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婉如
研究生(外文):Chiang Wan Ju
論文名稱:飄浮的蒲公英-女性領隊於職場中的角色扮演與溝通方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loating Dandelion-The Roles and Ways of Communication of Female Tour Leaders
指導教授:陳志賢陳志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女性領隊情緒勞動角色扮演溝通方式
外文關鍵詞:Female tour leaderEmotional laborRole playerCommunication way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1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女性處於一個結合服務性與專業性的領隊職場中,遭受父權與資本主義的多重剝削與宰制,面臨公、私領域間的角色壓力與衝突。本文對女性領隊進行深度訪談,結果卻發現:女性從來就不是處於組織與結構下的必然犧牲品,她們已經在惡劣的環境裡自我賦權,進行著專業角色的操演與實踐。自由切割不同的角色與情感,呈現出「專業笑容」與「專業真誠」的專業服務,從各種社會建構下的刻板印象與個人經驗裡,謀劃出一套專業角色的常規戲碼,化逆境為順境,發展成更為專業的溝通方式與策略,保障權利與自主性,藉以鞏固女性領隊在職場上的專業角色定位。
Females, working as tour leaders characterized by a close combination of expertise and service nature, not only suffer from the dual exploitation of patriarchy and capitalism but also confront with stress and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a series of in-depth interview of the female tour leaders are conducted. However, The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female has never been the inevitable sacrifice of society and organiz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already learned to self-empower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and they’ve been performing well in their professional roles. Their capability to switch different roles and free control female sentiment in the different setting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provide tourists with qualified service of professional smile and passion. These female tour leader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social stereotype and created a way of transferr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 to favorable one smoothly. By doing that, they have developed mor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ways and tactics, and have protected their rights and independence which consolidate their professional posi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觀光業產業結構……………………………….………………10
第二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職業性別區隔………………………….16
第三節 角色壓力……………………………………………………….24
第四節 情緒勞務……………………………………………………….27
第五節 高夫曼(Goffman)戲劇理論…………………………………30
第六節 小結…………………………………………………………….37
第三章 研究歷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35
第二節 實施程序……………………………………………………….36
第三節 資料分析……………………………………………………….38
第四節 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不為人知的領隊工作
第一節 女性從事領隊工作的動機
一、 一兼三顧……………………………………………………….46
二、 服務人群……………………………………………………….49
三、 時間彈性的自由……………………………………………….51
四、 更高層次的滿足……………………………………………….53
第二節 權力控制下的困境與壓力
一、 領隊的社經地位-Low-End…………………………………..57
二、 販售的體力、情緒與自尊…………………………………….62
三、 特有的職業傷害……………………………………………….67
四、 飄浮的蒲公英-沒有根的失落感…………………………….71
第三節 性別歧視的大環境
一、 女領隊的賞味期限…………………………………………….76
二、 男優女劣?…………………………………………………….91
三、 妳不騷、我不擾?…………………………………………….94
四、 台灣來的女領隊…好「上」?………………………………100
第五章 角色扮演與傳播模式
第一節 性別角色與專業認同
一、 化女性特質為助益…………………………………………..106
二、 性別化的工作認同…………………………………………..110
第二節 專業操演的謀劃
一、 以貌取人-自我形象的傳遞………………………………..113
二、 投其所好-建立信任感與親和力…………………………..117
三、 認知基模-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120
四、 見招拆招-奧客處理準則…………………………………..123
五、 情緒抽離-團上一家人、團下陌生人……………………..128
六、 善意的謊言-維持專業與自我保護………………………..131
第三節 戲劇化的專業實踐
一、 不忙要裝忙、小事變大事-我要領薪水…………………..135
二、 潛移默化、以退為進-我要抽佣金…………………………139
三、 臺上與臺下的我……………………………………………..143
四、 臺後壓力的宣洩……………………………………………..147
第六章 結論與反省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2
第二節 研究者之於研究………………………………………………158
第三節 限制與建議……………………………………………………161
參考書目……………………………………………………………………………163
附錄一:訪談大綱…………………………………………………………174
附錄二:受訪者名單……………………………………………………..177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麗雅(1990)。《大學女生選擇傳統男性職業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就讀理、工、醫學院女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世榮(1996)。《行銷學》。台北:三民書局。
朱玲玉(1998)。《我國領隊人員生涯規劃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漢儀(1991)。(台灣地區就業狀況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出版社。
何春蕤編(1994)。《豪爽女人誰不爽-呼喚台灣新女性》。台北:元尊文化。
