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日治時期報紙期刊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1930年9月∼1935年9月,台南成文書局復刻。
《台灣新民報》,臺灣新民報社,(主要參考)1923年-1932年4月,1973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
《南音》,南音雜誌社,1932年1月∼1932年9月。
《先發部隊》,台灣文藝協會,1934年7月。
《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1934年11月∼1936年8月。
*《南音》、《先發部隊》、《台灣文藝》,參考《台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風月》,風月俱樂部,1935年5月∼1936年2月。
《風月報》,風月報俱樂部,1937年7月∼1941年6月。
《南方》,南方雜誌社,1941年7月∼1944年1月。
*《風月》、《風月報》、《南方》,參考《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復刻本,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華文大阪每日》,主要參考創刊號、35號、36號、40號,日期分別為:1938年10月25日、1940年4月1日、1940年4月15日、1940年6月15日。
其他:
吳漫沙個人收藏的剪貼簿、文稿。
戰後報紙
《臺灣時報》,1985年4月1日-1986年5月25日。
小說集
吳漫沙《大地之春》,南方雜誌社,1942年9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台灣新民報社,1939年3月;興南新聞,1943年10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南方雜誌社,1942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莎秧的鐘--愛國小說》(日文),春光淵 譯,東亞出版社,1943年7月。
林煇焜《命運難違》,1933年4月;陳霓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2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靈肉之道》,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暗礁》,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4月。
專書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12月25日。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1913-192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台灣省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吳漫沙《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7年。
李登輝《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北:臺灣銀行,1972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7月。
邱旭玲《臺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雜文‧詩歌卷》,彰化縣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3月。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莊淑芝《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4年。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個面向》,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2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新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年-1932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9月。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年。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初版,1987年4月五版。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2月。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93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單篇論文
〈「莎勇之鐘的迷思: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座談會記錄〉,《歷史月刊》第97期,1994年8月。
〈年頭放言的小集〉,《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2號,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7年。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卷6期,1998年11月。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下村作次郎〈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一九三七年漢文禁止與「南島文藝欄」〉,《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下村作次郎〈台灣文學鼎談系列--從霧社事件到『サヨン之鐘』〉,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1年3月15日。
王詩琅〈徐昆泉去世〉,《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12月。
吳漫沙〈沈痛的回憶〉,《臺灣文藝》革新號24期,1982年10月
吳漫沙〈詩與我〉,《笠》,109期,1982年6月。
吳漫沙〈話說從頭〉,《一同走過來時路》,張作錦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0月19日。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第46期,1991年11月。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的一種解讀〉,《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年。
林淇瀁〈「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收入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7卷11期,總83號,1991年9月。河原功著,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台灣的文學運動〉(下),《文學台灣》第三期,高雄:文學雜誌社,1992年6月。
河崎寬康〈台灣の文化に關'する覺書〉,《臺灣時報》1936年2月號。
芥舟(郭秋生)〈文藝大眾化〉,《台灣文藝》2卷1號,1934年12月18日。
洪曉惠〈言情的漫衍--林煇焜、徐坤泉與吳漫沙的通俗小說〉,清華大學博士班,未公開發表,1998年4月。
洪曉惠〈薄倖論--日據時代臺灣大眾小說與文學典律的觀察〉,清華大學博士班資格考論文,未公開發表,1999年1月。
堅如〈文藝大眾化〉《台灣文藝》創刊號,1934年11月5日。
張良澤〈徐坤泉(阿Q之弟)作品目錄〉,《台灣學術研究會議》2期,1987年。
張深切〈「台灣文藝」的使命〉,《台灣文藝》2卷2號,1935年5月5日。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台灣報紙副刊─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野間信幸〈張文環と『風月報』〉,收錄於《台灣文學的諸相》,咿啞學會編,東京:綠蔭書店,1998年9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 皇民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靜宜大學中文系第27次學術論文研討會,2002年1月3日。
陳鏡波〈軟派文學與拙作〉,《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12月。
彭瑞金〈肅殺政治氣候鍾然亮的台灣香火─戰後二十年間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收入《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ⅤⅠ》,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5月。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刊於《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黃得時〈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葉石濤翻譯,收於《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2月。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嘮叨〉,《台灣文學的悲情》,派色出版社,1990年1月。
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台灣鄉土作家論文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的文學雜誌〉,《文訊》第27期,1986年12月。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知識份子及其活動〉,收入《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灣文學研究會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20日。
劉捷〈台灣文學鳥瞰〉,收入於劉捷《台灣文化展望》,林曙光譯註,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
橋本恭子〈何謂「台灣ナショナリズム(Nationalism)」--讀藤井省三《台灣文學一百年(台灣文學この百年)》,《水筆仔》。賴明弘〈第一回台灣全島文藝大會記錄〉,《台灣文藝》2卷1號,1934年12月8日。
懶雲〈希望我們的喇叭手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林瑞明主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台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台灣國家主義〉,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11月25-27日。
學位論文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年6月。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選》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1年5月。邱雅芳《聖女與聖戰--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0年7月。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楊克隆《台灣流行歌曲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6月。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