿,以紀錄教師的教學行為。同時研究者視需要於教學後,立即針對觀察所見,對研究對象實施課後訪談,用以詮釋觀察事實背後的意義。研究者並於每次教室觀察後針對觀察所見,寫下研究者的省思札記。此外並收集研究對象的教學省思日誌、社會科教學信念訪談紀錄及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紀錄等研究資料,以進一步作資料的檢證與分析。
本研究由發現三位研究對象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的情形,及其在社會科教學信念課程觀、教學觀及評量觀上的轉變,歸納成以下之結論:
一、三位研究對象對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持正面肯定態度。
二、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是促使研究對象改變社會科教學方法的原動力。
三、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對三位研究對象的社會科教學信念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有二位的改變較為明顯。
四、三位研究對象的社會科教學信念,在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前後有差異存在,其中以在教學觀上的差異最為顯著,而在課程觀上的改變最少。
五、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能有效增進教師社會科教學的專業知能。
六、教室觀察可被動促進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的發展。
研究者並依據研究所得結論與文獻探討的結果,對學校、教師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建議。
For the present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s not highly regard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Many teachers consider social studies a less important course. Narration, recitation and copying are the generally-used teaching methods. However, with the practice of 9-year joint curricula plan, teachers are provided with more professional sovereignty.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cooperative devices such as talks, discussion and debates.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ers’ motives and intention in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s on their own accord. This research also studies how th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have been change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The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group have helped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enhance their teaching beliefs and abilities.
Teaching approaches which teachers choose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ir teaching beliefs. For the reason, this research employs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method.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study objects,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has been recorded on tapes and transcribed. The researcher also interviews the study objects after class to explore real meaning behind what has been displayed. The researcher also writes reviews after every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 addition, by collecting the study objects'' teaching journals, the reports of interviews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beliefs, and the records of the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activities, further research has been made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data.
Based on the study objects'' situations in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activitie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erspecti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1. All of the study object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2. The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activities are the impetus for the study objects to change their teaching approaches.
3. The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activities have influenced three study objects by different degrees. Two of them have more obvious changes.
4. The study objects have changed their teaching belief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The largest difference is on teaching perspectives; the least is on curriculum ones.
5.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group activities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6.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passively urges the teachers to develop their teaching beliefs.
致 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 錄IV
圖 次VI
表 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界定6
第四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社會科教學信念的探究9
壹、教學信念的意義與內涵9
貳、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係11
參、社會科教學信念概念分析14
肆、社會科教學信念之相關研究32
第二節 社會科教師專業發展的探討36
壹、教師專業發展相關名詞及定義36
貳、社會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38
參、社會科成長團體與教師專業發展44
第三節 教師教學信念與專業發展關係探討57
壹、教師教學信念改變因素57
貳、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信念的改變59
參、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教學信念影響相關研究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66
第二節 研究步驟68
壹、研究準備階段(自89年6月至89年9月)68
貳、研究實施第一階段(自89年9月至89年11月)69
參、研究實施第二階段(自89年11月至90年6月)69
肆、研究報告撰寫階段(自90年6月起)7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介紹7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8
壹、資料蒐集78
貳、資料分析80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83
第一節 活潑開朗、不拘小節的T1老師84
壹、加入社會科成長團體前原有的社會科教學信念及教學情形85
貳、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後的社會科教學信念發展及教學情形98
第二節 慢條斯理、按部就班的T2老師110
壹、加入社會科成長團體前原有的社會科教學信念及教學情形111
貳、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後的社會科教學信念發展及教學情形121
第三節 溫文和善、尊重學生的T3老師135
壹、加入社會科成長團體前原有的社會科教學信念及教學情形136
貳、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後的社會科教學信念發展及教學情形150
第四節 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的情形與轉變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結論179
第二節 建議186
參考文獻191
一、中文部份191
二、英文部份198
附錄一 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訪談大綱201
附錄二 第一階段教室觀察與訪談日期表204
附錄三 第二階段教室觀察與訪談日期表205
附錄四 社會科成長團體活動日期及研討主題207
附錄五 教師社會科成長團體聚會通知單208
附錄六 教師訪談紀錄209
附錄七 社會科成長團體討論會紀錄214
附錄八 研究對象教學省思日誌紀錄217
附錄九 研究者省思札記紀錄219
附錄十 隨機訪談紀錄222
圖 次
圖2-1. 教師專業成長的模式44
圖2-2. 教師團體發展模式45
圖2-3. 教師個己發展模式46
圖2-4. 教師信念之形成歷程58
圖3-1. 研究架構圖66
表 次
表2-1. 在職教師階段的專業發展活動形態50
一、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主編(民85)。海闊天空─教育。台北:天下雜誌社。
王千倖(民89)。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在職進修。中等教育,51(3),60-71。
