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王美芬、熊召弟(民8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貴春(民89):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澄霞 (民 84)。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發展月刊,23(5),433-455。王澄霞 (民 86)。科學教師培育: 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 25(3),167-174。王澄霞(民82)。STS模組開發:教師充實計畫。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111-S003-048)。
王澄霞(民83)。STS模組開發:教師充實計畫---臭氧層、溫室效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1-S003-057)。
王澄霞(民83)。設計大學STS化學通識教育的課程架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1-S003-013-G)。
王澄霞(民84)。STS 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月刊,3(1),115-137。
王澄霞(民84)。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22-23。
王澄霞(民84)。建立STS教師專業能力基準:化學領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03-094)。
王澄霞(民85)。大學STS化學通識教育課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王澄霞(民85)。代表性STS活動類型分析,1996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
王澄霞(民86)。STS師資培育:總計畫(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511-S003-013)。
王澄霞(民86)。STS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1),23-58。王澄霞(民86)。日本STS研究及實施現況考察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517-S003-009)。
王澄霞(民86)。開發STS教師檢定模式---班級實際教學評量。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511-S003-011)。
王澄霞(民87)。STS師資培育---總計畫(I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45)。
王澄霞(民87)。STS師資培育---總計畫:培養教師使能開發學生之創造力---STS探究實驗設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55)。
王澄霞、林梅芬(民83)。開發溫室效應STS單元活動。第十屆科學教育研討會。王澄霞、陳國華(民83)。STS主題-「油脂與生活」之開放性思考評量。化學, 52(1),107-114。王澄霞、游珮琪(民83)。油炸後的時用油該如處理。化學,52(4), 415-442。
王澄霞、劉奕昇(民83)。開發臭氧層破洞STS單元。師大學報,40,331-364。王澄霞、劉奕昇(民84)。開發臭氧層破洞STS單元。台灣師範大學學報,40,331-364。
王澄霞、劉奕昇(民84)。開發臭氧層破洞STS單元。師大學報,40,331-364。王澄霞、蔡曉信(民83)。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師大學報,39, 429-454。王澄霞、蔡曉信(民83)。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39,429-454。
王澄霞、謝昭賢(民86)。以教與學歷程檔案評量STS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其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2),137-165。王澄霞、謝昭賢(民87)。STS活動中共同創造以促進創造力之設計:水果電池。科學教育學刊,6(2),169-189。朱惠芳(民86)。從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札記研究分析科學─科技─社會(STS/C)教學。發表於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二)。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朱惠芳、陳錦雪(民88)。國小自然科課程改革與STS教學行動研究,發表於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小學論文集資料(頁69-81)。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江新合(民81)。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辦「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3-20。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何嘉仁(民83)。各國科學─技術─社會課程教材評介。教育資料叢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何榮桂 (民89)。國中資訊教育。資訊與教育,80,1-2。
何榮桂、籃玉如(民89)。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吳孟修(民87)。經由STS探究實驗設計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壁純(民87)。國小中年級學童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111-147。李大偉(民84)。STS課程設計理念對於科技教育的啟示。中等教育,46(3),6-10。
李佳玲(民83)。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祖壽(民70)。怎樣實施行動研究法,輯於陳梅生主編。教育研究法(151-16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佘曉清(民83)。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美國。科學教育,171,12-17。
周文忠(民89)。全球資訊網建構教學理論與設計模式。八十八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49-563。
周立勳(民83)。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周家祥(民84)。國中地球科學教材「水資源」單元採用STS架構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
林世元(民86)。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林生傳(民79)。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佩璇(民81)。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奇賢(民89)。中小學網路學習環境應用效能評鑑指標初探。資訊與教育,76,14-23。林明瑞(民86)。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204,24-31。林梅芬(民84)。透過開發溫室效應STS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一)溫室效應STS活動(大學生)(二)開發溫室效應STS單元(高中生)(三)STS教師生長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顯輝 (民80)。 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7,24-30。林顯輝(民80)。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24-32。邱秀玲(民87)。以STS教育實踐「生活科技課程」。台灣教育,575,45-51。
邱美虹(民83)。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SS&C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2-14。
邱貴發(民79)。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洪志明(民87)。聯結於生活的化學實驗安全STS模組之開發。師大學報,43(1),19-25。
洪志明(民87)。聯結於生活的化學實驗安全STS模組之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43(1),19-25。
洪翠芳(民85)。STS教學對學生教師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麗玉(民88)。國中物理建構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慧萍(民89)。國中STS模組開發與教學研究--(1)除濕劑(2)保鮮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討會,15-30。
