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林燿德著作及逝後相關紀念詩文
(一)編著部分
1.短篇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88年。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2.長篇小說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8月15日。
3.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台北:漢光),1989年6月30日。
林燿德:《一九九○》(台北:尚書),1990年7月4日。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1月。
林燿德等人:《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 1986年12月。
4.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6月25日。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2月。
5.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20日。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5日。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1995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9月。
6.訪談錄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7.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電影劇本)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4月。
林燿德、林政德合著《鬥陣》(台北:大然),1992年8月。(漫畫)。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舞台劇本)
林燿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1月1日。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塔羅牌靈測遊戲》(台北:遠流),1997年4月1日。(塔羅牌介紹)
8.主編選集
林燿德編:《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7月15日。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共十五冊,(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992年。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8月。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年12月15日。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1月5日。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5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Ⅰ: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1994年。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Ⅱ:天邊的大麥》(台北:幼獅),1994 年。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14日。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單篇作品
林燿德、鄭明娳:〈與新感覺派大師施蟄存對談〉,《聯合文學》,第6卷第9期,1991年7月。
林燿德:〈「她」的媒體與「她的媒體」-李元貞《愛情私語》實例操演〉,《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針象》(台北:駱駝),1996年9月。
林燿德:〈八○年代現代詩世代交替現象〉,《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林燿德:〈三六○度層疊空間-論羅門的意識造形〉,《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5日。
林燿德:〈女性主義與男性大師〉,《黑鍵與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Ⅲ》(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林燿德:〈小說中的科幻空間〉,《黑鍵與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Ⅲ》(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針象》(台北:駱駝),1996年9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八○年代前葉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林燿德:〈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1995年。
林燿德:〈以書寫肯定存有-與簡政珍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台灣的「前現代派」與「現代派」-與林亨泰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台灣當代科幻文學上〉,《幼獅文藝》,1993年7月號。林燿德:〈台灣當代科幻文學下〉,《幼獅文藝》,1993年8月號。林燿德:〈在文明的塔尖造路-羅門都市主題初探〉,《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5日。
林燿德:〈克里多斯的捆包-兼談探求「台灣主體性」因循危機〉,原登載於《時報週刊》905期,1995年7月2日,後收於楊宗翰編,《黑鍵與白鍵》(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林燿德:〈我們需要怎樣的「台灣文學系」〉,《黑鍵與白鍵》,(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林燿德:〈刺蝟學狐狸的寓言-羅門VS.後現代〉,《幼獅文藝》第80卷第3期,1994年8月。林燿德:〈河中之川-與鄭愁予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空間剪貼簿-漫遊晚近台灣都市小說的建築空間〉,《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像》(台北:駱駝),1996年9月。
林燿德:〈前衛海域的旗艦〉,《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年12月20日。
林燿德:〈城市.迷宮.沈默〉,《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2月。
林燿德:〈後工業心靈:與羅青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科技與心靈〉,《黑鍵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Ⅲ》(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林燿德:〈食夢的貘-劉克襄詩作芻議〉,《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年2月20日。
林燿德:〈從異鄉客到世界人〉,《將軍的版圖》,(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林燿德:〈都市:文學史變遷的新坐標〉,《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燿德:〈魚的心情-讀羅青後現代主義詩作〉,《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林燿德:〈無深度崇高點的「後現代」-與羅門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塔與上帝〉,原登於《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95年12月12日,後收錄於楊宗翰編:《黑鍵與白鍵》(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林燿德:〈詩人與語言的三角對話-林亨泰.簡政珍.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詩在道中甦醒-與葉維廉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與魔鬼締約的紅顏-巫女貞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1月1日。
林燿德:〈慾海無岸-談當代兩岸小說中的愛情〉,《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燿德:〈編輯年度文學選的遊戲規則〉,《不安海域》(台北:書林),1988年5月。
林燿德:〈誰在數羊-論黃智溶《今夜;妳莫要踏入我的夢境》〉,《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林燿德:〈積木頑童-論夏宇的詩〉,《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年12月20日。
林燿德:〈環繞台灣當代詩史的若干意見〉,《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1995年。
林燿德:〈鍊金術與鍊心術〉,《黑鍵與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Ⅲ》(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林燿德:〈雙目合.視乃得-與余光中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林燿德:〈權力架構與現代詩的發展-與張錯對話〉,《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三)、逝後相關紀念詩文(按發表時間排列)
向明:〈真是一個天才〉,《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簡媜 :〈被吹熄的烈焰〉,《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洛夫 :〈我正等著他一封信〉,《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張啟疆:〈離家男子──懷念林燿德〉,《中時晚報》23版,1996年1月11日。 左爾泰:〈青年作家林燿德猝逝〉,《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1日。
