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0: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水源
研究生(外文):Lin Shui-Yuan
論文名稱:生態教材園實施探討--以蘆洲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 A Case Study of Lu-Chou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石明卿石明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 Ming-C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生態教材園生物多樣性生態教學
外文關鍵詞:eco-education gardenbiodiversityecological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21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以一所都會區國小所設立的生態教材園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設立的背景由來、生態經營情況及自然科教師利用其進行生態教學情形。
研究過程為蒐集園區相關文本資料及訪談參與規劃人員,以了解設立背景、過程及規劃情形;進行園區生物及生態調查,以探討生態經營情況;訪談自然科教師了解園區生態教學情形。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個案之籌設背景,可歸為自然環境變遷、開放教育與戶外教學影響及生態課程教學需求等3項;過程上可分醞釀、決策規劃、施工與驗收及使用與管理4個階段;設計上可分園區配置、理念和分區物種3類規劃。
二、在個案園區生態經營的生物多樣性方面,在一年的野外調查中,共紀錄到植物120科443種,動物73科172種,Gleason生物豐物度(species richness)指數是1.757,約為剛設立時的19.84倍。生態經營情況方面,五個生態缸棲地營造與維持困難,所有原始規劃生物物種均已無法生存,現存動植物相合計均不超過10種;四個開放區域生態區,則生意盎然,生物蓬勃發展,動植物相合計均超過200種。
三、生態教學情形方面,教師在生物、族群、群落及生態系等相關課程,利用合作學習或引導探究等策略在園區內進行戶外生態教學;他們肯定園區可以提供安全戶外教學場所、提供適切教學材料、生動教學過程及肯定教學效果;影響教師利用園區教學的因素是擔心專業知識不足、學生秩序、場地狹小、雜亂不易觀察、欠缺圖鑑和導覽等配套措施。
根據研究結果及討論提出以下各點建議:(1)規劃方式應結合學校生態環境資源條件;(2)設計時應考慮教學與活動所需空間;(3)應由教師專業團隊經營與管理;(4)發展本地原生物種,避免不當引入保育物種;(5)提供推廣資訊與便利手續等配套措施;(6)應建立自己學校本位的園區特色。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in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and investigated how it was used as a teaching area by the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gathered data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and interviewed the design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of it. Field census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related to the varieties of species and ecosystems. Beside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science teachers to realize how they use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for teaching.
The results were as the followings.
(1)The foundation background of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included three factors: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influence of open education and outdoor teaching, the need of the science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underwent four stages: thinking, planning, constructing, using and managing. When it came to the design, three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They were areas setting, belief and the species in different areas.
(2)As for the varieties of creatures in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the researcher recorded plants up to 120 families and 443 species and animals up to 73 families and 172 species.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Gleason is 1.757 which was about 19.84 times of that in the beginning. As for the maintenance, it was hard for creatures to survive in the aquarium. There were less than ten kinds of plants and animals existed. The four open ecological areas ran very well, and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 kinds of creatures in them.
(3)In the science teachers’ opinions, they made use of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for ecology and other related outdoor teaching. They agreed that it provided a safe teaching field and abundant teaching materials to enrich their teaching. However, the teachers were worried about their own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students’ behavioral order, the limit of the field, the maintenance, and the lack of guidelines of the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de six suggestions: (1) The design should combin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2) When designing, the designers should take the space for teaching into consideration. (3)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should be managed by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4) The eco-education garden should focus on local species and avoid the rare species. (5) The school should provide some guidelines, information, and easy proced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visit there. (6) The school should develop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生態教學的理論基礎探討 8
第二節 國小生態教學研究 27
第三節 國小校園生態教學資源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場域介紹 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生態教材園成立背景、經過與設施規劃情形 55
第二節 生態教材園生態經營情況 66
第三節 自然科教師利用生態教材園實施生態教學情況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0
一、中文部分 100
二、英文部分 106
附錄-------------------------------------------------------------------108
附錄一 文本資料 108
附錄二 參考圖鑑 109
附錄三 生態教材園植物檔案資料表 110
附錄四 生態教材園動物檔案資料表 111
附錄五 生物交互作用觀察紀錄表 112
附錄六 生態教材園植物名錄 113
附錄七 生態教材園動物名錄 126
附錄八 訪談大綱 131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部分節錄 132
表目次
表2-1 MalColm生物交互作用之種類 12
表2-2 Judi Anne Caron Sheppard 和Lester W. Milbrath的新環境典範與主流社會典範之比較 18
表2-3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傳統物種保育的差異比較表 21
表2-4現行國小自然科課程標準課程架構表 28