張一番(民88)。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檢索日期:89.10.20。取材自World Wild Web:http://www.nknu.edu.tw/yaoming/info/ifitcy.html
張世平(民80)。收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璿(民90)。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金淑(民78)。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淑君(民89)國中生物教師進行STS教學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嫈嫈(民88)。中小學學生關心的科學問題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賴妙理(民87)。科學教師自我評鑑的概念與方法。科學教育月刊,213,2-13。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台北:教育部。
莊奇勳(民86)。師院環境科學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學報,11,273-308。許仁杰(民87)。遠距教學系統設計與實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彩娥(民83)。(一)開發油脂STS活動單元 : 職前師資 ; (二)設計油脂STS活動單元及其資料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連啟瑞、盧玉玲(民86)。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連啟瑞、盧玉玲(民8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物質類感興趣問題的分析與應用。科學教育學刊,5(2),191-218。郭家宏(民89)。STS學習模組之研究開發-「糖」與「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文典(民86)。STS教學教師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陳文典(民86)。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陳文典(民86)。STS理念下教學策略。1997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20-30。陳文典(民86)。科學課程採訪報導─SS&C課程研發實況簡介。物理教育1997,1(1),64-76。陳文典編著(民9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生活化課程。桃園縣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工作坊講義。
陳伯璋(民77)。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0103-11-77A-F215。
陳伯璋(民79)。行動研究法。輯於陳伯璋編: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p157-166)。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陳柏羽(民88)。以STS為導向的噪音實驗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陳美玉(民87)。教師行動研究與專業發展。教學輔導,4。南區地方教育輔導委員會。
陳美如(民84)。躍登教師研究的舞台─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11、12),21-28。陳國華(民82)。(一)電腦化教學於化學實驗技能之有效學習─管柱層析法(二)STS教導策略之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智(民87)。國中理化教師的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裕隆(民89)。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陳榮祥(民87)。開發符合STS理念的教材及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國小五年級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祥(民87)。開發符合STS理念的教材及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國小五年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
曾世君(民89)。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復瑜(民88)。STS導向教學在建構El Nino概念上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游佩琪(民83)。(一)STS單元活動 : (1)油炸後的食用油該如何處理?, (2)清潔劑 ; (二)設計清潔劑STS活動單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佩琪(民83)。(一)STS單元活動─(1)油炸後的食用油該如何處理?(2)清潔劑(二)設計清潔劑STS活動單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建瑜(民88)。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和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春雄、秦麗花、郭俊良 (民88)。從主題探索邁向專題研究─談如何指導兒童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達三(民 81)。科學/技學/社會 和小學科學教育。國教月刊,38(1、2), 30-39。黃鴻博(民86)。在國民小學實施STS科學研習活動之研究。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二)。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黃鴻博(民87)。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鴻博(民87)。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鴻博(民87)。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教師學科知識問題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2,455-479。
黃鴻博、郭重吉(民87)。STS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黃繡梅(民89)。透過STS模組教學培育學生知能及創造力(一)食品添加劑模組(二)色素STS活動單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宏珩(民86)。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雅玲(民89)。STS模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榮祥(民81) 。1992 年國際數理教育評鑑IEAP - 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科學教育月刊,176,12-31。
楊榮祥(民84)。建構論STS和實際教學-西澳的實驗學校一例。科學教育,176, 4-17。溫嘉榮和吳明隆(民8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公司。
劉奕昇(民84)。透過開發臭氧層破洞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一)大二學生之臭氧層破洞STS活動(二)開發臭氧層破洞STS單元(三)職前教師STS專業能力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國權(民89)。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聖忠(民87)。STS/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下老師對科學本質的了解對學生學習科學本質的影響。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劉錫麒(民84)。合作省思教學模式在國小數學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4-2413-H-026-002。
