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內政部編印(2000)。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八十八年。台北:中華民國內政部。
中華民國地籍測量學會(1993)。澎湖縣七美鄉行政區域圖。澎湖:七美鄉公所。
王以仁(1998)。時代社會變遷中婚姻與家庭問題之探究,家庭教育雙月刊,1,3-10。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5-137)。台北:女書。
包樂詩(1973)。七美故事的探討,台灣風物,23(3),11-13。
羊憶容(1989)。論文評論,載於馬以工(主編),當今婦女角色與地位(頁87-89)。台北:國際崇她三社。
伊慶春、呂玉瑕、陳玉華(1998)。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以家庭決策模式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國科會84-86學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1982)。澎湖觀光發展七美風景特定區計畫。台北: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
呂玉瑕(1980)。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25-65。呂玉瑕(1994)。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緣化理論(Female Marginalization)試探。人口學刊,16,107-133。呂玉瑕(1995)。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77-192。呂玉瑕(1997)。助力與阻力之間:家庭互動關係與已婚婦女就業。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編「九十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26。杜素豪、蘇雅惠、劉清榕(1998)。農家婦女之農場工作角色,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國科會84-86學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1-41,台北。
李永進(1998)。特偏離島聚落發展之研究──以澎湖七美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奉儒(1998)。台灣地居家庭倫理的變遷: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理論與政策,48,177-189。成令方(1999)。男性的女性主義者在台灣。當代,142,81-84。余光弘(1998)。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台北:稻香。
吳明燁(1998)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育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113-139。冷蜀懿翻譯整理,鮑學慶、傅大為校定(1999)。男人能不能成為女性主義思想主體。當代,146,80-91。
林開世(1992)。文化人類學之父─鮑亞士。載於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頁2-51)。台北:正中。
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5)。台北:女書。
林鶴玲、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林豪(1993)。澎湖廳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台北:唐山。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巨流。
胡建偉(1993)。澎湖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莊英章(1991)。文化人類學(上冊),婚姻與家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高淑貴(1997)。漁村婦女在家庭經營決策參與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13,19-53。許木柱(1991)。文化人類學(上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
莊雅仲(1990)。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人類學組碩士論文。張清溪、許嘉棟等(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三版上冊)。台北:翰蘆。
張佩瑜(2000)。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馬以工(主編)(1989)。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翁安雄(1999)。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其地名談起,台灣風物,49(3),95-125。
范情(1996)。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79-214)。台北:女書。
袁世鈺(1998)。從家庭生態系統的建構與統合談變遷社會中家庭教育的因應,家庭教育雙月刊,2,14-18。
詹瑞峰(1999)。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朗文(1996)。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81-111。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7-70)。台北:女書。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2)。教育史(上冊)。台北:正中。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傅大為(1999)。從「女性主義中的科學問題」到多元文化中的科學,當代,141,118-124。
傅佩榮(1994)。家庭觀念的演變與調適,教師天地,72,10-21。鄭金德(1980)。人類學理論發展史。台北:台灣商務。
簡春安(1994),變遷社會中台灣地區的婚姻與家庭,研考雙月刊,31-45。澎湖縣文化中心(編)(1999)。澎湖縣八十八年度【文化資產義工】第二期研習營:文化資產義工田野調查專輯。澎湖:馬公。
澎湖縣七美鄉戶政事務所(編)(2000)。澎湖縣七美鄉戶政事務所八十八年年終人口靜態統計表(未出版)。
澎湖縣七美鄉戶政事務所(編)(2000)。八十八年戶籍人口動態統計表(未出版)。
澎湖縣七美鄉戶政事務所(編)(1999)。八十七年戶籍人口動態統計表(未出版)。
澎湖縣政府民政局(編)(2001)。澎湖縣轄內戶口狀況統計表(未出版)。
澎湖縣政府(編)(1948)。澎湖縣統計概要。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編)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五十四期(2000)。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五十一期(1997)。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四十六期(1992)。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四十一期(1987)。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三十六期(1982)。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三十一期(1977)。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二十六期(1972)。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二十一期(1967)。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十六期(1962)。馬公: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統計要覽第十一期(1957)。馬公:澎湖縣政府。
潘英海(1992)。文化的詮釋者:葛茲,載於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頁378-413)。台北:正中。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謝小芩(1999)。男性如何可能成為女性主義思考主體,當代,142,88-89。謝高橋(1985)。台灣地區就業婦女、家庭主婦及家庭穩定性之研究,政大學報,51,185-212。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第二號)。台北:南港。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7-34)。台北:心理。
譚琳、陳衛民(2001)。女性與家庭─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與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193)。台北:巨流。
顧燕翎(1998)。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台灣(1985-1995),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國科會84-86學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241-268),台北。
翻譯書目
Abbott, P. & Wallace, C. 著,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Becker, Gary Stanley著,李華夏等譯(1997)。家庭論。台北:立緒文化。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 著,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
Delphy, Christine著,張娟芬譯(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
Goodman, Norman著,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Hatch, Elvin著、于嘉雲譯(1994)。文化與道德─人類學中價值的相對性。台北:時報。
Harding, Jennifer著,林秀麗譯(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
Harding, Sandra著
江珍賢譯(1992)。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評,載於「島嶼邊緣」第2期。
鮑家慶譯(1999)。男性是否可以成為女性主義思維的主體。載於「當代」第142期,76-80。
Keesing, R.著,張恭啟等譯(1989)。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二: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Miller, Jean B. 著,鄭至慧等譯(1997)。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
Ritzer, George著,馬康莊等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Said, Edward著,游美惠譯(1999)。東方主義緒論,pp.1-39。台北:立緒。
Sacks, Karen著,柏棣譯(1998)。重新解讀恩格斯──婦女、生產組織和私有制,載於王政等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頁1-20)。北京:三聯。
Smelser, Neil J. 著,陳光中等譯(1996)。社會學。台北:桂冠。
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西文書目
Abbott, P., & Wallace, C.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ell, D. (1993). ‘Yes Virginia, there is a feminist ethnography: reflections from three Australian fields’ in Bell, D., Caplan, P. and Karim, W. J. (Eds.). Gendered fields : women, men, and ethnography. New York : Routledge. Pp.28-43.
Cole, S. (1993). ‘Maria, A Portuguese Fisherwoman.’ in Brettell, C. B. & Sargent, C. F. (Eds.). Gender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J: Prentice-Hall. Pp.318-337.
Collins, P. H. (1990). Black Feminist Thought: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New York: Routledge.
Ember, C. R., & Ember, M. (1999).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els, F. (1884/1972).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Leacock, E. B. (Tran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bell hooks (1984).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Boston: South End Press.
Harding, S. (Ed.). (1987). Feminism and Methodology: Social Science Issu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amphere, L. (1993). ‘The Domestic Sphere of Women and the Public World of Men: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an Anthropological Dichotomy.’ in Brettell, C. B. and Sargent, C. F. (Eds.). Gender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J: Prentice-Hall. Pp.67-77.
Leacock, E. B. (Ed.). (1972).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oore, H. L. (1988).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oser, C. O. N. (1993).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London: Routledge.
Ollenburger, J. C., & Moore, H. A. (1998). A Sociology of Women: The Introduction of Patriarchy, Capitalism & Colonization. Secon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einharz, 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Lynn Davidman)(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cey, J. (1988).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nography?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1(1): 21-27.
Warren, C. (2000). Gender Issues in Ethnography, 2nd Edition. (Sage University Papers Series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Vol. 9).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