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90)。《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藍瑩(1997)。《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鈿(2000)。《從虛擬社群觀點探討女性網站之經營模式→以i-village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方念萱、蘇彥豪(1996)。〈網路傳播中的對話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為例〉,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0)。2000版天下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北:天下雜誌。
卡維波(1997)〈性解放的政治〉。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卡維波(1997)〈一場性革命正在發生〉。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石恩綸(2000)。《女性網路使用者的網站印象與網路使用行為》,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江靜之(2000)。《從女性主義研究啟示到質化研究討論-質/量之爭、效應與自省》,世新大學2000年質性研究研討會。
朱嘉琦、鄔佩麗(1998)。〈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1),頁51-71。《自由時報》(2001年5月22日)。〈台灣女性網住一片天─上網普級率居華人地區之冠 潛力驚人〉,41版。
交通部統計處(1999)。《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李禮君(1998)。《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以女權上路新聞網與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出版社。
何春蕤(1996)。〈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頁1-31。
何春蕤(1998)。《好色女人》,台北:元尊文化。
何春蕤(1997年9月17日)。〈女性主義性解放─重訪豪爽女人的爭議〉,中國時報副刊。
何春蕤(2001)。〈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頁1-51。
林明璇(2000)。《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BBS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1期,頁 1-33。林素儀(1999)。〈網路廣告市場現況暨網際媒體未來發展方向〉《資策會資訊工業透析》。
林淑玲(2000)。《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婦女婚姻生活之影響》,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華山(1990)。〈知識、權力與性慾─傅科的啟迪〉,吳敏倫(編)。《性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尚衡譯(1990),M. Foucault著。《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
段貞夙(1993)。《從傅科《性史》卷一之權力觀分析台灣社會中的性論述》,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美國有20萬人沉迷網路色情〉(2000年3月2日),e21times.com,http://www.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948&sid=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郝溪明(2000)。《都市家庭中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調整生活方式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孫瑋芒(1997年3月12日)。〈網際網路細說從頭〉,聯合報,資訊教育版「網路一○四」專欄。
孫瑞穗譯寫,Audre Lorde著(1999)。〈情慾之為用──情慾的力量〉,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孫秀蕙(1999)。〈網路的性別、性別的網路〉,http://ad.nccu.edu.tw/ wisconsin/ feminet1.htm
孫秀蕙(1999)。〈女性與電腦網路〉,ttp://ad.nccu.edu.tw/isconsin/gender/netsex1.htm
孫秀蕙(1999)。〈開拓網路女性發言空間〉,http://ad.nccu.edu.tw/wisconsin/index.htm
袁薏晴(2000)。〈談網際網路中的性別革命〉,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3/13-15.htm
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如慧(1999)。〈女性教師與教育改革〉,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陳明珠(2000)。〈差異、經驗、與主體性:女性主義質化研究的政治哲學〉,世新大學2000年質性研究研討會。
陳敏郎(1996)。〈西方性別歷史中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性與性別權力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第7期,167-194。陳皎眉(1887)。〈性別角色態度、個人現代性、逃避事業成就傾向與工作滿意程度的關係〉。台大婦女研究室專輯報告第一輯。
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臺北:性林文化事業公司。
陳明穗(18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昭謀(1998)。《網路色情與網路族群性態度之研究》,世新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登榆(1997)。《從社會建構論看網路色情議題的產生》,傳播研究簡訊第9期。黃登榆(1997)。《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黃慧櫻(1999)。《台灣網際網路的變遷-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初步考察(1979-1999)》。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元,〈網路色情之管制:從傳統之管制模式出發〉。http://140.109.196.210/seminar/seminar2/ya.htm
葉慶元(1997)。《網際網路上之表意自由-以色情資訊之管制為中心》,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詩偉譯(1993)。〈墓穴神殿、機器與自我--身體的社會性建構〉,《島嶼邊緣》,2(2),頁5-32。
甯應斌(2000)。〈網路發展對女性的可能助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1期,頁 68-72。
楊長苓(1997)。〈網路空間中的性別政治〉,《臺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頁103-112。台北:梅洛龐蒂讀書會。
楊長苓(1997)。〈虛擬空間與情慾論述的流動〉,第二屆《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
楊長苓(1997)。〈性別化的網路空間〉,第三屆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資策會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http://www.find.org.tw/0105/news/index_class.asp
《夢想家新聞網》(1999年10月2日)。〈色情網站知多少?去年成長達四倍,台灣將變情色島?〉。
鄭敏慧 (1999)。《在虛擬中遇見真實─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中的女同志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雅菁(2001)。《初探女性的網路使用經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算機中心BBS站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關永馨、陳皎眉(1889)。〈個人及環境因素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工作滿意的關係〉。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蕭蘋(1999)。〈商機的無限或文化的多元?網際網路及其經濟、社會、文化情況〉,一九九八年中山文學傳播管理研討會。
蕭韶華(2001)。《網路純文字交談環境中性別判斷之線索及整合模式探討》,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1992)。〈社會工作與質化研究法〉,《當代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頁13-32。羅燦煐(1997)。〈性(別)規範的論述抗爭:A片事件的新聞論述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169-208。
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台港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159-190。羅燦煐(1999)。〈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王雅各主編,頁57-100,台北:心理。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區:MUD之初探性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玉珍、周月英合著(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 下》,台北:碩人。
顧燕翎、鄭至慧合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1997蕃薯藤網路台灣情色調查結果http://taiwan.yam.org.tw/survey/porn/male.html
1998第三次台灣網路使用調查蕃薯藤網路調查。http://survey.yam.com/survey1998/index.htm
1999第四次台灣網路使用調查蕃薯藤網路調查。
http://survey.yam.com/survey1999/index.htm
2000第五次台灣網路使用調查蕃薯藤網路調查。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0/index.htm
2000網路情愛大調查http://hercafe.yam.com/hertalk/herlove/lovebalance/200002/29/11708900.html
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1990)。《Basics of Qualitive Research:Groun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Clemente, P.(1998)。《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林以舜譯,台北:麥格羅、西爾公司。
