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瑩真
研究生(外文):Wu Ying-Chen
論文名稱: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施懿琳施懿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 Yi-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台灣文學吳漫沙大眾文學日治時期風月報徐坤泉台灣新民報皇民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23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吳漫沙是特殊時空下位置相當殊異的一位作家,也是臺灣大眾文學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位推動者。1935年來台後不久,就開始在《台灣新民報》展開了他的創作生涯。禁漢文欄期間,吳漫沙不僅擔任當時重要漢文雜誌《風月報》(後更名《南方》)的主編,長篇小說的連載,也為他贏得暢銷小說家的美名,在閱讀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戰後,他擔任報社記者,並且繼續在報章、雜誌上發表其創作。綜觀他所從事的文學創作、編輯、記者等文化工作,吳漫沙可說是位全方位的文化人、時代見證者。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吳漫沙及其小說為研究對象,藉此考察日治時期大眾文學發展的歷程及作品內涵,並嘗試探索大眾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環境的關聯。
回顧戰前台灣大眾小說的興起與發展,約略在1930年代初期,文學成為消費文化的一環,其原因在於:在邁向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中,為滿足新市民階層的需要,文化事業也隨經濟現代化的腳步起飛,配合著台灣逐步邁向工業化、商業化的路途,而走向一個依賴大眾媒介、趨向大眾化的「生產╱消費」模式,大眾傳播媒介的日趨活絡,如1932年日刊《台灣新民報》的發行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報紙銷數的增加、文學雜誌的蓬勃發展,以及作品大量出版等現象,都有利於文學市場的開拓。在殖民地式的經濟開發下,文學作品也配合著台灣逐步邁向工業化、商業化的路途,而走向一個依賴大眾媒介、趨向大眾化的「生產╱消費」模式。《台灣新民報》資本化經營,副刊「文藝欄」也與報業市場相隨而走向大眾化副刊性格,達到報業市場/閱讀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
大眾文學興起的最初與新聞報刊的發展有關。《台灣新民報》資本化經營,副刊「文藝欄」也與報業市場相隨而走向大眾化副刊性格,達到報業市場/閱讀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1933年4月,「台灣最初的新聞連載小說出現,林煇焜《爭へね運命》是日治時期台灣大眾文學史的創始。徐坤泉《可愛的仇人》戰前暢銷盛況與戰後盜版現象,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的銷售成績斐然可見。不過,當時社會大眾對暢銷小說家徐坤泉小說的熱烈反應及知識份子對徐氏在《台灣新民報》的編輯風格的抨擊,大致可以感受到某些知識份子對這些軟性、娛樂消遣作品的輕鄙。
為達殖民同化之目的,統治者在1937年下令禁止報章雜誌漢文欄以箝制人民的思想。這時期最特殊的存在,無疑是漢文雜誌《風月報》能夠再度登上歷史舞台。嚴肅文學作家與大眾文學作家也在此時開始涇渭二分。新文學作家所參與的文學團體,形成以日文創作的陣營向中央文壇挺進﹔而大眾文學作家徐坤泉、吳漫沙也在《風月報》找到可經營的陣地,維繫著1937年後,以漢文寫作的台灣大眾文學的生存與發展。
吳漫沙是日治時期相當多產的著名作家,作品產量有凌駕當時著名大眾小說家徐坤泉之勢。比起同時期的台灣作家,他的啟蒙教育是私塾的漢文,又受過新式教育的哺育,作品中所呈現的西方小說的表現技巧,諸如短篇作品的寫作運用了日記體、書信體、及抒情獨白等形式,都可看到作者受到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近現代思潮的涵養。吳漫沙的創作很得力於他的白話文功力。
耙梳吳漫沙的文學歷程,綜觀其一生的文學生涯,顯然可見,他是日治中晚期一位創作、編輯兼具的文壇風雲人物。
第一章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與檢討3
三、研究方法與範圍界定8
第二章日治時期大眾文學的興起10
前言 1920-1945的文學環境10
第一節台灣大眾文學概說13
一、何謂「台灣大眾文學」?13
二、「大眾文學」與「文藝大眾化」17
三、「大眾文學」與「軟派文學」20
第二節日治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的興起22
一、臺灣社會經濟轉型與現代化22
二、副刊與大眾文學-以《臺灣新民報》學藝欄為觀察對象26
第三章吳漫沙生平概述48
第一節日治時期(1912-1945)48
一、出身背景48
二、少年與青年時代的學習50
三、邁進文壇的第一步54
四、在文壇嶄露頭角55
五、編輯《風月報》56
第二節 戰後的文化活動57
一、加入文化重建的行列58
二、時代的見證者─記者生涯61
三、文學活動62
四、尋求精神依歸65
五、悠游的晚年生活66
第四章理想的追尋與轉變68
--吳漫沙的文學活動68
第一節邁入文壇的歷程69
一、孕育文學芽苗的養料69
二、文壇知音─徐坤泉75
第二節創作活動的階段性轉變76
一、《臺灣新民報》時期77
二、《風月報》時期83
三、《南方》時期89
第三節吳漫沙的編輯特色與成果──以《風月報》為中心93
一、吳漫沙參與《風月報》工作的經緯94
二、編輯理念與實踐98
三、文藝理念的轉變106
第五章 吳漫沙大眾小說析論117
第一節社會言情小說118
--以《韭菜花》為主要分析對象118
一、女性/愛情/婚姻118
二、情慾書寫125
第二節 官方大眾文藝--以〈黎明了東亞〉、《莎秧的鐘--愛國小說》為討論中心128
一、言情的漫衍──〈黎明了東亞〉析論129
二、故事新編--《莎秧的鐘--愛國小說》141
第六章 結論146
附錄一:吳漫沙生平及創作簡表
附錄二:戰後吳漫沙古典詩的創作與刊載簡表
主要參考書目
日治時期報紙期刊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1930年9月∼1935年9月,台南成文書局復刻。
《台灣新民報》,臺灣新民報社,(主要參考)1923年-1932年4月,1973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
《南音》,南音雜誌社,1932年1月∼1932年9月。
《先發部隊》,台灣文藝協會,1934年7月。
《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1934年11月∼1936年8月。
*《南音》、《先發部隊》、《台灣文藝》,參考《台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風月》,風月俱樂部,1935年5月∼1936年2月。
《風月報》,風月報俱樂部,1937年7月∼1941年6月。
《南方》,南方雜誌社,1941年7月∼1944年1月。