李瑞騰:〈我要如何表白我的震驚與哀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王浩威:〈聽見與告別〉,《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
林水福:〈他的祖籍在星空〉,《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
徐開塵:〈林燿德為文學雙倍燃燒自己〉,《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紀慧玲:〈拿獎常勝軍〉,《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李瑞騰:〈一顆耀眼文學之星的絕滅〉,《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小民:〈文壇隕星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12日。
孟樊 :〈到冥間為鬼才──送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2日。
司馬中原:〈火焰人生──悼念林燿德〉,《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2日。李潼 :〈好走,好睡──大風箱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5日。
羅青:〈弔念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6日。
鍾鼎文:〈花訊──悼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7日。
姜穆:〈萬年史紀有君名──悼詩人林燿德先生〉(上、下),《台灣新生報》19版,1996年1月23-24日。
應平書:〈不只是一個文人之死〉,《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3-24日。
丘秀芷:〈是不是已預期到?──給燿德老弟〉,《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4 日。
司馬中原:〈歸入星空──懷念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4日。
羅門:〈你會從文學史中回來──悼詩友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5日。
徐學:〈兩岸同悲〉,《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5日。
許台英:〈溫州街的雅歌新唱──送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25日。
吳鈞堯:〈當我們的生命熱度逐漸交融時〉,《幼獅文藝》第83卷第2期,1996年2月。艾春(陳思和):〈世紀末文壇的流星〉,《中央日報》18版,1996年3月17日。
黃海:〈作家往何處去?從林燿德遽殞說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3月17日。
羊恕:〈盛雪的銀碗,盛酒如何?──哀我好友林燿德〉,《台灣新聞報》19版,1996年3月27日。
簡政珍:〈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3月。黃基淦:〈追慕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4月4日。
廖咸浩:〈你的進度已超前太多──紀念與燿德一起趕稿的日子〉,《中國時報》35版,1996年4月10日。
劉再復:〈共一冰冷的鑰匙〉,《中央日報》18版,1996年6月25日。
汪啟疆:〈白日黑夜凝留在風濤上的重〉,黎明文化版《藍色水手》後記,1996年。
鄭明娳:〈詩人,沒走〉,《中央副刊》18版,1998年2月13日。
平凡:〈請不要毀掉一等新料──悼林燿德〉,(菲律賓)千島詩社版《平凡的詩》,1998年。
方路:〈林燿德──一九九四:在吉隆坡〉《聯合報》37版,1999年2月23日。
鄭明娳:〈超人燿德二三事〉,《勁報》24版,2000年1月4日。
羅門:〈劃亮文學天空的隕星──林燿德逝世四周年〉,《勁報》24版,2000年1月5日。
顏艾琳:〈燿德?耀德?都很要得〉,《勁報》24版,2000年1月6日。
郭玉文:〈猛烈,而且不朽〉,《勁報》24版,2000年1月7日。
楊宗翰:〈SUBLIME,2000──遙寄林燿德〉,《勁報》24版,2000年1月10日。
林婷:〈想望一襲熟悉的身影〉,《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年6月。
鄭明娳:〈神乎魔乎人乎──閱讀林燿德〉,《香港文學》第193期,2001年1月。
陳裕盛:〈追憶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6月。
二、理論專著
(一) 現代與後現代相關論著
Angela.McRobbie著,田曉菲譯:《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1月。
Anthony‧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2000年7月。
Anthony‧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三聯),1998年5月。
Cyril.E‧Black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化》,(上海:上海藝文),1996年10月。
Daniel Bell著,高銛等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北京:新華),1997年8月。
Griffin編,馬季方譯:《後現代科學》(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1月。
Jean-Francois Lyotard著,羅國祥議:《非人-時間漫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Kim.Levin著,常寧生等譯:《超越現代主義-70年代和80年代藝術論文集》(江蘇:江蘇美術),1995年9月。
Malcolm.Bradibury 、James.Macfarlane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年6月。
Mike.Featherstone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江蘇:譯林),2000年5月。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8月。
Steven Best、 Doglas Kellner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1999年2月。
Terry.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9年4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河清:《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浙江:中國美術學院),1994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5月。
唐正序、陳厚誠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12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1月。
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台北:淑馨),1994年6月。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6月。
陳永國著:《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9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1月。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年。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廖炳蕙:《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9月15日。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1989年10月。
(二) 文學史相關論著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月。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7月。
田銳生:《台港文學主流》(河南:河南大學),1996年4月。
朱棟霖主編:《文學新思維》共三卷(江蘇:江蘇教育)1996年3月。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共二卷(江蘇,江蘇教育),1998年5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安徽:安徽教育),1998年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3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87年。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大學),1996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8年。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年。
蔡詩泙:《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年5月。
(三) 其他論著
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城市建築》(台北:田園城市),1990年。
Jean.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年6月25日。
John.Strok編,渠東、李康、李猛譯:《結構主義以來》(遼寧:遼寧教育), 1998年3月。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1989年。
Marco Diani、Catherine Ingraham著,王志弘譯:〈啟迪計畫-重構建築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Rimbaud著,莫渝譯:《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9月4日。
Roland Barthes著,王志弘譯:〈符號學與都市〉,《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1998年2月。