何春蕤(2001)。(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1-51。。
林秀英(1995)。《女性員工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角色特質及成就動機對擔任主管職位之影響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幼琦(1997)。《台灣女警的工作處境與困境》。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忠正(1988)。(初入勞動市場階段之工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16:305-322,台灣大學經濟系出版。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研究期刊,第四期》,台大婦女研究室。
徐孝慈(1997)。《晚禮服下的灰姑娘-以青春體力換取金錢代價的女性空服員》。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伊蘭(1987)。(性別角色的泛文化研究),「婦女研究暑期研習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慶文(1996)。《我國國際領隊專業能力評估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容繼業(1992)。《旅行業管理實務篇》。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郭為藩(1979)。《已婚職婦女性別角色衝突、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鳳(200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許碧純(2001)。《女性專業工作者工作地位之研究:以台灣女醫師為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1995)。(產業性別職業隔離的檢驗與分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陳怡安(1998)。《遊樂事業高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規則與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管技術所碩士論文。
陳瑤池主編(1991)。《領隊萬用手冊》。台北: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
陳嘉隆{1994}。《旅運業務》。台北:新陸書局。
陳思如(1993)。《女性雇用管理問題之研究-保護與平等整合觀點》。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泉(2001)。《學校組織衝突、抗拒、環境和個人特質對校長角色壓力之探討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賴曉芬、藍佩嘉(1996)。(青春身體的告白:護士、飯店、百貨專櫃小姐工作紀實),《圓仔花》,3:5-22。
梁文嘉(1995)。《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英正(1994)。《觀光術語》。台北:新學仁出版社。
黃彥莉(2001)。《「遊戲間」還是支配場域?-診療室的醫病互動關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寬(1997)。《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美鈴(1997)。《國小已婚教師工作特性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劉佳芩(1997)。《台灣地區之職業性別隔離》。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則孝(1994)。《我國職業婦女生涯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王雅各主編《從屬關係》,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鶯釧(1989)。《台灣地區地區受雇人員工資的性別歧視》。台北:經濟論文叢刊。
蔡坤宏(2000)。《旅館業、旅行業、航空業員工社會化與工作壓力之關係比較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潘素秋(1992)。《我國促進婦女就業問題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信真(1996)。《台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 以民生報婦女版為分析場域(1989-1996)》。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2:47-81。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台北:女書文化公司。
顧燕翎、鄭至慧(1989)。《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發展》。中國論壇委員會編,台北:聯經出版社。
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公司。
翻譯書籍:
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原書Wolf N. [1990]. The Beauty Myth. UK:Vintage.)
李天任、藍莘等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出版社。(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原書Light, D., & Keller, S. [1985]. Sociology.)
俞智敏等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原書Pamela, A., & Wallace, C.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原書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台北:桂冠。(原書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原書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1997]. Social Psychology. NJ:Prentice-Hall.)
淑慎譯(1984)。《怎樣展示權力》。台北:桂冠。(原書Fast, J. 著,Body Politics: How to Get Power with Class.)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原書Smelser, N. J. [1991]. Sociology. NJ: Prentice-Hall.)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原書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1993)。《性別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台北:時報。(原書MacKinnon, C. A. [1979].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英文部份:
Andrew, J. Dubrin, (1996). Human relations for career and personal success. (pp.30-33) Prentice Hall.
Ashforth, B. E., & Humphrey, R. H.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88-115.
Ayim, M., & Houston, B. (1996).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sexism and sexist education, (pp. 10-32) The Gender Ques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Pedagogy and Politics.