歐用生(民83a)。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4),1-6。歐用生(民83b)。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歐用生(民85)。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蔡永巳(民86)。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田(民81)。從課程革新的觀點論教師的專業角色。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29-154)。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曉信(民82)。用解析結構法提昇教師對STS的看法─清潔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月嬌(民83)。小組探究式合作學習法對國小資優生專題研究成果、問題解決能力及合作技巧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淑玲(民86)。開發STS模組─「植物色素」與「天然清潔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玉玲、連啟瑞(民86)。國小自然科STS教學與國內一般教學之主要差異性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二)。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蕭惠君、邱貴發(民87)。歐亞地區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37-45。
賴雅芬(民86)。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昭賢(民89)。以合作行動研究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順榮(民87)。合作學習對輕度智障學生閱讀學習成效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聖校(民84)。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顏龍源(民88)。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顏龍源(民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魏世華(民89)。國小教師電腦焦慮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秀蓮(民87)。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明通 (民83d)。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美國STS課程。科學教育,171,12-17。
魏明通(民 83a)。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英國SIS和SISCON的STS課程。科學教育,168,2-9。魏明通(民83)。各國科學-技術-社會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I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9。魏明通(民83)。各國科學-技術-社會課程教材評介(二)∼英國SATIS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9,12-19。魏明通(民83b)。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英國STS課程。科學教育,169,12-19。
魏明通(民83c)。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日本STS課程。科學教育,176,11-22。
魏明通(民87)。科學-技學-社會﹝STS﹞教育簡介。台灣教育,575,2-9。
羅珮華(民85)。地球科學教育在STS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190,23-27。羅珮華(民87)。地球科學教育與STS課程潮流。台灣教育,575,39-44。
嚴安安、李秀蘭(民88)。創意教學-小班教學工具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蘇宏仁(民85)。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蘇宏仁(民86)。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月刊,200,2-10。蘇育任(民86)。開發師院核化學STS模組與及其合作學習教學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二)。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蘇育任(民86)。運用模組開發活動培育STS教師之可行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2),245-266。蘇育任(民86)。運用模組開發活動培育STS教師之可行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2),245-266。蘇育任(民87)。將STS理念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嚐試。發表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Ahlgren, A. & Ratherford, F. J. (1993). Where is Project 2061 today? Educational Leadership,50(8),19-22.
Ailenhead, G.(1992). ”The Integration of STS Into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Opportunities, Theory Into Practices. P.27-35. Ohio States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Berlin,D.F., & Kumar,D.(1993).The status of S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lication(ED.361186).
Bybee,R.W.(1987).Teaching abou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View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7(4),274-285.
Cheek D.W.(1994).Trends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within K-12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ED.381429).
Chen-Liao, Hwei-Mei.(1992). The effects of field-independenc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llette & Chiappetta(1989).Directions and goals for science reacting. In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p.3~25).Merril publishing Company. Columbus,Ohio.
Sage. Elliott, 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n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A.(1994). Erzberger’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 78(1),83-101.
Fensham, P.J.(1991).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ackson,P.(ed.)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chapter.?
Fensham,P.J.(1988).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ST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0(4),346-356.
Fogarty, R.(1991).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2),61-65.
Gore, J., & Zeichner, K.(1991).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teach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 A case stud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7(2),119-136.
Harms, H. and Yager, R. E.(1981).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s.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3.Washington,DC.:National.
Harms, N. C. & Yager, R. E.(Eds)(1981).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3. Washington, DC:National.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oing of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opportunities, 52-58.