表2-5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生態教育課程架構表 29
表2-6不同版本課程標準所含生態教材單元比較表 31
表2-7國小生態教學資源分類及教學功能 40
表4-1各項資料種類代號對照表 54
表4-2分區動物物種規劃表 64
表4-3分區植物物種規劃表 65
表4-4生態教材園生物種類統計表 72
表4-5生態教材園生物豐富情況統計表 75
表4-6生態教材園數量最多前五名植物密度及相對密度統計表 76
表4-7生態教材園數量最多物種顯著度統計表 77
表4-8生態教材園中生物的交互作用類型統計表 78
表4-9林下生態缸生態調查情形表 79
表4-10林上生態缸生態調查情形表 79
表4-11溪澗生態缸生態調查情形表 80
表4-12原生水草生態缸生態調查情形表 80
表4-13河流生態缸生態調查情形表 80
表4-14紅樹林溼地生態調查情形表 81
表4-15蜜源食草區生態調查情形表 81
表4-16藥用植物區生態調查情形表 82
表4-17有機蔬果栽植區生態調查情形表 82
圖目次
圖2-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16
圖2-2戶外教學模式 35
圖3-1生態教材園位置圖 46
圖3-2生態教材園平面圖 46
圖3-3研究架構圖 48
圖3-4研究進度計畫圖 53
圖4-1生態教材園各區配置圖 61
圖4-2生態觀察缸中央滴流物理生化維生系統 67
圖4-3紅樹林溼地區生態池維生系統 68
圖4-4有機蔬果、藥用及蜜源食草區自動洒水維生系統 6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冰如(民87年):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偉達(民87a):規劃校園生態教材園。 研習資訊, 15(3), 27-30。
方偉達(民87b):台北市內湖國中山水庭園式教材園。國語日報87.11.16,第3版。
方偉達(民87c):苗栗開礦國小自然環境的學園。國語日報87.11.30,第3版。
方偉達(民87d):台東師範學院環保新樂園。國語日報87.12.14,第3版。
方偉達(民87e):台東師範學院環保新樂園。國語日報87.10.31,第3版。
方偉達(民88a):台北市華江國小從行道磚開展校園綠化。國語日報88.1.11,第3版。
方偉達(民88b):台北縣莒光國小充滿藝術風味的生態園。國語日報88.1.25,第3版。
方偉達(民88c):宜蘭縣七賢國小開放式的生態校園。國語日報88.3.1,第3版。
王佩蓮(民84):戶外教學教師成長團探索。教師天地,75,12-22。
王佩蓮(民87):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師天地,93,28-34。
王佩蓮(民88):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11-346。
王淑枝(民87):以生物區域主義為哲學基礎發展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靜如(民80):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與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3)363-396.。
王鑫(民88):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
台北市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團(民87):台北市國小環境教育的現況及實施的問題和需求之探討。載於台北市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團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3-28頁)。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民83):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甘漢銧(民89):校園鄉土教學資源探討─蕨類植物教材園。市師環境教育,22,26-36。
甘漢銧、熊召弟(民80):小學自然科學之教學技術。載於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185-21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石明卿(民85年):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師資訓練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石明卿(民86年):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理論及實務。載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印之:八十六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戶外教學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彙編,72-78。
石明卿(民87年):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台北市:河馬。
朱惠芳(民87):多元化的國小自然科教學資源。研習資訊,15(3),31-35。
朱慶昇(民82)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16,31-38。
吳文德(民89):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元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溪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憲(民90):生態教育園棲地規劃設計之研究─以台灣低海拔西南氣候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海音(民88):台灣哺乳類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39,78-90。
吳海音(民89):由功能角度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育。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83-96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呂光洋(民85):台灣地區生態環境特色。環境教育,27,2-19。
呂光洋(民89):生態系重建及復原。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111-117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李怡慧(民90):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崑山(民84):國小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50-55。
李崑山(民85):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62-69。
李蕙宇(民90):生態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民89):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2000年台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研討會資料,2000-10-18,6.1-6.20。
周昌弘(民82a):生態學原理(上)。環境教育,17,20-26。
周昌弘(民82b):生態學原理(下)。環境教育,18,12-20。
周昌弘、李玲玲(民88):台灣長期生態研究及其教育。環境教育,38,34-44。
周鳳文(民84):談國民小學植物教材園的設置與管理. 屏師科學教育, 2 (09), 47-52.。
周儒(民82):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5。
周儒(民83):戶外教育真義。環境教育,20,52-63。
周儒、呂建政(民88):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
易希道、許志超、李春序、謝萬權、宋世謹、周惠慈(民69):普通植物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環球發行。
林明地(民88):學校行政管理的現況與趨勢。載於: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125-152頁)。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裕彬、柳文成、郭瓊瑩(民88):環境復育之生態規劃初探。環境教育,40,24-32。
林曜松(民87a):生物多樣性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45,10-13。
林曜松(民87b):全新的保育理念:永續的生命基調--生物多樣性保育.。師友,378,4-10。
林曜松(民89a):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現況與發展。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1-11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林曜松(民89b):生物多樣性之省思。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12-22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武國華、吳美麗(民89):台北市立師院校園定點區域之無脊椎動物相調查及教學應用。科學教研究與發展,18,34-48。