Sigmund Freud 著,滕守堯譯:《性愛與文明》(台北:國際文化),1988年。
W‧Benjami著,張旭東 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1989年3月。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2月。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89年5月。
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甍-林燿德詩集《都市之甍》的空間結構〉,《都市之甍》(台北:漢光),1989年6月30日。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4月,頁4。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1年4月。
王潤華:〈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21日。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湖南教育),1995年8月第1版,1997年11月。
呂興昌編著:《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共二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3月。
李歐梵:《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2001年8月10日。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5月。
林水福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林亨泰:《跨不過的歷史》,(台北:尚書),1990年5月。
林亨泰著,呂興昌主編:《林亨泰全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5月。
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夏宇:《備忘錄》(自行印製),1986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15〉,《聯合文學》,1999年8月∼2002年2月。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香港:三聯),1992年3月,頁186。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湖北:武漢),2000年3月。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共五冊(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楊熾昌著,呂興昌主編:《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2月21日。
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四月。
薛絢:《空間地圖》(台北:商務),2000年2月。
羅門:《時空的回聲》(台北:德華),1981年。
羅門:《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8日。
羅青:《詩人之燈》(台北:東大),1992年7月。
嚴家炎:《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1985年。
三、碩博士論文
池煥德:《「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社會碩士論文,1997年。李桂芳:《逆聲與變奏的雙軌-現代詩語言觀的典範化與延變之研究》,淡江中文碩士論文,1999年6月。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東海建築碩士論文,1993年6月。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中文碩士論文,2001年6月。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中文博士論文,1999年6月。淩子楚:《台灣八○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師大歷史碩士論文,1992年6月。王明君:《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之研究》,政大中文碩士論文,1997年5月。四、單篇論文(期刊、書籍)
Allen.Bullock:〈雙重形象〉,《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年6月。
Alan.Pride著,許坤榮譯:〈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Hayden White:〈評新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1月。
Malcolm.Bradibury:〈現代主義的城市〉,《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年6月。
Manuel Castells著,吳金鏞譯:〈都市問題(1975後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Manuel Castells著,陳志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丁旭輝:〈林燿德圖像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王文仁:〈林燿德與「新世代」理論的建構〉,《第八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4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文學史重探〉,《乾坤》第20期,2001年10月。
王文仁:〈迷宮頑童-林燿德都市散文初探〉,《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年4月。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21日。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論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2月。白靈:〈九歌版藍星詩刊的歷史意義-兼談「詩刊的迷思」〉,《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師大主編,1993年5月。
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白靈:〈詩怎麼傳?〉,《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向明:〈現代詩壇的困境〉,《文訊》革新第5期(總號44期),1997年6月。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
向陽:〈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年7月。
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向陽:〈戰爭‧和平‧蝕-讀林燿德詩輯《人類家族遊戲》〉,《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向陽: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何乃英:〈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評析〉,《河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呂興昌:〈走向自主性的時代-林亨泰詩路歷程簡述〉,《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9月。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李曉寧:〈論新感覺-心理分析派小說〉,《青海師院大學學報》1995年弟2期。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孟樊:〈台灣的世紀末詩潮〉,《聯合文學》第7卷第9期,1991年7月。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15日。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9月。
林于弘:〈在變與不變之間-解嚴後詩刊的困境與轉進〉,《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2000年9月。
林亨泰:〈台灣詩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前期)-一九五○年代後半期的台灣詩壇〉,《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林亨泰:〈從八○年代回顧台灣詩潮的演變〉,《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15日。
林亨泰:〈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1》,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林亨泰:〈笠的回顧與展望〉,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林亨泰:〈新詩的再革命〉,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2》,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頁23。
林亨泰:對〈楊熾昌、風車詩社和日本思潮:戰前台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的講評,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林亨泰:〈談主知與抒情〉,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林亨泰:〈談現代派的影響〉,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林亨泰:〈鹹味的詩〉,林亨泰全集《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林綠: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施淑:〈走出「台灣文學」定位的雜音〉,《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香港:三聯),1992年3月。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狂飆八○》(台北:時報),1999年11月。
