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 (民7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7)。社會階層化與教育。輯錄於林義南、王文科合著:教育社會學89-118。台北:五南。
王明珂 (民85)。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王念麒(民9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之工作壓力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
王宜甯(民89)。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民80)。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麗雲(民89)。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5。高雄:麗文文化。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民87)。兩岸兒童文學交流回顧與展望專輯。
江月姻(民9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南發(民80)。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巡迴開講暨教育大家談發言紀要。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安邦(民85)。教師專業的神話與弔詭:從台北縣市國民小學開放教育談起。教改通訊25:37-42。但昭偉、邱世明(民87)。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23:1-12。沈 六(民87)。教師的專業道德。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原著)(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 當(民72)。關懷與期許--海洋兒童文學編後。兒童文學週刊578。
吳 當(民73.7.22)。沈思錄--兒童文學巡禮。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冠儀(民89)。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宋筱慧(民75)。從事兒童詩教學應有的基本理念。國教之友38(1):26-28。
杜榮琛(民72)。兒童詩寫作與指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杜榮琛編(民73)。小龍兒。苗栗:海寶國小。
杜榮琛(民75)。我如何指導兒童寫詩。國教之友38(1):8-10。
杜榮琛(民76)。拜訪童詩花園。蘭亭出版社。
杜榮琛(78.6.9)。童詩教學樂趣多。國語日報。
杜榮琛(民79)。海峽兩岸現代兒歌研究。培根兒童文學雜誌社
杜榮琛(民80)。海峽兩岸現代兒童詩比較研究。培根兒童文學雜誌社
杜榮琛、謝武彰編(民82)。大海的孩子∼海寶國小童詩選集。台北:孩子王圖書公司。
杜榮琛(民82)。海峽兩岸寓言詩研究。先登出版社。
杜榮琛(民86)。心靈的風景。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杜榮琛編(民88)。海寶心、網弦情∼海寶國小童詩選集。苗栗縣海寶國小。
杜榮琛編(民89)。來做海寶雲∼海寶國小童詩選集。苗栗縣海寶國小。
林 良(民75)。為兒童詩歌教學定位--序「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國教之友38(1):16-17。
林幸台(民78)。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265-297。
林清枝(民73)。兒童詩教學心得。國語文通訊1:50-51。
林煥彰(民71)。台灣兒童詩的回顧∼三十九年到七十一年。中外文學10(12):58-82。林煥彰(民80)。台灣兒童詩的發展概況1950-1990。東師語文學刊4:266-314。
林煥彰(民87)。九0年代台灣兒童文學發展趨勢。輯錄於林煥彰著:拿什麼給下一代?:113-139。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翠湄譯(David R. Shaffer原著)(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春霞(民86)。苗栗縣海寶國小詩情畫意、處處驚喜。國語週報。
周聖珍 (民90 )。呼喚祖靈-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熾文(民91)。反省實踐與課程領導。師友月刊416:43-46。師友月刊編輯室 (民71)。海寶孕育的童詩奇葩。師友179:25-28。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Judith Warren Little & Milbrey Wallin McLaughlin原編)(民88)。教師工作。台北:桂冠。
孫國華(民86)。國民中學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民77)。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
高強華(民78)。從教師社會化論師資培育的興革在於當前師範教育問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徐錦成(民90)。台灣兒童詩理論與批評發展之研究1945-2000。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師瓊璐 (民8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台東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海寶國小(民69)。含羞草。苗栗:海寶國小。
海寶國小(民70)。海寶的秘密。台北:布穀鳥兒童詩刊社。
海寶國小(民88)。苗栗縣後龍鎮海寶國民小學簡介。海寶國小。
郭子妃(民87)。「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與兒童「詩教育」。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芬芬(民73)。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秀美(80.11.2)。孩子是他創作的泉源∼杜榮琛。國語日報畫刊6版
張典婉、劉克襄(民70)。揭開海寶的秘密,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杏壇芬芳錄3:359-389。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9)。心理學思想之流變。台北:東華書局。
張豐儒 (民89 )。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錚(民89)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玲(民80)。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生涯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奎熹(民85)。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秋蓉(民9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檢討─教師心聲篇。教育研究月刊93:28-31。
陳惠邦、李麗霞 (民88)。行行重行行─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台北:教育部顧問室。
陳曉綺(民89)。國小教師教學決定歷程之詮釋性研究─以一位語文科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妃(民90)。國小教師的教學決定─以一位泰雅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為藩(民60)。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許清勇(民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梁瑞安(民84)。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梁福鎮(民88)。普通教育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載於: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 315-354。高雄:麗文文化。
梁 燕 (民75)。種子加油-詩不是教出來的,是愛出來的。聯合月刊62:35-39。
彭新維(民8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寒 星(民71)。童詩的命運。兒童文學週刊538。
黃秀穎(民90)。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炳煌(民71)。師資培育與專業道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193-200。台北:華欣文化。