金恆鑣、王瑞香、夏禹九(民89): 生命多樣性與保育政策─保留全球的共同資源。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56-82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洪瑞佑(民87):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明鐸(民88):從戶外教學談環境教育。載於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組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31-36頁)。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夏林清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市:遠流。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著,呂光洋校閱(民89):普通生態學。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張子超(民84):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26,37-46。
張子超、楊冠政(民86):學生環境知識概念結構發展的研究。師大學報,42.,31-48。
張俊彥(民89):從教育觀點談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4(1),77-85。
張蓉真(民84):國小校園對學童學習效益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國際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6):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設置計劃。台北市:教育部。
梁世雄(民87):淺論生態復育之定義、策略與方法。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4,9-13。
郭瓊瑩(民87):落實生態城市的理念與策略。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郭瓊瑩(民89):國家公園規劃建設之生態取向─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於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經營。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267-286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郭寶章(民89):綠色廊道之意義與設置。台灣林業,26(3),18-24。
郭寶渝(民88):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40,15-23。
陳世輝(民85):原住民兒童對國小自然科教材「生物」概念理解之分析。花蓮師院學報,6,217-240。
陳建志(民89):學校生態園規劃。2000年台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研討會資料,2000-10-18,7.1-7.9。
陳昭明(民87):生態系經營的迷思。台灣林業,24(6),5-12。
陳朝圳(民86):生物資源生態資料庫之建立與管理。台灣林業,34(4),29-39。
陳萬富(民87):蘆洲國小百年校慶誌。載於台北縣蘆洲市蘆洲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特刊 (16-17)。台北:華信文物出版社。
彭國棟(民89):生態工法及生態綠化。自然保育季刊,31,6-17。
黃朝恩(民82a):永續發展概念的教材設計。環境教育,18,21-32。
黃朝恩(民82b):地理科教學資源的意義與應用。地理教育,17,51-59。
黃朝恩(民86):生態學原理。載於環境教育輔助教材─議題分析和決策練習--(1-14)。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達三(民78):科學、技學、社會─未來科學教育的新方向。國教之聲,23(2),4-13。
黃達三(民81):科學/技學/社會(STS)和小學科學教育。國教月刊,38(12),30-38。
楊平世(民84):如果學校有個生態園。國語日報84.10.31,第13版。
楊平世、李蕙宇(民87):悠遊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平世、李蕙宇(民88):生態教育園的經營理念與設計。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 16 (05), 92-117。
楊冠政(民78a):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1,6-17。
楊冠政(民78b):環境教育概述(下)。環境教育,1,4-12。
楊冠政(民82):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4。
楊冠政(民84):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運用。環境教育,25,1-18。
楊冠政(民85a):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一)--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28,7-20。
楊冠政(民85b):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二)--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28,33-49。
楊冠政(民85c):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三)--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29,17-30。
楊冠政(民85d):環境倫理學說概述(四)--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30,15-30。
楊冠政(民86):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汪靜明、陳佩正(民84):我國的環境教育經驗。環境教育,24,54-58。
董志峰(民90):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召弟(民80):小學自然科學之教學方法。載於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147-18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劉一新(民89):生態系經營之理論基礎。台灣林業,26(3),38-45。
歐用生(民7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民88):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發展。載於: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153-172頁)。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蔡淑婷(民87):從開放空間系統到景觀生態網路--以國立台灣大學校總區校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洲(民89):有關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之淺見。台灣林業,26(3),31-32。
蘇禹銘(民87):國民小學自然科戶外教學。屏師科學教育,7,49-61。
蘇禹銘(民89):營造學校本位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2-8。
蘇盛雄(民82):利用校園現有環境進行校內戶外教學。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編:兒童暨戶外活動設計(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二、 英文部分
Benton , A. H. & Werner , W. E.(1983).Manual of field biology and ecology. Minneapolis , MN :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Leakey ,R. & Lewin, R. (1995). The sixth extinction: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New York: Doubleday.
Roth, C. E.(1992).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Columbus, OH :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D348235.
Sharp, L. B. (1968).What is outdoor education ? In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Eds.),Outdoor education a book of readings(pp.1-6). Minneapolis, Minn.: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Simmons, D. (1993). Facilitating teachers’ use of nature areas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4(3),8-16.
Simmons, D. (1998).Using nature 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3),23-31.
Smith, R. L. (1980).Ecology and field biology. New York : Harper & Row.
Traina, F. (1995a). What is bioregionalism? Perspectives in bioregional education.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aina, F. (1995b). The challenge of bioregional education. Perspectives in bioregional education.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son, E.O.(1992).The diversity of lif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