Danny L. Jorgensen(1989)著《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msive Introduction.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Girls, Media, and the Negotiation of Sexuality: A Study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Adolescent Peer Group,”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2), pp. 193-216.Dworkin, A. (1987). Intercourse. 鄭至慧節譯(1999),(性交),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界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Millett, K. (1970). Sexual Politics. 丁凡譯(1999),〈性政治〉,顧燕翎、鄭至慧(編) ,《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界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Sherry Turkle(1995)著《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 ─ 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 刁筱華譯(1998)。《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二、英文部分
Altman, Dennis. “Political Sexualities:Meanings and Identities in the Time of Aids.” Conceiving Sexuality:Approaches to Sex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 Edited by Richard G.Parker and John H.Gagnon. New York:Routledge,1995.97-106.
Bellman, B., Tindimubona, A., & Arias, A. Jr. (1993). Technology transfer in global networking: Capacity building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In L. M.
Blodgett, Sally, Jennifer Fan and Richard Coyle (2000), Nielsen//Netratings Reports on Internet Year 1999 in Review,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ielsen-netratings.com/ press_releases/pr_000120_review.htm.
Blair,Charlene.(1998)Netsex:Empowermeny Throught Discourse.Cyberghetto or Cybertopia?race,Class,and Gender on the Internet,edited by Bosah Ebo.London:Westport.
Cavazos, E.A. & Morin, G. 1994. Cyberspace and The Law: Your Rights and Duties in the On-line World. U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aux, K., & Lewis, L. (1984). Structur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nents and gender lab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991-1004.
Dietrich,D.1997.Re-Fashioning the Techo-Erotic Woman:Gender and Textuality p169-184.Virtual Culture: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edited by S.G.Jones.London:Sage.
Durham, G. (1996).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Desir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1), pp. 18-31.
Feingold, A. (1988). Cognitive gender differences are disappear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 95-103.
Freeman, H. R. (1987).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gender stereotype: Effects ofsomatic appearance and trait informat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1, 59-67.
Gelfand, M. J., Fitzgerald, L. F., &Drasgow, F.(1995).The structure of sexual harassment : A confirmatory analysis across cultures and setting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7, 164-177.
Giddens,Anthony.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dford,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Gurak,Laura J.,Ebeltoft-Kraske,Lisa.(1999).Letter from the guest editors:the rhetorics of gender in compture-medited communication.The Information socie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3):147-149.
Hall, K.(1996). Cyberfeminism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respective. Susan Herring(Ed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erring, S.C.(1994). Gender Difference in Computer Mediate Communication: Bringing Familiar Baggage to the New Frontier.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ps.r.org/ cpsr/gender/herring.html.
Hyde, J. S., & Linn, M. C. (1988).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ability: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 56-69.
Kramarae, C.(1995)A backstage critique of virtual reality p.36-56 in Cybersociety:Compture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edited by Jones.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California:Sage.pp:289-331
Glaser, B. G.(1978)
Mayo, C., & Henley, N. (1981). Gender and nonverbal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atton, 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USA:Sage Publications,Inc.
Plant, S.1996.On the Martrix:cyberfeminism simulations p.170-184 in Cultures of Internet:Virtual Space,Real Histories and Living Bodies edited by Shields, R. London:Sate.
Shade, L. R.(1993). Gender Issues in Computer Networking.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it.edu:8001/people/sorokin/women/Irs.html.
Shaw, V. (1998). Coping sexual harassment and gender bias.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New York.
Spender, D.(1995). Nattering on the Net: Women, Power and Cyberspace. North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Stangor, C., Lynch, L., Changming, D., & Glass, B. (1992). Categorization of individual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social feat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207-218.
Tenhaaf, N. 1997.Mysteries of the Bioapparatus.p.51-72 in Immersed in Technology;Art and Virtual Environment edited by Moser,M.A and MacLeod, D..
Turkle, Sherry. 1995.Life on the Screeb: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New York:Simon & Schuster.
Wajcman, J.(1993). The masculine mystique: a feminist analysis of s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ink Collar Blies: Work, Gender, and Technology, Belinda Probert and Bruce Wilson. (Eds.). Voctor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Zarate, M. A., & Smith, E. R. (1990). Person categorization and stereotyping, Social Cognition, 8, 16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