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及引用書目 一、史料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古文書室收藏古文書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收藏古文書微捲 王世慶輯 1977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第一至十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朱景英 1958 《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19。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2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子光 1959 《臺灣記事》,臺灣文獻叢刊3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 1960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 1962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5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咸 1961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05。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7。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麗完撰稿 1996 《臺灣古文書專輯(上)(下)》。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高拱乾 1960 《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5。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59 《裨海記遊》,臺灣文獻叢刊4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梁志輝、鍾幼蘭主編 1998 《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七: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臺灣原住 民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倫岳撰文 2000 《梧棲古文書史料專輯》。臺中:梧棲鎮公所。 劉良壁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7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1996 《臺灣堡圖》明治37年編製,臺灣日日新報大正4年出版。臺北:遠流。 1998(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班》。臺北:南天。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9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3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15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15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15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臺灣府輿圖篡要》,臺灣文獻叢刊18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專書 王仲孚編篡 1994 《沙鹿鎮志》。臺中:沙鹿鎮公所。 伊能嘉矩 1904 《臺灣番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10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會社。 林朝綮 1957 《臺灣地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撰稿 1993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 1997 《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 翁佳音 2001 《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南天。 陳炎正編著 1988 《清水鎮志》。臺中:清水鎮公所。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7 《臺灣古書契(1717-1906)》。臺北:立虹。 陳榮懷 1991 《大肚鄉志》。臺中:大肚鄉公所。 許雪姬 1988 《龍井林家的歷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勝彥編篡 1989 《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豐原:台中縣政府。 劉永成 1997 《中國租佃制度史》。臺北:文津。 劉枝萬 1958 《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澤民編著 2000 《大肚社古文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炎輝 1992 《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mall, John and Witherick, Michael 1995 A Modern Dictionary of Geography. London: Arnold. Wigen, Kären 1995 The Making of Japanese Periphery, 1750-1920.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三、論文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 1993 〈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臺灣風物》43卷4期,頁207-38。 伊能嘉矩 1899 〈埔里社平原的熟番〉,《番情研究會雜誌》2,頁31-55。 1909 〈埔里社的平埔番聚落〉,《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81,頁437-440。 施添福 1989 〈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庄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39卷4期,頁33-69。 1989 〈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頁67-9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0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卷4期,頁1-68。 1993 〈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張炎憲、陳美蓉合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頁131-180。臺北:自立。 1994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為例〉,黃應貴主 編,《空間、力與社會》,頁38-7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01-3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a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b 〈自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5-8。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柯志明 2000 〈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臺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臺灣史研究》6卷2期,頁1-76。 計文德 1992 〈德化、感恩與遷善-從大甲西社番變試探拍瀑拉族之衰落〉,《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八十一年會友年會論文》,頁1-37。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3 〈清代拓墾大肚臺地以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中縣開拓史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6-186。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 1992 〈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卷3期,頁65-260。 1997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4卷1期,頁49-96。 2000 〈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6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9月14-15日。 2000 〈地域、社群與村際關係網絡︰以大社庄為中心之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合辦「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25日。 省立臺中圖書館編 1983 〈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四)〉,《臺灣文獻》34卷4期,頁83-114。 翁佳音 1992 〈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卷4期,頁145-188。 康培德 2000 〈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3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梁志輝 1998 〈區域歷史與族群︰清代雲林地區平埔族群討論〉,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141-16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宗仁 2000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卷1期,頁1-2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陳其南 1987 〈開墾組織與土地制度-大小租的起源問題〉,《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頁43-90。臺北:允晨。 陳秋坤 1991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陳秋 坤、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頁29-56。臺北:中央 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張士陽 1988 〈雍正九、十年臺灣中部の先住民の反亂について〉,《臺灣近現代史 研究》6期,頁5-55。 張素玢 1998 〈南崁地區的平埔族〉,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61-9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平埔族群空間地圖的重構與解釋︰以東螺社與眉裡社為中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合辦「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25日。 溫振華 1983 〈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11期,頁43-95。 1992 〈(清代大甲溪流域)漢人社會的建立〉,《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頁115-163。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0 〈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文獻》51卷2期,頁27-37。 楊玉姿 1986 〈清水牛罵地區的開發〉,《高雄文獻》24、25期,頁53-102。 1985 〈清代同發號家族在清水的開發(1760-1890)〉,《高雄師院學報》14期,頁71-90。 1993 〈清代同發號的成長〉,林淑玲等撰稿,《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76。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詹素娟 1999 〈地域與社群︰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多群性〉,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合辦「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5月1-3日。 2000 〈地域社群的概念與檢驗︰以金包里社為例〉,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10月14-15日。 愛德華.索雅(Soja, Edward),殷寶寧、王志弘、黃麗玲、夏鑄九合譯 1995 〈後現代地理學和歷史主義批判〉(Postmodern Geographies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ism),《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期,頁1-29。 劉益昌 2000 〈臺灣中部地區史前晚期文化的檢討〉,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9月14-15日。 劉益昌、潘英海 1999 〈序: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無頁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素芬 1995 〈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2卷2期,頁54-82。 鄭喜夫 1976 〈清代臺灣番屯考〉,《臺灣文獻》27卷2期、3期,頁111-130、59-87。 鍾幼蘭 1997 〈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再議Hoanya(洪雅族)之適宜性〉,《臺灣開發史論文集》,頁137-166。臺北︰國史館。 1997 〈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97-140。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炎輝 1963 〈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臺北文獻》4期,頁1-45。 戴寶村 1987 〈海岸平原的開發〉,《台中港開發史》,頁23-47。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