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刁曉華譯(1996)。Rosemarie Tong著。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王行(1996)。回家的路也太長--「男性研究」兩年雜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7-9。
王志弘(1999)。文化研究,自行出版。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王舒芸(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性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27-42。何青蓉(1997)。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功能,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1),96-110。
何青蓉(1998)。讀書會:民權初步vs婆婆媽媽,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24-27。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71,89-98。何穎怡譯(2000)。Joy Magezis著。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余嬪(1999)。婦女與休閒文化。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宛澍(1995)。社區婦女讀書會的觀察與探討--以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71,62-71。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的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金梅(1991)。寡頭母職--牛頭人身怪的由來。當代,62,98-100。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
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林美和(1995)。婦女教育權益之檢視與展望,社會教育學刊,24,1-26。林美和(1996)。台灣婦女成人教育之現況與發展,社會教育學刊,25,1-18。林瑩昭(1995)。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14,213-230。
邱天助(1992)。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azirow觀點轉換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為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
邱育芬(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的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書璇譯(1995),Carol Gestwichi著。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楊智。
邱貴芬(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載於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張玉佩(2000)。與村上對話--反思採訪寫作中的語言機制,當代,150,110-119。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5-7。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概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張瀞文(1999a)。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瀞文(1999b)。母親們的學習經驗--在讀書會中的觀點轉換,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85-92。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莊子秀(2000)。後現代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
莊永桂(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私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1997)。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美玉(1995)。「教師聲音」在專業自主上之意義,台灣教育,544,20-24。
游美惠(2000a)。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載於 阮曉眉(2000)報導,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30-36。游美惠(2000b)。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理論觀點與教育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多元文化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賀照緹(1997)。語言的失能與重返。破報,72,29-30。
陽琪、陽琬譯(1995),Norman Goodman (1993)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馮小非(1997)。蜿蜒的回憶--傾聽內在之聲,破報,72,24-27。
馮燕(1992)。我國婦女成長教育的學習面向。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心怡(1999)。高職「親職教育」課程之探究--從多元文化觀點出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幸美(1994)。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5,133-163。黃怡瑾(2001)。讀書會、婦女團體與婦女教育---從讀書會領導人切入。
http:www.taiwan.yam.org.tw/nwc/nwc6/education/09htm
黃曉紅譯(1999),Helene Cixous 著。美杜莎的笑聲。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黃馨慧(1992)。我國成人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長苓(2000)。訪談法,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6,2-7。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董之林、陳燕谷譯(1997),Charles Taylor(1994)著。承認的政治。載於陳清僑主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詹棟樑(1991)。婦女的親職教育,成人教育,4,13-17。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惠琴(1999)。兩性教育。台北:楊智文化。
劉毓秀(1996)。從女人治國到性別解放--以國家女性主義顛覆家庭父權。胡淑雯採訪撰文。騷動,2,20-26。
劉毓秀(1997)。女性、國家、公民身份: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與台灣現況的比較。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蔡美玲譯(1995),Belenky,M. F.,Clinchy,B.C.,Goldberger,N.R.&Tarule J.M.著。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台北:遠流。
盧蕙馨(1991)。兩個婦女團體的「談心」聚會:挑戰男性霸權的儀式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83-222。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國雄(1997)。田野的洗禮,學術的勞動。載於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專書第二號: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p302-347。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藍佩嘉(1995)。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兩種化妝品銷售勞動體制(百貨專櫃、傳銷)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惠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2-13。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芊玲(1996)。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比另外一種更輕易或更困難--婚姻中的「在地抗爭」。胡淑雯採訪撰文。騷動,2,27-31。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
英文部分
Acker,S.(1994) Gendered Educatio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hooks,b.(1988)Talking back. Boston,Ma:South End Press.
Bloom, L. R.(1998)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and Multicultural Feminism: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1),30-49.
Collins,P.H.(1991) Black Feminist Thought: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Denzin N.K.,&Lincoln,Y.S.(1994)"Introduction: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ach.pp1-18. In Denzin N.K.&Lincoln, Y.S.(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CA:Sage.
Dill,B.T.(1994)Race, Class,and Gender:Prospects for an all-inclusive sisterhood. 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 ,L.Stone(ed.)
Flannery ,D.D.(1994)Changing Dominant Understandings of Adult as Learners. In Hayes Elisabeth, ColinⅢ Scipio A.J.(eds):Confronting Racism and Sexis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ayes,E.,&ColinⅢ Scipio A.J.(1994)Confronting Racism and Sexis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ayes,E.(1989)Insights from Ewomen''s Experien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R.Hayes(ed.)Effective Teaching Styles.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no.43.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arding,S.(1991) What Is Feminist Epistemology? In Whose Science?Whose Knowledge?--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Tisdell,E.J.(1998) Poststructural feminist pedagog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emancipatory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48,139-147;Wash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