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
樊祥麟(2000年6月10日)。〈陳呂政治地雷引爆〉,《中央日報》,第3
版,特稿。
《中國時報》(2000年4月6日)。〈呂秀蓮自覺被冷落 陳水扁「安
撫」〉,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4月6日)。〈副總統的職權〉,第3版,社論。
《中國時報》(2000年4月13日)。〈副總統請別閒著〉,第3版,社論。
《中國時報》(2000年4月13日)。〈女性不是政治盾牌〉,第3版,我見我
思。
《中國時報》(2000年4月14日)。〈性別的差異與政治的缺口〉,第3版,
我見我思。
《中國時報》(2000年5月29日)。〈呂秀蓮的言論自由〉,第3版,我見我
思。
《中國時報》(2000年6月10日)。〈呂副總統,沈默吧!〉,第三版,
我見我思。
林照真(2000年11月15日)。〈該追問的是誰在製造緋聞?〉,《中國時
報》,第3版,我見我思。
吳典蓉(2000年11月15日)。〈蕭美琴 無辜成祭品〉,《中國時報》第4
版,特稿。
伍崇韜(2000年11月15日)。〈踐踏人權尊嚴 莫此為甚〉,《中國時
報》第4版,特稿。
何榮幸(2000年11月16日)。〈擴大決策 解童子軍治國疑慮?〉,《中
國時報》,第2版,特稿。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7日)。〈呂秀蓮:有人冒我名 新新聞:掌
握錄音帶〉,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7日)。〈呂秀蓮:沒想到有陰謀要將我妖魔
化〉,第2版。
何榮幸(2000年11月17日)。〈緋聞藏鏡人VS.政爭稻草人〉,《中國時
報》,第3版,特稿。
張瑞昌(2000年11月17日)。〈扁勢須面對「府內之憂」〉,《中國時
報》,第3版,看問題。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8日)。〈新新聞:呂於11月3日來電告
知〉,第1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8日)。〈罷免呂秀蓮 立委舊案重提〉,第4
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8日)。〈妖魔化?在野聯盟反批呂秀蓮抹
黑〉,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8日)。〈蔡明華:呂不認識胡忠信、楊
照〉,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8日)。〈民進黨傳棄蓮保扁聲浪〉,第2
版。
夏珍、羅如蘭(2000年11月18日)。〈政爭漩渦 呂秀蓮愈陷愈深〉,
《中國時報》,第2版,看問題。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9日)。〈呂秀蓮輕鬆度週末 不忘怨八
卦〉,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9日)。〈棄蓮?民進黨立委備戰〉,第2
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9日)。〈許信良:呂秀蓮沒力量搞陰謀〉,
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9日)。〈蔡明華:和公共事務室磋商過
府:全不知情 感覺很受傷〉,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9日)。〈比對政治聲紋〉,第3版,社論。
唐湘龍(2000年11月20日)。〈權力的傲慢VS.輩分的傲慢〉,《中國時
報》,第3版,我見我思。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20日)。〈罷免緋聞 陰霾纏繞 陳總統聲望不
跌反升〉,第4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21日)。〈緋聞事件放話風波 是否興訟 總統
府尊重呂〉,第5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21日)。〈官司打不打?呂尋求黨籍立委支
持〉,第5版。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21日)。〈校園演講 不宜政治話〉,第9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5日)。〈誰打的電話?議員質疑呂秀蓮〉,
第4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5日)。〈台北賓館撞期風波 田弘茂道
歉〉,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5日)。〈總統府交際科:呂秀蓮事前不知
情〉,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5日)。〈新新聞:副總統告媒體 開憲政惡
例〉,第2版。
羅如蘭(2000年12月15日)。〈副總統名譽等不等於國家名譽?〉,《中
國時報》,第2版,特稿。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5日)。〈他山之石,攻誰之錯?〉,第3
版,社論。
林照真(2000年12月15日)。〈是共犯結構還是代罪羔羊?〉,《中國時
報》,第3版,我見我思。
何榮幸(2000年12月16日)。〈擴大決策 解童子軍治國疑慮?〉,《中
國時報》,第2版,特稿。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2日)。〈呂秀蓮正式提告 新新聞駁呂說
謊〉,第1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2日)。〈楊照:比對各種資料 呂來電非閒
聊〉,第2版。
楊照(2000年12月22日)。〈《新新聞》總編輯聲明全文〉,《中國時
報》,第2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3日)。〈強冷無聲副總統〉,第3版,社
論。
林照真(2000年12月23日)。〈注意語音投票的負面效應〉,《中國時
報》,第3版,我見我思。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3日)。〈緋聞傳播案 呂秀蓮 新新聞 互指
自編自導〉,第4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3日)。〈新系促陳總統予呂「適當建
議」〉,第4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3日)。〈民調不利呂秀蓮〉,第4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4日)。〈法輪大法燭光晚會 呂秀蓮到場祝
福〉,第3版。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6日)。〈笑不出來的笑話〉,第3版,我見
我思。
《中國時報》(2001年1月10日)。〈技術人員:修改通聯紀錄不難 查證
難〉,第3版。
《中國時報》(2001年1月10日)。〈蔡明華:勿因呂老醜就不信她〉,
第3版。
《中國時報》(2001年1月10日)。〈長相與真相〉,第3版,社論。