王郁華(民85)。台灣南區中學數學科教師信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恭志(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瑞馨(民88)。國小一年級兒童之生活經驗在社會科課程中的角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毛連塭(民84)。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信念與班級教學實務之研究(科資中心編號:RC8510-106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毛連塭、黃光雄(民81)。師範生社會科教學信念與班級教學實況之研究(科資中心編號:PC8109-103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白亦方(民88)。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石雅玫(民89)。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江雪齡(民87)。介紹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4),79-84。
朱經明(民80)。國小社會科採用問題解決式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科資中心編號:RC80-103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良米(民88)。以開放的心讓孩子快樂學習。國語日報,民國88年4月6日,第四版。
吳明清(民8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民87)。教室作為評量環境的內涵與其評量新趨勢。研習資訊,15(4),62-77。
吳清山(民86)。學習型組織理論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23(2),60-68。
吳清基(民78)。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佩昇(民85)。我國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雅惠(民8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沈姍姍(民86)。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柏佳(民86)。我國小學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564,40-42。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茂興譯(民87)。教學心理學。台北:弘智。
李聰超(民85)。社會科「非紙筆測驗」教學評量初探【線上查詢】。http://www.cups.tp.edu.tw/research/Rsp_47.doc。民89年11月1日。
呂勝瑛(民80)。成長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遠流。
何縕琪(民89)。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山太(民87)。淺談教育改革和教師角色調適【線上查詢】。http://www.pcsh.tpc.edu.tw/introduc/chief/010.htm。民89年11月1日。
林生傳(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368-38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奇佐(民88)。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384-39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偉文(民86)。國民中學教師心理學信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涵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進材(民88a)。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3-8。
林進材(民88b)。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進材(民88c)。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瑞欽(民82)。學習團體的理論與研究。高雄:復文。
周淑惠(民88)。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胡應銘(民87)。課程統整初探。教師天地,93,41-44。
洪若烈(民89)。課程統整途徑初探: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7(1),20-27。
耿志華(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發展趨向。國民教育,37(2),64-71。
孫國華(民82)。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強華(民82)。教師信念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34卷(85-113)。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秦葆琦(民83)。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生玉(民8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6)。國民小學社會教師手冊第七冊(四上)。台北:臺灣書店。
陳伯璋(民76)。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79)。美國中小學社會學科課程發展。載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民88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10-1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美玉(民8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台北:麗文文化。
陳美玉(民88a)。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8b)。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
陳順和、簡馨瑩(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477-49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聖謨(民8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誼璟(民89)。國小社會科課程統整之初探。教師之友,41(2),73-79。
陳麗華(民87)。反省性教學的概念架構與實施方法─以國小社會科為例。載於黃政傑(主編),當代師資培育課程教材教法。台北:漢文書局。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教育部公報,263,6。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教育部公報,317,3。
梁坤明(民88)。適性化的教學評量。小班教學精神與開放教育,4,2-3。
莊明貞(民85)。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的建立。載於淡江大學(主編),迎接廿一世紀之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Ⅲ 141-Ⅲ173)。台北:淡江大學。
張清濱(民85)。多元化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
張舜棠(民88)。國小六年級社會科的潛在課程: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毓忠(民88)。一位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學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鈿富(民81)。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349-365)。台北:師大書苑。
湯仁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民80)。以科技整合促進課程統整。教師天地,52,38-43。
黃炳煌(民88)。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252-25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敏(民83)。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雅萍(民87)。從教師專業發展看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載於淡江大學(主編),迎接廿一世紀之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Ⅲ 51-Ⅲ67)。台北:淡江大學。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曾華源、滕青芬譯(民77)。Bates, M. , Johnson, C. D. & Blaker, K. E.著。小團體領導指南。台北:張老師。
葉至誠、葉立誠(民88)。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廖瓊雯(民88)。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潘文忠(民87)。教師進修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公教資訊季刊,3(1),40-48。
劉美娥、許翠華(民88)。國民小學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275-28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劉威德(民88)。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民7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9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二)-邁向課程新紀元(8-1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民89b)。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140-147)。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育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明杰(民88)。以基層教師觀點看九年一貫新課程。國語日報,民國88年4月22日,第四版。
謝明娜(民88)。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談卷宗評量的應用。小班教學精神與開放教育,4,8-9。
謝瑞榮(民88)。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麗紅(民84)。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任琴(民84)。國小實習教師在實習前後教育專業信念差異變化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3-56。
簡茂發(民76)。心理教育測驗與統計。台北:心理。
顏銘志(民8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藍雪瑛(民84)。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6)。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蘇冠榮(民88)。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英文部份
Angell, A. V. (1998). Learning to Teach Social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Belief Restructur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4), pp.509-529.
