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0: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翠
論文名稱: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
指導教授:陳明柔陳明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政治版圖情欲書寫權力分析性意識身體與反殖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2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本論文由傅科《性史》的概念出發,即傅科認為社會文化中的權力體制,如宗教、教育、經濟、道德、醫療等等,生產關於性的話語,而這些話語以知識、真理的姿態出現,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接受,而不覺權力的存在。但事實上,人們最私密的性想像,實際上是由社會權力機制和話語的衍生和作用所結構而成的。女性主義運用了傅柯的這套理論,進行對父權性意識的思考,發現社會文化當這些經由話語,合理化了隱含其中的父權的傾斜,以及男性對女性身體管理者的姿態,人們並不易感覺到被宰制,反而欣然地接受了這些「知識」的教育,使我們以為,女人「本來」就不該有慾情,應該對性和身體充滿罪惡、羞恥感,女人生性被動,應當被馴服,並且是天生的為生殖而存在。然而,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一套關於「性」的文化背景,就等於接受了整個父權的視角,特別是它們所阻斷的女性身體自主權,使女人的身體和性完全為男人服務。
因此,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並不只是單純的情色想像,也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那樣自然而然,而是某一階段的歷史情境下,社會文化政治面的反映;是性別權力和它們所結盟的集團攻防策略的顯現;更是女人能否抵抗種種社會文化的話語,挽回自身利益的競爭場域。
本論文就是透過台灣女性詩人身體及情欲書寫,分析這一套話語背後性/性別的權力結構,特別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中,究竟是哪些機構和它們所宣稱的主流話語和知識,組織成性/性別的意識形態,而女詩人又必須使用怎樣的話語策略和戰略位置,來鬆動父權儼然而成的架構,也就是挑戰現存的權力關係。
因此,透過不同時空背景和台灣詩壇的父權話語(如國家認同、種族、文化、語言等)所形成的文學機制之下,可解讀台灣現代詩女詩人身體及情慾書寫的作品,我們將可以了解,其中權力機制如何作用,而女人的性/性別在這樣的運作下,又當如何自從屬、反抗,以致獲得主體的中心位置。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情欲與身體的政治性…………………………………………………1
第二節、台灣現代女詩人的情欲書寫及其文本政治…………………………4
第二章、男性文學機構與主流價值內的女詩書寫…………………………………9
第一節、使女性沉默的詩學評論與典律………………………………………10
第二節、台灣現代詩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戀………………………………16
一、向西方取法的「中國現代詩」…………………………………………17
二、現代詩中閨怨、婉約和奉獻身體主權的中國女性形象………………22
三、展現台灣主體與在野位置的笠詩社……………………………………35
第三章、女詩人對主流價值的焦慮與離心…………………………………………47
第一節、從生活現實中身體的困頓到精神自由………………………………47
第二節、現代詩的前衛性與中國傳統性別話語的鬆動………………………54
第三節、從沉默的一代到母系發聲……………………………………………62
第四章、多元起飛的八○年代與女詩情欲系譜……………………………………77
第一節、現代派女詩情欲:肉體與精神的抗拒與享樂………………………88
第二節、本土派女詩情欲:身體與反殖民的結盟…………………………109
第三節、建立女性情欲樂園與詩學新典律…………………………………125
第四節、女詩顛覆父權性模式的話語符號…………………………………142
第五章、結論………………………………………………………………………151
參考書目……………………………………………………………………………157
參考書目
女性主義及相關理論:
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Princeton University,UK,1982。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0。
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5。
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
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米歇爾˙傅柯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1998。
米歇爾˙傅柯著,謝石、沈力譯,《性史》,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理論》,台北:桂冠,1994。
凱特˙米勒特著,鍾良明譯,《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論評:
文曉村主編,《葡萄園詩論》,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7。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出版,2000。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文化,1997。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
林水福˙林耀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台北:時報文化,1997。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林芳玫,《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出版,1999。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
陳千武,《詩的啟示》,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學生書局,199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91。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出版,1998。
黃梁,《想像的對話》,台北:唐山出版,1997。
趙天儀,《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張漢良、蕭蕭,《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鍾玲,《現代中國謬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台北:爾雅出版,1994。
張默,《台灣現代詩集編目1949-2000》,台北:聯合文學,2001。
李瑞騰,〈前言〉,《台灣詩學季刊》,一九九四年,第九期,頁7。
蕭蕭,〈現代詩的情色美學與性愛描寫〉,,《台灣詩學季刊》,一九九四年,第九期,頁10-23。
作品部分:
丹萱,《一種心情》,台北:好望角出版社,1987。
尹玲,《一隻白鴿飛過》,台北:九歌,1997。
王祿松˙文曉村主編,《兩岸女性詩歌三十家》,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9。
古月,《我愛》,台北:小報文化,1994。
朵思,《心痕索驥》,台北:創世紀,1994。
朵思,《飛翔咖啡屋》,台北:爾雅,1997。
朵思,《從池塘出發》,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
朵思,《窗的感覺》,自印,1990。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台北:元尊文化,1998。
江文瑜編,《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1998。
江文瑜編,《詩潭顯影》,台北:書林,1999。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文化局,1996。