林晨柏(2001年9月4日)。〈誰在硬坳?〉,《中國時報》,第3版,特
稿。
張瑞昌(2001年9月5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錯?〉,《中國時報》,
第4版,特稿。
《聯合報》(1997年3月16日)。〈永遠第一的呂秀蓮天生不服輸〉,第3
版。
《聯合報》(1997年3月26日)。〈楊子專欄〉,第41版。
《聯合報》(2000年4月12日)。〈誰來做民進黨的「范進老丈人」?〉,
第5版,直言集。
《聯合報》(2000年6月11日)。〈被迫害情節〉,第2版,黑白集。
林新輝 (2000年11月15日)。〈證據,究竟在哪裡?〉,《聯合報》,第2
版,直言集。
《聯合報》(2000年11月17日)。〈我們的民主憲政至少須能驗證副總統
的清白〉,第2版,社論。
《聯合報》(2000年11月17日)。〈周伯倫:若是緋聞案散布者 副總統
應引咎辭職〉,第2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17日)。〈「呂秀蓮來電:總統府有緋聞 嘿~嘿
~嘿」〉,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17日)。〈「吳淑珍:副總統應該去看心理醫
生 蕭美琴: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18日)。〈蕭美琴的驚愕〉,第2版,黑白集。
《聯合報》(2000年11月19日)。〈總統府如何在司法訴訟與政治解決之
間抉擇〉,第2版,社論。
《聯合報》(2000年11月19日)。〈呂改新聞稿 傳扁很感冒〉,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0日)。〈宮廷政治〉,第2版,黑白集。
《聯合報》(2000年11月20日)。〈總統府不贊成對新新聞提告訴〉,第
3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0日)。〈副總統:蓮花聖潔漂亮 誰捨得丟
棄〉,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呂秀蓮囑兄長 別對媒體說太多〉,
第5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副總統辦公室『虛心參考』〉,第7
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台中一中將避免邀請政治人物〉,第
7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李遠哲:好在她不是在國小演講〉,
第7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范巽綠認校方應自行負責〉,第7
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立委批評副總統校園演講發牢騷〉,
第7版。
《聯合報》(2000年11月21日)。〈教育淨土 不該只是口號〉,第7版,
看問題。
《聯合報》(2000年11月22日)。〈民進黨必須在政治靈魂上作出裁
判〉,第2版,社論。
《聯合報》(2000年11月23日)。〈呂秀蓮的心事〉,第2版,黑白集。
《聯合報》(2000年11月23日)。〈呂秀蓮決自訴新新聞誹謗〉,第4
版。
林新輝(2000年12月3日)。〈但是,真相還是未明!〉,《聯合報》,
第3版。
鍾年晃(2000年12月3日)。〈官司一旦登場 司法面臨考驗〉,《聯合
報》,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5日)。〈誰打的電話?議員質疑呂秀蓮〉,第4
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15日)。〈總統沒時間處理這些事〉,第5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15日)。〈借台北賓館事件 田弘茂道歉〉,第5
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15日)。〈副總統發言人:場地非臨時『要』過
來〉,第5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2日)。〈民進黨必須在政治靈魂上作出裁
判〉,第2版,社論。
《聯合報》(2000年12月22日)。〈總統府高層忍了多時:楊照跳出來
新新聞王牌〉,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呂秀蓮的心事〉,第2版,黑白集。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電話通聯紀錄 呂案關鍵證據〉,第3
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通聯紀錄如受管制 法官可發動調
查〉,第3版,法律觀點。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問我相信誰 我選楊照」〉,第3
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許信良:查呂楊在哈佛的時間就知
道」〉,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3日)。〈TVBS昨天民調 41%相信楊 27%相信
呂〉,第3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25日)。〈自編自導自演〉,第2版,黑白集。
《聯合報》(2000年12月29日)。〈副總統辦公室否認刊擁呂廣告〉,第
4版。
《聯合報》(2000年12月31日)。〈君子溺於口〉,第2版,社論。
《聯合報》(2001年1月10日)。〈蔡明華:勿因呂秀蓮老醜就不信
她〉,第2版。
鍾年晃、彭威晶(2001年1月10日)。〈雜音休兵 讓證據說話〉,《聯合
報》,第2版。
《聯合報》(2001年10月26日)。〈為呂秀蓮把脈〉,第2版,黑白集。
中文書目
王雅各(1996):〈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4:201-240。
王藍瑩(1996):《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
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令方(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
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17-240。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杜芳琴(1995):〈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
人社會的探索》。
李金銓(199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元貞(1989):〈從婦女組織的功能論婦女的社會參與〉,「當今婦女
角色與定位研討會」論文,台北。
李美枝(1987):〈從社會權力的型態看台灣女性菁英份子的社會影響
力〉,《中國論壇》,23:11。
林芳玫(1996a):〈強暴案新聞文本分析: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
