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編(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天下雜誌(1998):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
誌。
方炳林(1969):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
方永泉(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載於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
年一貫課程。高雄:復文。
毛連塭(1965):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之友,16,1-7。
孔莎苓(2000):親師教學活動紀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義男(1995):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以美國為例。台北:
五南。
李園會(1999):協同教學法。(編者自印)
李朝琪(1996):從『親師協會』到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文化主
義』。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高雄,復文。
吳明隆(1999):新時代有效親師合作的內涵與具體作法。公教資
訊季刊,3,1,56-74。
吳燦陽(1975):協同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台灣教育,289,30-37。
汪嘉龢(1974):協同教學的實驗與研究。女師專學報,4,1-22。李新民(2000):擺脫課程的分合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33,38-44。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研究。中學教育學報,6,69-105。
林惠真(1999):班級親師會活化了學校教育。載於張啟隆主編:
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頁3-6)。台北:聯經。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5): 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
南。
林惠真等(2000):家長如何走進老師教學之中。台北:聯經。
林惠真等(2000):海闊天空開放教育---家長篇:家長資源的整合
與應用。台北:聯經。
林志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協同教學。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
貫課程,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
程為例。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
九年一貫課程:從課程、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
林志忠(2001):小班教學與教學評量。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
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
程。高雄:復文。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
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周崇儒(1999):打造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新時代。國教新知,46,4.5。
周淑蕙(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
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志成(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
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課程、政策
到執行。高雄:復文。
胡幼慧主編(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沛德(1963):介紹一種適應個性發展的新教學法─協同教學。
兒童研究,12,7-11。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
綱要。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
華書局。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387,43-47。
莊安祺譯(1998):七種IQ。台北:時報文化。
曹淑珊(1997):國民小學啟智班學生常見知覺動作問題及相關教
學措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健康國小(2000):健康國小主題教學---戀上健康。台北:健康國
小。
張鈿富(1994):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性研究。載於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台灣書店。
張靜儀(1995):一位優秀國小自然科教師的教學個案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學報,第八期,137-166頁。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振球(1962):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2,
18-21。
曾祥豪(2000):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33,70-75.
曾國鴻(1982):職業教育之教學新趨勢。台灣教育,379,65-69。
曾秀蓮(1996):落實情意教育:由開放教育談起。研習資訊,13:2,26-31。
曾素秋(1997):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園地,60,62-69。邱如美譯(2000):親師新主張。台北:天下文化。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11。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九年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
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蔡瑞榮(1996):『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6)。台北:
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2):課程教材及教法的趨勢。教與學,1.2月號,13- 15。歐用生(1995):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實踐國民小學(2000):親師交流站~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叢
書。台北:北縣教育局、台北縣板橋市實踐國民小學。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與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台北:巨流。
蕭福生(1999):生動活潑的學習型態---協同教學。教師天地,102,52-57。
盧堅富(1999):家長的參與能給學校教育帶來什麼?載於海闊天
空開放教育~家長篇:家長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台北:聯經。
薛淑惠(2000):陪孩子一起成長---親師合作快樂行。高雄:復文。
蘇盛雄(1998):以『台北縣石門鄉海岸資源』為例~談國小自然科
實施課程統整。教育資料與研究,25,27-30。
鄧運林主編(1996):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社。
錢濤(1974):協同教學法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4:8,18-23。
貳、英文部分
Buckley, Franics J. (2000).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California: Sage.
Campbell , M. , Cousins , E. , Farrell, G. , Kamii , M. , Lam ,
D. , Rugen , L. & Udall , D.(1996). The expeditionary
learning outward bound design: Bold Plans for School
Restruct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Erb, T. O., & Doda, N. M. (1989). Team organization: Promise-
--practices and possibilities. Washington, D. C.: NEA
Feiman-Nemser S. & Floden, R. E. (1986). The cultures of
research.In W.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505-526,New York:MacMillan.
Fuller, M. L. & Olsen, G. (1998). Home-school relations: Working successfully with parents and families.
Procter, P. (1995). 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Hong Kong:Longman
Patteren, B. , & Horwood, B. (1995).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8026)
Shaplin, J. T. & Olds, H. F. (1964). Team teaching. NY:
Hardper & Row.
Singer, I. J. (1964).What team teaching really is. In D. W.
Beggs, Ⅲ(Ed.),Team teaching: Bold new venture(pp:13-
22).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wap, S. M. (1993). 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