黃政傑(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局。
黃瑞典(86.9.8)。後龍海寶國小校園充滿詩趣。聯合報15版。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愛淑 譯(Zig Ziglar原著)(民87)。如何教養出積極的孩子∼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台北:遠流公司。
楊小萍(民70)。童言童語寫童詩。光華雜誌六月號。
楊淑華,曾彩環、伍華英(民70)。種子的故事。台中師專語教班刊。
廖志坤(83.6.15)。十五幅童詩畫「身價」千餘萬。聯合報14版。
廖鳳池等人編譯(民8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民83)。作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歐瑞賢(民90)。活化教學路。台北:遠流。
蔡尚志(民88)。台灣兒童文學今何耐。輯錄於蔡尚志著:探索兒童文學:3-23。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蔡培村(民83)。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灣省教育廳委託。
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討論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鄭長河(民89)。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劉春榮(民86)。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院校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劉鳳英(民8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任琴(民84)。國小實習教師價值觀、任教意願與教育專業信念關係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9:53-89。薛淑惠(民89)。陪孩子一起成長∼親師合作快樂行。高雄:復文書局。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Becker, H. S.(1970).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mosaic, In H.S. Becker(Ed.). Sociological work: method and substance, 63-73.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Bertaux, D.(1981).,From the life-history approach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ological practice , In D. Bertaux, (Ed.), Biography and society, 29-45. London: ISA.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1994).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K.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
Clements, P.(1999). Autobiographical research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fictive voi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9, 21-32。
Cole, A.L. (1991). Interviewing for life history: A process of ongoing negotiation. In I.F. Goodson & J.M. Managan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ies: methodologies in transition , 185-208.
Creswell J.W.(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
Denzin N. K. (1989 ). Interpretive biography.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
Elbaz, F.(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 Curriculum Studies, 23(1):1-19.
Frankl, V. 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oodson, I. F. (1991). Teachers’ lives and educational reasearch. In I. F. Gooodson & R. Walker ( Eds.). Biography ,identity & schooling: episod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137-149. New York: Falmer Press.
Gooodson I. F.,& Walker R.(1991).History, context and qualitative method. In I. F .Gooodson & R. Walker.(Eds.), Biography ,identity & schooling: eEpisod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114-136. New York: Falmer Press.
Goodson, I.F. (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itchcock, G., & Hughes, D. (1989).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London: Routledge.
Huberman, M.(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instructional mastery. In A. Hargreaves & M. G.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yde, A.A. & Pink, W.T. (1992).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change. Norwood, N.J.: Ablex Pub.
Lusk, E., & Oliver, B. (1974). American managers'' personal value systems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l, 17:549-554.
McDonalds, J. H. (1985). A career ladder and career alternatives teacher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ingfield.
Newman, K. K., Burden, P. R., & Applegate, J. H.(1980).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e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4321)
Orlich, D. C. (1989). Staff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eterson, A. (1979). Teacher''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throughout the teacher career: Some perspective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of fifty retire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an Francisco: Sera.
Smith, L. M.(1996). Biographical Method , In N. K.Denzin and Y. S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286-305.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
Steffy, B. E. (1989).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PA: Technomic publishing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