*《風月》、《風月報》、《南方》,參考《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復刻本,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華文大阪每日》,主要參考創刊號、35號、36號、40號,日期分別為:1938年10月25日、1940年4月1日、1940年4月15日、1940年6月15日。
其他:
吳漫沙個人收藏的剪貼簿、文稿。
戰後報紙
《臺灣時報》,1985年4月1日-1986年5月25日。
小說集
吳漫沙《大地之春》,南方雜誌社,1942年9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台灣新民報社,1939年3月;興南新聞,1943年10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南方雜誌社,1942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莎秧的鐘--愛國小說》(日文),春光淵 譯,東亞出版社,1943年7月。
林煇焜《命運難違》,1933年4月;陳霓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2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靈肉之道》,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暗礁》,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4月。
專書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12月25日。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1913-192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台灣省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吳漫沙《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7年。
李登輝《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北:臺灣銀行,1972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7月。
邱旭玲《臺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雜文‧詩歌卷》,彰化縣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3月。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莊淑芝《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4年。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個面向》,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2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新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年-1932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9月。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年。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初版,1987年4月五版。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2月。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93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單篇論文
〈「莎勇之鐘的迷思: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座談會記錄〉,《歷史月刊》第97期,1994年8月。
〈年頭放言的小集〉,《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2號,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7年。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卷6期,1998年11月。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下村作次郎〈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一九三七年漢文禁止與「南島文藝欄」〉,《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下村作次郎〈台灣文學鼎談系列--從霧社事件到『サヨン之鐘』〉,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1年3月15日。
王詩琅〈徐昆泉去世〉,《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12月。
吳漫沙〈沈痛的回憶〉,《臺灣文藝》革新號24期,1982年10月
吳漫沙〈詩與我〉,《笠》,109期,1982年6月。
吳漫沙〈話說從頭〉,《一同走過來時路》,張作錦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0月19日。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第46期,1991年11月。
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的一種解讀〉,《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年。
林淇瀁〈「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收入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7卷11期,總83號,1991年9月。
河原功著,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台灣的文學運動〉(下),《文學台灣》第三期,高雄:文學雜誌社,1992年6月。
河崎寬康〈台灣の文化に關'する覺書〉,《臺灣時報》1936年2月號。
芥舟(郭秋生)〈文藝大眾化〉,《台灣文藝》2卷1號,1934年12月18日。
洪曉惠〈言情的漫衍--林煇焜、徐坤泉與吳漫沙的通俗小說〉,清華大學博士班,未公開發表,1998年4月。
洪曉惠〈薄倖論--日據時代臺灣大眾小說與文學典律的觀察〉,清華大學博士班資格考論文,未公開發表,1999年1月。
堅如〈文藝大眾化〉《台灣文藝》創刊號,1934年11月5日。
張良澤〈徐坤泉(阿Q之弟)作品目錄〉,《台灣學術研究會議》2期,1987年。