利玉芳,《淡飲落神花茶的早晨》,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
利玉芳,《貓》,台北:笠詩社出版,1991。
吳瑩,《單人馬戲團》,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4。
宋后穎,《歲月的光環》,台北:揚智,1995。
李元貞,《女人詩眼》,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仲秋,《履痕》,台北:領導出版社,1978。
李政乃,《千羽是詩》,新竹:竹一出版,1984。
李敏勇,《綻放語言的玫瑰─二十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境》,台北:玉山社,1997。
杜潘芳格,《朝晴》,台北:笠詩社出版,1990。
杜潘芳格,《慶壽》,台北:笠詩社出版,1977。
沈花末,《有夢的從前》,台北:皇冠,1978。
沈花末,《每一個句子都是因為你》,台北:圓神,1991。
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2。
林翠華,《貓供》,自印,1988。
洪素麗,《十年詩草》,台北:時報文化,1981。
洪素麗,《流亡》,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
洪素麗,《盛夏的南台灣》,台北:前衛出版,1986。
洪素麗,《詩》,台北:田園出版,1969。
胡品清,《人造花》,台北:文星書店,1965。
胡品清,《另一種夏娃》,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胡品清,《冷香》,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1987。
胡品清,《玻璃人》,台北:學人文化,1978。
夏宇,《夏宇詩集Salsa》,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
夏宇,《備忘錄》,自印,1986。
夏宇,《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5。
席慕蓉,《七里香》,台北:大地出版,1992。
席慕蓉,《時光九篇》,台北:爾雅,1987。
席慕蓉,《無怨的青春》,台北:大地出版,1983。
徐懿美,《相思的雲》,台北:世茂出版社,1987。
海瑩,《敲窗雨》,台北:自立晚報,1993。
涂靜怡,《怡園詩畫》,台北:康橋書店,1982。
涂靜怡,《從苦難中成長》,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0。
涂靜怡,《飲水思源》,台北:采風出版社,1986。
涂靜怡,《歷史的傷痕》,台北:長歌出版社,1980。
涂靜怡,《織虹的人》,台北:長歌出版社,1975。
張秀亞,《愛的又一日》,台北:光復書局,1987。
張芳慈,《紅色漩渦》,台北:女書出版,1999。
張香華,《千般是情》,台北:漢藝色研,1987。
張香華,《不眠的青青草》,台北:星光出版,1978。
張香華,《愛荷華詩抄》,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
張清香,《流轉的容顏》,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1。
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
笠詩刊編輯委員會編,《時代之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莫渝,《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台北:河童出版社,1999。
莊雲惠,《紅遍相思》,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
陳秀喜,《陳秀喜全集1-10》,李魁賢主編,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
陳秀喜,《覆葉》,台北:笠詩社出版,1971。
陳育虹,《其實海》,台北:皇冠,1999。
陳育虹,《關於詩》,台北:遠流,1996。
陳敏華,《情窗詩抄》,台北:三民書局,1971。
陳斐雯,《貓蚤札》,台北:自立晚報,1988。
雪柔,《春天在旅行》,台北:采風,1993。
喻麗清,《短歌》,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76。
斯人,《薔薇花事》,台北:書林,1995。
晶晶,《曾經擁有》,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7。
曾美玲,《囚禁的陽光》,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0。
曾美玲,《船歌》,新店:葡萄園詩刊雜誌社,1995。
曾淑美,《墜入花叢的女子》,台北:人間雜誌社,1987。
紫楓,《片片楓葉情》,高雄:大海洋詩刊雜誌社,1996。
馮青,《天河的水聲》,台北:爾雅出版,1983。
馮青,《快樂或不快樂的魚》,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
馮青,《雪原奔火》,台北:漢光文化,1989。
黃寶月,《花之夢》,高雄:心臟詩社,1987。
楊牧˙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9。
葉紅,《廊下舖著沉睡的夜》,台北:河童出版社,1998。
葉紅,《藏明之歌》,台北:鴻泰圖書,1995。
葉紅,《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台北:河童出版,2000。
葉香,《微雨》,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
零雨,《城的連作》,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台北:時報文化,1992。
零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筱曉,《印象詩集》,高雄:心臟詩社,1986。
蓉子,《千曲之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蓉子,《只要我們有根》,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
蓉子,《海上晨曦》,台北:九歌,1997。
趙天儀等編選,《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
劉小梅,《驚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蔡秀菊,《黃金印象》,高雄:春暉出版,2000。
蔡秀菊,《蛹變詩集》,台中市: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鄭林,《鄭林詩集》,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7。
敻虹,《紅珊瑚》,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
敻虹,《愛結》,台北:大地出版社,1991。
敻虹,《敻虹詩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76。
謝馨,《波斯貓》,台北:殿堂出版社,1990。
謝馨,《說給花聽》,台北:殿堂出版社,1990。
鍾玲,《芬芳的海》,台北:大地出版社,1988。
簫蘇,《冥想乃現實》,台北:書林,1997。
簫蘇,《詩篇三十八首》,台北:書林,1988。
顏艾琳,《抽象地圖》,台北縣:縣立文化中心,1994。
顏艾琳,《骨皮肉》,台北:時報文化,1997。
顏艾琳,《點萬物之名》,台北縣: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1。
羅任玲,《逆光飛行》,台北:麥田,1998。
羅英,《二分之一的喜悅》,台北:九歌,1987。
羅英,《雲的捕手》,台北:林白出版,1982。
藍菱,《對答的枝椏》,台北:創世紀詩社,1973。
龔華,《花戀》,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1。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1。
洛夫,《月光房子》,台北:九歌,1990。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台北:九歌,1988。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九歌,1995。
渡也,《手套與愛》,台北:漢藝色研,2001。
廖莫白,《戶口名簿》,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