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美芬(民90):『月亮』主題統整教學示例。刊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7,350-361。
王美芬、熊召弟(民8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澄霞(民84a):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發展月刊,25(3),167-174。王澄霞(民84b):STS 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月刊,3(1),115-137。
王澄霞(民86):STS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1),23-58。王澄霞、謝昭賢(民86):以教與學歷程檔案評量STS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其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2),137-165。何英奇(民90):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刊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7,380-396。
李坤崇(民9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明瑞(民86):,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204,24-31。花蓮縣政府(民90):花蓮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暨附設幼稚園班級數及教師缺額表。
花蓮縣政府(民90a):花蓮縣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小學校長會議資料手冊,花蓮縣政府教育局。
張世忠(民86):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16-23。教育部(民79):79.5.4台(79)參字第19969號函。
教育部(民85):85.9.26台(85)國字第85512593號函。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奇勳(民90):STS模組在課程與教學上之應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7,335-349。
許文勇(民89):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教學革新研究與發展。學校行政,7,56-64。陳文典(民86):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陳木金(民89):從學校行政系統理論觀點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學校行政,7,17-31。曾端真(民89):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的輔導內涵。測驗與輔導,161,3374-3376。湯梅英(民89):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實踐參與、體驗意義。教育研究,74,51-60。黃台珠、蔡瑞琴(民88):建構取向的教與學-一位高中生物教師之個案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3,109-133。
黃芳裕(民87):以後現代哲學評估STS理念對科學教育的啟示。台灣教育,575,20-28。
黃政傑(民88):你準備好跨世紀的教改工程嗎?-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379,4-9。
黃超陽(民89):校長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應扮演的角色。師友,393,21-24。
黃達三(民78):「科學」、「技學」、「社會」-未來科學教育的新方向。國教月刊,23(2),4-13。
黃鴻博(民85):改變中的自然科學評量實務。國教輔導,35(5),42-47。黃鴻博(民86a):國民小學STS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443-469。
黃鴻博(民86b):影響教師實施STS教學活動因素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7,4-13。黃鴻博(民87):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2,3-17。黃鴻博、郭重吉(民88):STS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黃譯瑩(民88):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索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刊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下冊,258-274。
黃譯瑩(民88):課程變革新指標:活動課程本質與原理初探。88年全國教育年會發表論文。
黃譯瑩(民89):綜合活動課程教科書編寫模式與審查基準之探究。國立編譯館通訊,13(3),10-19。
劉聖忠(民88):全方位教學評量。載於STS研習會研習手冊,1-19,台東師院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歐用生(民88):新法令需有新土壤-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39(6),2-9。薛梨真(民89):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引自教育部九年一貫教學網站。
顏妙桂(民9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7,362-379。
魏明通(民83a):各國STS課程教材評析(一)-英國SIS及SISCON計劃。科學教育月刊,168,2-9。魏明通(民83b):各國STS課程教材評析(二)-英國SATIS計劃。科學教育月刊,169,12-20。魏明通(民83c):各國STS課程教材評析(三)-日本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0,11-22。魏明通(民83d):各國STS課程教材評析(四)-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1,12-17。魏明通(民87):科學-技學-社會﹝STS﹞教育簡介。台灣教育,575,2-9。
蘇宏仁(民85):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蘇宏仁(民86):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股、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月刊,200,2-10。蘇育任(民85):開發國小自然科學STS單元教材之研究。獨立研究專輯,5,161-187。
英文部分
Cutcliffe, S.H. (1989).The emergence of STS as an academic program.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9.287-301.
Forgarty, R.(1991). The mindful school: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a. Palatine, IL. Skylight Publishing, Inc.
Roby,R.K.(1981).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and society movement.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27(2),7-12.
Rubba,P.A., & Wiesenmayer,R.L.(1988).Goals and competencies for precollege STS education:Recommendation based upon recent literatur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19 (4),38-44.
Yager, R. E. (1993a).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r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3), 145-151.
Yager, R. E. (1993b).Th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Mo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7, 3-5.
Yager, R. E.& Roy ,R(1993).STS:Most Pervasive and most radical of Reform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In R. E. Yager.(Ed),The 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pp.7-13).Washington,D.C:NSTA.
Yager, R. E.(1992).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A must for STS classroom. pp14-17,ICASE Yearbook.
Yager, R. E.(1992).Viewpoint: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29(8),9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