Hoffman, K. M. & Stage, E. K.(1993).Science for All: Getting it right for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al leadership,50,5-27-31.
Hofstein & Yager(1982).Societal issues as organiz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80s. School Science Mathematics.182(7).539-547.
Humphreys B.,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1982).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science cla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5), 351-356.
Hungerford, H. R.,Peyton, B. & Wilke, R. J.(1980).Goals for curricn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ducation,11(3),42-47.
Hurd, P.(1992) .Why we transferm science education.educational .Leadership, 89 (2),33-35.
Jarcho, I. S.(1985).S/T/S in practice: Five ways to make in work. Curriculum Review,24(3),17-20
Jarcho, I. S.(1985).S/T/S in practice: Five ways to make in work. Curricuium Review,24(3),17-20.
Joe L. Kincheloe(1991).Teachers as Researchers: Qualitative Inquiry as a Path to Empowerment.NY:The Falmer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MA: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Johnson, D. W., Maruyama, G., Johnson, R., Nelson, D., & Skon, L. (1981).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 on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Bulletin, 89(1), 47-62.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1986). Action researc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ience and Children, 24(2),31-33.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and Bacon.Jonassen,D.H.(1996).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Kemmis, S. & McTaggart, R.(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 Victoria,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Lazarowitz, R., Hertz-Lazarowitz & Baird, J. H.(1994). Learning science in a cooperative set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ffective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10), 1121-1131.
Lonning,R.A.(1993).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es on student verbal interactions and achievement during conceptual change instruction in 10th grade general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0 (9),1087-1101.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1990-1991).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Plsition Statement). In NSTA Handbook(pp.47-48).
Pedretti,E., & Hodson,D. (1995).From Rhetoric to Action:Implementing STS Education through Action Research.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2(5),463-485.
Putnam, J. W. (1993).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utnam, J. W.(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celebrating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15-40.
Reason, P. (ed.)(1988). Human inquiry in action: Developments in new paradigm research. Londom: Sage Publications.
Robinson,A.(1991).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ademically talented student. Research-based decision making ser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50776)
Roby,R.K.(1981).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ovement.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mal,27(2),7-12.
Rubba, P. A.(1991). Integration STS Into School Science and Teacher Education: Beyond Awareness, Theory into Practice,30(4),304-305.
Sagor, R., & Curley,J.(1991).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 Can it improve school effectivenes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Sharan, S., & Shachar. H.(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Shoemaker, B.(1991).Education 2000: Integrate curriculum. Phi Delta Kappan, June,793-797.
Slavin, R. E.(1983). Student team learning: An overview and practice guide.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mulyan, L.(1985).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57-70.
Solomom, J.(1993).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Philadephia.
Somekh, B.(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Endeavo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3),339-356.
Spiegel-Rosing, I.and Price,D.DES.(Eds.)(1977).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ylor, P. C.(1996). Action research: Enabling teachers to adopt the role of teacher-researcher. Paper presented at 1996 workshop seminars on research method of science classroom environment. Chang-Hua.
Webb, N. M. (1982a). Group composition, group interaction,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small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4),475-484.
Webb, N. M. (1982b). Peer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 cooperative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5),642-655.
Webb, R.(1990). Practitional self-knowledge versus social justic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eacher-researcher move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1),41-51.
Winter, R.(1987). Action-research 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inqurir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al work. USA: Gower Publishing Co.
Yager ,R. E. (1990).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ational-Social Education,54(4),198-201.
Yager, R. E., & Roy, R.(1993).STS: Most pervasive and Most Radical of Reform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In R. E. Yager (Ed.),What Research says to Science Teacher,7-13.
Yager, R.(1993). Current reforms in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Stream-lined Seminar,12(2).
Yager,R.E.(1992a).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CASE Yearbook.2-8.
Yager,R.E.(1992b).The STS approach parallels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l,3(2).18-20
Year,R. E. and Pinchas Tamir(1993).STS Approach:Reasons,intentions,Accomplishments and outcomes. Science Education,77(6).p.63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