者?〉,《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
北:巨流。
林芳玫(1996b):〈媒體陽謀論─專業主義、精英文化與商業力量對女
性的三重歧視〉,《兩性、文化與社會》,謝臥龍編(1996)。台
北:心理。
吳萬里(2002):〈從賺十位數到賠十位數?!〉,《財訊》,242。
周玉蔻、甯育華(2000):《唐飛─在關鍵年代裡》。台北:英特發。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
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華山(1990):〈知識、權力與性慾─傅柯的啟迪〉,《性論》,吳敏
倫編(1990)。台北:商務。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
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菁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7。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
《新聞學研究》,58:85-109。
倪炎元(1998):〈從「山胞」到「原住民」─報紙對原住民「正名運
動」的論述分析〉,《臺大新聞論壇》,5:78-110。
徐宗國(1990):〈是為少數者?工作內涵與工作生活素質,女性與工作
研究上的一些回顧與芻議〉,《婦女與兩性學刊》,1:1-25。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43。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翁秀琪(1997):〈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
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
係》。台北:三民。
許傳陽(1997):〈議題傳散模式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
導為例〉,《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
運動的三角關係》,翁秀琪等著(1997)。台北:三民。
陳姿羽(2002):《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
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陶福媛(1991):《我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之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
梁雙蓮、顧燕翎(1995):〈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
察〉,《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三民。
黃美惠(2001):《媒體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
導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口麗莉(2001):〈心理學與性別從「科學」心理學到建構心理學〉,
《近代中國》。144:116-125。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7):《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1995):《媒介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
正中。
董蘭英(2000):《女性政治角色的媒體建構「北港香爐事件」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中慧(1987):《從「社會現實建構理論」觀點探討我國電視節目─國
語連續劇的女性角色塑型》,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一
九九八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縣:深坑。
蔣慧仙(1993):《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
事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為學的探討〉,
《新聞學研究》,48,頁169-191。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
麼?》。台北:正中。
蕭旭岑(1999):《司法判決書之「法律論述」考察─以白曉燕案張志輝
部分判決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1997):〈性(別)規範的論述抗爭:A片事件的新聞論述分
析〉,《社會學研究季刊》,25,頁170-208。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的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例〉,《新聞學研究》,51,頁1-31。
顧燕翎(1987):〈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
發展〉,《中山社會科學釋粹》,2(3):37-59。
Fiske, J. (1990),《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張錦華等人譯,(1999)。台北:遠流。
Grossberg, L. & Warella, E. & Whitney, D.C. (1998).《媒體原理與
塑造》(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楊意
菁、陳芸芸譯,(2001)。台北:韋伯。
Hall, S.(ed.).(1982).,〈「意識型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迫
者的重返〉(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文化、社會、媒體》(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陳光興等人譯,(1994)。
McQuail, D. (1987).,《最新大眾傳播理論》(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台北:韋
伯。
Saussure, de Ferdinand (1949),《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1999)。北京:商務。
Simone de Beauvoir (1949),《第二性》,陶鐵柱譯,(1999)。台北:
貓頭鷹。