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Eighth Edition.
Betz, N., & Fitzgerald, L. (1987). The career psychology of women. N.Y.: Academic Press.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 Academic Press. Inc.
Birkelund, G. E. et al. (1996).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job characteristics of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1, 80-113.
Bowers, W. (1999). Management stress. business Credit, 101, 18-19.
Eagly, A. H., & Karau, S. J. (1991). Gender and the emergence of leader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687-710.
Hamilton, D. L., & Mackie, D. M. (1993).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es in intergroup perception: the developing interface, In D. L.Hamilton, & D. M. Mackie, (Eds.), Affecting, Cognition, and Stereotyping: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 Group Perception (pp.1-11), London: Academic Press, Inc.
Hochschildds, A. R. (1973). A review of sex role research. In J. Huber(ed.), Changing Women in a Changing Society (pp.48-7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ean Lee S. K., & Choo S. L. (2001). Work-family conflict of women entrepreneurs in Singapore,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16:5, 204-221.
Kruml, S. M. (1999). The heart work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outcomes of emotion lab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01). (University. Temple No. AAT 9955834).
Linda, M. B. (1991). Between feminism and lab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arable worth movement. Berk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 986-1010.
Mulac, A., & Bradac J. J. (1995). Women’s style in problem solving interaction: powerless, or simply feminine? In J. K. Pamela, & J. C. Michael (Eds.), Gender,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in Human Relationships (pp.83-104).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Parsons, T. (1961). An c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T. Parsons et al. (Eds.), Theories of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Pavwlky, J. (1991).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in camp staff, Camping Magazine 64, 2-21.
Philip, M. S. (1985). Feminine and masculine speech. language, The Sexes and Society. (pp.58-89).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c.
Putnam, L. L. & Mumby, D. K. (1993). Organizations, emotion and the myth of rationality. In S. Fineman, (Ed.),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Richard, N. J. (1991). Human relationship. Norwich: Paston Press
Sandi, M. (1997). Emotional labour in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18:1, 4-12.
Sherriff, T. K.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marketing culture in service 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9:1, 13-20.
Taylor, B., & Conrad, C. (1992). Narratives of sexual harassment: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 401-418.
Yanay, N. & Shahar, G. (1998). Professional feeling as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7, 346-373.
檔案資料:
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編製(1994)。《觀光領隊手冊》。台北:編製者發行。
大鵬旅遊,內部領隊手冊。
雄獅旅遊,內部領隊手冊。
鳳凰旅遊,內部領隊手冊。
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Taipei Association Of Travel Agents)編著之「領隊萬用手冊」。
交通部觀光局印製(1995)。《旅行業管理規則》。
交通部觀光局編製(1995)。《旅行業導遊、領隊人員簡介》。台北:編製者發行頁26。
交通部觀光局編製(1995)。《領隊人力調查報告》。台北: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年報》。
傅屏華(1995)。(從消費者觀點談領隊角色講義),「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旅行業出國觀光團體領隊人員講習班」。台北: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
網站部份:
羅燦瑛(1994)。(校園性騷擾與師生兩性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e000768.html
觀光局網站,領隊人員統計資料 http://www.tbroc.gov.tw/admn_info/user/mp7.htm
觀光局網站,出國旅客人數統計 http://www.tbroc.gov.tw/admn_info/user/mp5.htm
觀光局網站,旅行業家數統計 http://www.tbroc.gov.tw/admn_info/user/mp7.htm
蕃薯藤台灣婦女資訊,1998年台灣婦女處境:女性的工作處境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
中華民國領隊協會網站 http://www.atm.-roc.net
神遊網,2001年2月9日,第三屆旅遊菁鑽獎http://www.shineyou.com/htdocs/event/travelcom/diamond2001/idx.htm
報紙部份:
自由時報(2002年3月8日)。(兩性平等法上路 總統籲僱主配合),(話題新聞版),第八頁。
陳怡伶(2002年3月9日)。(逾半台灣婦女 去年未就業),《自由時報》(話題新聞版),第九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