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家通(民87):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輯於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年刊,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與中國教育學會合編,頁1-3。
王春源、黃森泉(民87):論台灣「教育優先區」規劃對原住民族群教育之影響。臺灣經濟,230,頁1-20。王振寰、瞿海源(民88):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高雄:復文。
瓦歷斯.尤幹(民83):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八十三年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文建會主編。
文.賴安琳(民87):泰雅族的黥面藝術。自新使者刊物,45,頁34∼38。
內政部(民88):原住民人口http://www.stat.fju.edu.tw/database/nt/8506/Num11.htm.
白亦方(民87):國小原住民社會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發展。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63。
白亦方、羅健國(民88):社會科中原住民文化傳承的課程設計-以泰雅族紋面為例。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頁267-312。
田貴實(民83):泰雅文面文史工作史。http://www.resdence.educities.edu.tw.
田貴實(民86):泰雅族田貴實-研究紋面文化的告白。原住民教育季刊,6,頁33-39。
石守謙(民80):原住民文化的蛻變。雄獅美術,245,頁178-183。
牟中原(民85):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委託文建會研究報告,頁33-38。
牟中原(民86):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
牟中原、汪幼絨(民86):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亦園(民51):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人超自然信仰之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14,頁1-46。
李亦園、石磊、阮日昌、楊福發(民53):南澳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
李亦園等(民63):南澳泰雅人(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一。
李亦園(民64):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綜合討論紀錄。輯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0,頁107~119。
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宋龍生(民83):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的社會文化及適應。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八十三學年度輔導區發展改進山地國小教育輔導與研習資料,頁1-13。
何兆華(民87):鄉土藝術-教育論談由鄉土教育談原住民服飾在鄉土藝術教育之應用。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沈六(民82):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杜威著,林玉體譯(民85):民主與教育。台北:師大。
吳文政(民73)。泰雅族神話故事。台北:台灣世界展望會。
吳天泰(民85):原住民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頁22-33。吳天泰(民87):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民85):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1,頁62。
吳清山、林天祐(民85):建構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3,頁20-21。
吳隆榮(民89):邁向課程新紀元(四)-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282。
杜美智(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政府(民86):南澳鄉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手冊。宜蘭:真善美。
林志興(民87):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存續與發展。聯合報, 87年10月2日,十四版。
林寶山(民80):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2):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84):原住民教育的社會學基礎。成人教育,33,頁2-6。林清江(民85):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86):教育改革與多元文化教育。輯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25。
胡家瑜(民83):民族學收藏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博物館學季刊,七月,頁11-17。徐光國(民87):改善原住民教育之理論分析-原住民教育。台北:心理。
浦忠成、譚光鼎、瓦歷斯.諾幹(民89):「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引言報告,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頁1-5。
范承源(民73):美國的社會變遷與教育:一九六0∼一九八0年。美國研究,13(1),頁101~159。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一、二冊。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三、四冊。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7):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五冊。
夏林清譯(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一、二冊。
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三、四冊。
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7):。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五冊。
莊明貞(民84):「多元文化教育」道德科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9(35),頁13-19。莊明貞(民88):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7,頁88-93。
莊采珂(民88):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民77):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伯璋(民85):原住民課發展模式及其理論基礎之探討。教育部國教育司委託國民小學原住民課程與教材規劃研究-----八十四學年度研究報告。
陳枝烈(民86):國定本與審定本國小教科書原住民文化內涵之比較。原住民教育季刊,8,頁156-173。
陳枝烈(民86):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
陳枝烈(民87):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頁48-59。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
陳枝烈(民88):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美如(民88):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龍安(民8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許義雄(民89):落實體育課程改革理念-從九年一貫課程之改革談起。學校
體育雙月刊,十月,頁2-11。
教育部(民87):原住民族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期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教育部九十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輯於八十九年十二月教育部編印,頁1-7。
國立編譯館(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一、二冊。
國立編譯館(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三、四冊。
國立編譯館(民87):國民小學社會科審定本第五冊。
國立編譯館(民86):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泰雅族,台北:台灣書店。
曾志華(民85):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頁6-14。傅仰止著(民64):泰雅族文化探討。輯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7。頁175-178。
單文經(民86):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落實於課程與教學作法─以愛荷州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8),頁158-168。張駿逸(民86):民族學觀點的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原住民教育季刊,6,頁7-34。張芳全(民86):教育時事。台北:千華。
張芳全(民87):最新教育政策評析。台北:商鼎。
張桂珍(民87):試論泰雅族之身體紋飾。史博館學報,9,頁114-125。
張耀宗(民85):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頁42-49。張耀宗(民86):學習權、父母教育權與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8,頁75-84。張善楠(民87):台灣地區勞工原住民的母語學習經驗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11,頁31-48。張湘君、葛琦霞(民90):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大放送。台北:天衛。
張彩鳳(民90):推動九年一貫曾志朗有信心。國語日報,90年11月17日,第四版。
葉啟政著(民84):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
黃鴻文(民78):教科書之成見。現代教育,13,頁55-71。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82):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途徑。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343-373。
黃政傑(民84):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
黃政傑(民84):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242-256。
黃政傑(民86):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森泉(民85):教育優先區與原住族群教育。國教輔導,36(2),頁9069-9073。黃森泉(民86):台灣原住族群地位之變遷。國教輔導,35(4),頁18-24。黃森泉(民86):論噶噶(gaga)與泰雅族之倫理規範。原住民教育季刊,5,頁39-57。黃森泉(民88):原住民教育內涵之理論基礎。原住民教育季刊,13,頁48-59。黃森泉、比令.亞布(民88):泰雅族紋面的社會文化意義。原住民教育季刊,15,頁49-57。
黃昆輝(民85):原住民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輯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
報告,頁1-5。
黃純敏(民88):原住民教育:一個多元文化的課程設計。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頁313-328。
楊國樞(民8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楊家興(民89):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台北:心理。
劉其偉(民85):文化人類學。台北:藝術家。
劉清約(民86):論台灣原住民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的發展。原住民教育季刊,6,頁67-73。劉美慧(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8,
頁173-196。
歐用生(民8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
歐用生(民86):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蔡景明(民83):淺論國小社會科新課程編製方向與因應之策。國教輔導,35(4),頁9187-9190。蔡炳坤(民85):以社區取代部落-淺談社區總體營造與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1,頁64-68。蔡中涵(民89):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原住民教育季刊,9,頁1-3。
顏國樑(民86):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8,頁28-52。顏國樑(民86):原住民鄉土教學實施現況及展望。原住民教育季刊,6,頁78-84。譚光鼎(民86):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頁265-288。譚光鼎(民86):原住民教育的理念。原住民教育季刊,8,頁53-75。饒見維(民80):人文研究派典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頁49-66。
饒見維(民81):知識與教育的協同觀。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2,頁69~96。
饒見維(民83):知識場論。台北:五南。
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民84):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科學教育月刊,180,頁2-16。
簡良平(民80):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批判。現代教育,6(4),頁153-178。鄧昌國(民80):音樂的語言。台北:大呂。
英文部分
Brown,A.L. & Plincsar,A.S.(1989).Guided.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knowledge acquisition.InL.B.Resnick(ed.),Knowing, Learning,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pp.394-395).Hillsdaale,NJ:Erlbaum.
Benneet,C.I.(1995). Comprehg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3rded). Boston:Allyn &Bacon.
Banks,J.A.(ed)(1996).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N.Y.: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Gay,G(1995). Curriculc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A.Banks, & C. A. M . Banks,(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pp.25-43).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87-596.
Nussbuaum, J. (1989).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53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