Weedon, C. (1987),《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白曉紅譯,
(1994)。台北:桂冠。
英文書目
Adoni, H., & Mane, S.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11(3). (pp.323-340).
Brooks, R., & Holbrook, B. (1998). Mad cows and Englishmen
gender implications of news reporting on the British beef
crisis. In C. Carter, & G. Branston, & S. Allan. 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Barthes, R. (1973). Myth Today. In J. Evans, & S. Hall (eds.),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pp.51-58). London: Sage.
Berger, P., & Luckman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sociology knowledge. NY: Anchor
Books.
Campbell, R. (1994). Securing the middle ground: Reporter
formulas in 60 Minutes. In H. Newcomb (ed.). Television:
the critical view, 5th ed., (pp.303-331). N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eedon, P. J. (1993). The Challenge of re-visioning gender
values. In P.J. Creedon (Ed.). 2nd ed. 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Delhi: Sage.
Ceulemans, M., & Fauconnier, G. (1979). Mass Media: The image,
role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women. Paris: UNESCO.
Davis, J. (1982). Sexual bias in eight newspapers. Journalism
Quarterly,59, (pp.456-460).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y Michel Foucault. (Eds.), Colin Gordon,
NY: Pantheon Books.
Fiske, J. & Hartley, J. (1978). Reading Television. London:
Methuen.
Foucault, M. (1970). The order of things. NY: Pantheon Books.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 D. Hobson,
& A. Lowe, &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Hall, S.(ed.).(1997).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all, S. (1977). Culture, the media and the ‘Ideological’
effect. In M. Gurevitch, & J. Curran, & J. Wollacott.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Jensen, K. B. (1987). News as ideology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political ritual in television network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1),(pp.8-27).
Rakow, L. F. & Kranich, K. (1991). Women as sign in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1), (pp.8-23).
Shen, Y. (1992). Womanhood and sexual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by male and female auth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Feminist Issues. (pp.47-68).
Tuchman, G. (1978a). The symbolic annihilation of women by the
mass media. In G. Tuchman, & A.K. Daniels, & J. Benet
(Eds.).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
(pp.3-17).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chman, G. (1978b).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Free Press.
van Dijk, T. A. (1998).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eds.) (1997).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London : Sage.
van Dijk, T. A. (1991).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news as
discourse. In K.B. Jensen, & N.W.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and NY: Routledgs.
van Dijk, T. A. (1988a). News Analysis. Hillsdale. NY: Erlbaum.
van Dijk, T. A. (1988b).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Y:
Erlbaum.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pp.20-43).
Wood, J. T. (1994). Gendered lives: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 CA.: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