張深切〈「台灣文藝」的使命〉,《台灣文藝》2卷2號,1935年5月5日。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台灣報紙副刊─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野間信幸〈張文環と『風月報』〉,收錄於《台灣文學的諸相》,咿啞學會編,東京:綠蔭書店,1998年9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 皇民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靜宜大學中文系第27次學術論文研討會,2002年1月3日。
陳鏡波〈軟派文學與拙作〉,《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12月。
彭瑞金〈肅殺政治氣候鍾然亮的台灣香火─戰後二十年間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收入《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ⅤⅠ》,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5月。
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刊於《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黃得時〈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葉石濤翻譯,收於《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2月。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嘮叨〉,《台灣文學的悲情》,派色出版社,1990年1月。
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台灣鄉土作家論文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的文學雜誌〉,《文訊》第27期,1986年12月。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知識份子及其活動〉,收入《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灣文學研究會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20日。
劉捷〈台灣文學鳥瞰〉,收入於劉捷《台灣文化展望》,林曙光譯註,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
橋本恭子〈何謂「台灣ナショナリズム(Nationalism)」--讀藤井省三《台灣文學一百年(台灣文學この百年)》,《水筆仔》。
賴明弘〈第一回台灣全島文藝大會記錄〉,《台灣文藝》2卷1號,1934年12月8日。
懶雲〈希望我們的喇叭手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林瑞明主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台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台灣國家主義〉,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11月25-27日。
學位論文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年6月。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選》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1年5月。
邱雅芳《聖女與聖戰--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0年7月。
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克隆《台灣流行歌曲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6月。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彭瑞金〈肅殺政治氣候鍾然亮的台灣香火─戰後二十年間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收入《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ⅤⅠ》,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5月。
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 皇民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
3. 橋本恭子〈何謂「台灣ナショナリズム(Nationalism)」--讀藤井省三《台灣文學一百年(台灣文學この百年)》,《水筆仔》。
4.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的文學雜誌〉,《文訊》第27期,1986年12月。
5. 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刊於《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6.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7卷11期,總83號,1991年9月。
7.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8.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第46期,1991年11月。
9.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10.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卷6期,1998年11月。
11. 25. 黃金印,1999,,企業併購與企業再造-跨世紀競爭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四菤第四期,88年3月。
12. 24. 黃俊英,2000,贏向網路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菤第一期,89年6月。
13. 23. 黃俊英,1999,行銷環境的鉅變的挑戰與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菤第二期,88年9月。
14. 20. 陳光榮,1997,現代行銷導向:以客為尊,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二菤第四期,86年2月。
15. 19. 陳光榮,2001,高科技產業的行銷策略, 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七菤第一期,9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