Barksdale-Ladd, M. A. & Thomas, K. F. (1993). Eight Teachers’ Reported Pedagogical Dependency on Basal Read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1), pp.49-67.
Bauch, P. A. (1982). Prediction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s from Teachers’ Educational Belief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26437)
Bell, B. & Gilbert, J. (1994).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5), pp.483-497.
Brosnan, P. A. (1994). An Exploration of Change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during Implementation of Mathematics Standar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2949)
Clark , C.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ollinson, V. (1996). Staff Development through Inquiry:Opening a Pandora''s Box of Teacher Belief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St. Louis, M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3842)
Combs, A. W. (1988). New Assumption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45(5), pp.38-40.
Cornett, J. W. (1990). Teacher Thinking about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a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8(3), pp.248-273.
Dalin, P. & Rust, V. D. (1996). Toward School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Cassell.
Duke, D.L. (1990). Teaching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Fullan, M.G. (1987). Implemen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In M.F. Wideen & I. Andrews (Eds.),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 Focus on the Teacher.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Johnston, M. (1990). Teachers’ Backgrounds and Beliefs: Influences on Learning to Teach in the Social Studi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8(3), pp.207-233.
Johnston, S. (1992). Image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Student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8(2), pp.123-136.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pp.65-70.
Keystroke, J. L. & Wolverhampton. (1996).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 and School. London: Routeledge.
Laws, K. (1997).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Austral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Hualien, R.O.C., April 21-23.
Mayer, R. (1985). Recent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and Its Use in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9457)
Munby, H. (1981). The Place of Teachers’ Beliefs in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and Decision Making, and an Alternative Method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14864)
Munby, H. (1983).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Princip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April 11-1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28215).
Rau, J. W.(1990).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ers through a Co-Development Group Proc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Reighart, P. R. (1985). A Questionnare to Assess Preservice Teacher Beliefs about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r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Sigel, I.E. & McGillicuddy-Delisi, A. V. & Goodnow J. J.(1992).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Slater, J. J. (1997). Continuing Education as Lifelong Learning and Professino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Hualien, R.O.C., April 21-23.
Taylor, P. C. S. (1990).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Beliefs on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Pract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M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0883)
Wilson, E. K. & Readence, J. E. (1993).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Methods Instruction and the Cooperating Teacher.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6(4), pp.222-231.
Vacc, N. N., Bright, G. W. & Bowman, A. H. (1998). Changing teacher''s beliefs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Apr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26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白玉珠,馬鳳歧,「在職進修學士學位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榮總護理第十三卷第三期,Sept. 1996,pp.289-301.
2. 顏銘志(民8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3. 鍾任琴(民84)。國小實習教師在實習前後教育專業信念差異變化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3-56。
4. 潘文忠(民87)。教師進修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公教資訊季刊,3(1),40-48。
5. 黃政傑(民80)。以科技整合促進課程統整。教師天地,52,38-43。
6. 張清濱(民85)。多元化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
7. 莊明貞(民85)。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8. 陳誼璟(民89)。國小社會科課程統整之初探。教師之友,41(2),73-79。
9. 陳美玉(民88b)。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
10.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11. 耿志華(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發展趨向。國民教育,37(2),64-71。
12. 洪若烈(民89)。課程統整途徑初探: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7(1),20-27。
13. 胡應銘(民87)。課程統整初探。教師天地,93,41-44。
14. 林進材(民88a)。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3-8。
15. 李柏佳(民86)。我國小學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5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