紀弦:〈從自由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古典化〉,《現代詩導讀2-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
奚密:〈我們貧瘠的餐桌上,-五○年代的《現代詩》季刊〉,《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廣州:廣東人民),2000年。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栗津則雄:〈韓波的問題〉,《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9月4日。
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張同道:〈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文藝研究》,1997年2月。
張國安:〈日本新感覺派新論〉,《日本研究》,1995年第2期。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4月。
張漢良:〈中國現代詩超現實主義風潮〉-一個影響研究的倣作〉,《中外文學》第10卷第1期,1981年6月。張漢良:〈分析羅門的一首都市詩〉《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集》(台北:正中),1993年5月。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張漢良:〈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97年。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場域裡的位置〉,《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主辦,2000年6月。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許俊雅:〈當文學遇上解嚴-側記解嚴以來台灣文學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妳不懂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許悔之:〈熵的消耗-關於林燿德的《都市終端機》和其他〉,《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陳千武:〈知性不惑的詩〉,《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評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2月23日。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戰前台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陳秉貞:〈台灣現代詩史的見證者-林亨泰詩論探究〉,《台灣人文》第4號,2000年6月。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陳璐茜:〈廢墟〉,《鋼鐵蝴蝶》序(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2月。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年9月。
游喚:〈幽人意識與自然懷鄉-論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詩〉,《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15日。
游喚:對〈都市與都市詩〉的講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5月。
須文蔚:〈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處境〉,《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蟄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6月。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第124期,2000年9月。
楊宗翰:〈書寫與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第19期,1997年6月。
楊宗翰編:〈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目(1996-2000年)〉,《文訊雜誌》第183期,2001年1月。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熾昌:〈台灣的文學喲.要拋棄政治的立場〉,《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楊熾昌:〈回溯〉,《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楊熾昌:〈詩的化妝法〉,《水蔭萍作品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葉石濤:〈八○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革新第7期(總號四十六期),1989年8月。
葉笛:〈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車詩社的詩運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葉維廉:〈從跨文化網路看現代主義〉,《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大學),1996年。
路況:〈建築之死-後現代印象記〉,《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廖咸浩:〈逃離國族-五十年來台灣現代詩〉,《中外文學》第11卷第12期,1983年5月。
廖咸浩:〈離散與聚焦之間-八十年代後現代詩與本土詩〉,《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3月。
廖炳惠:〈比較文學與現代詩篇:試論台灣的「後現代詩」〉,《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1995年7月。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當代》第43期,1989年11月。
廖朝陽:〈現代科幻-不平衡的吸引力〉,《誠品閱讀》第4期,2000年10月。
劉紀蕙,〈林燿德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轉向〉,《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文化整體組織與現代主義的推離〉,《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
劉紀蕙:〈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前衛的推離與淨化-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及其被遮蓋的際遇〉,《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劉紀蕙:〈時間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
劉紀蕙:對〈從〈大東區〉到〈藍色狂想曲〉〉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劉紀蕙:〈銀鈴會與林亨泰的日本超現實淵源與知性美學〉,《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
蔡奉杉:對〈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講評,《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15日。
蔡詩泙:〈追求理想的文化論述情境〉,《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蔡詩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八○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蔡詩萍:〈八○年代後都市散文的新世代性格〉,《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蔡詩萍:〈在文化典範更替前夕〉,《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鄭明娳:〈詭異的銀碗〉,《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羅門:〈一九九○年向詩太空發射的一座人造衛星〉,《一九九○》(台北:尚書),1990年7月4日。
羅門:〈立體掃瞄林燿德詩的創作世界-兼談他後現代創作的潛在生命〉,《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21日。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兼答讀者問題〉,《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8日。
羅門:〈讀凌雲夢的〈林燿德詩作初探〉有感〉,藍星第9期,1986年10月。
羅青:〈後現代狀況出現了〉,《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5年。
羅青:〈詩與後設方法:「後現代主義」淺談〉,《詩人之燈》(台北:東大),1992年7月。
藺春華:〈新感覺派小說的反傳統傾向〉,《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
弦:〈在城市裡成長-林燿德散文作品印象〉,《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1987年。
弦:〈詩人手劄〉,《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4月。
五、網路資料
王澍:〈虛構城市〉,http://www.csdn618.com.cn/century/wencui/010827200/0108272001.htm,2001年8月上網。
呂興昌編,〈林亨泰生平著作年表〉,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u-heng-chhiong/lim-heng-thai-nipio.htm,1998年9月14日上網。
須文蔚等:〈詩路〉,http://www4.cca.gov.tw/poem/。
楊宗翰:〈楊宗翰的詩文學異議空間〉,http://home.pchome.com.tw/art/yangtsung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