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2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建名
研究生(外文):Chien-Ming Lin
論文名稱: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之探索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鍾 國 貴黃 雲 龍
指導教授(外文):Kuo-Kuei ChungYun-Lo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合作學習學習風格電腦自我效能網路合作學習支援系統
外文關鍵詞:constructivism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 stylecomputer self-efficacy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2
  • 點閱點閱:23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9
本研究探討怎樣的網路合作學習才有效,經由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發展網路合作學習支援系統實驗雛形,進行電子商務管理課程的輔助教學、探討學習者不同個人特質、學習風格與電腦自我效能的差異性,是否會對網路合作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有所影響,以及根據群組差異,對群組合作學習紀錄進行分析、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此外了解學習者對網路合作學習支援系統使用上的建議,作為後續研究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1.學習風格對個人合作學習行為沒有影響;2.電腦自我效能對群組合作歷程與系統使用程度有影響;3.個人合作學習行為的使用次數、登入次數與使用時間與學習成效有相關;4.個人合作學習行為對學習滿意度沒有相關;5.群組大小在群組合作學習表現有差異;6.系統使用依序為資訊交換、互動討論、自我知識建構功能對學習最有幫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i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 a prototype of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explored the stude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learning style and computer self-efficacy difference could be an influence for network learning collaboration performance and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group difference, we recorded and analyzed group’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ortfolio, and proposed our findings and proposition. And also presenting our proposal of network collaboration-learning support system for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ersona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havior i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2.Computer self-efficacy has influence directly on group collaborative portfolio and degree of system usage. 3.The numbers of use, numbers of login and total use time on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shows significant correlate to learning performance. 4.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havior. 5.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roup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書名頁 i
博碩士論文檔案上網授權書 ii
論文指導教授推薦函 ii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v
中文提要 v
英文提要 v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預期貢獻 7
第六節 重要名詞解釋 8
第七節 論文結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建構主義 11
第二節 合作學習 18
第三節 學習風格 31
第四節 電腦自我效能 44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教學實驗設計 51
第二節 教學實驗環境 54
第三節 合作學習歷程檔案設計 68
第四節 教學實驗流程 70
第五節 學習評量規劃 76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8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82
第三節 研究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84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8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96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10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2
第一節 樣本資料描述 102
第二節 信度分析 103
第三節 個人差異對個人合作學習行為之影響 105
第四節 個人合作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117
第五節 個人合作學習行為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 121
第六節 系統功能有效性探究 125
第七節 群組合作學習行為成效探討 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8
附錄一
附錄二
1. 計惠卿,“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期,頁38-46,民84。
2. 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頁39-45,民85。
3. 郭重吉,”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5(5),頁548-570,民81。
4. 林淑靜,建構主義在國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認識台灣地理篇」水文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90。
5. 陸振吉、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民90。
6. 曾志華,”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頁74-79,民86。
7. 童宜慧、張基成,”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第八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三月,逢甲大學。
8. 吳明隆,”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5期,pp 48-55。
9. 歐滄和,”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
10. 張世忠,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
11. 張瑛蘭,應用基因演算法於合作學習最佳化分組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民90。
12. 黃詠仁,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90。
13. 丁惠琪,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89。
14 . 巫靜宜,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民89。
15. 吳百薰,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民87。
16. 謝麗菁,認知特質與訓練型態對資訊系統使用者學習績效之影響-以文
書處理系統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83年。
17. 王秋華,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民90。
18. 游政男,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民國90年。
19. 黃政傑、林佩璇,合作學習,五南書局,台北,民85。
20. 謝靜慧,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民89。
21. 黃聰銘,綜合所得稅申報方式的電腦相關因素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民89。
22. 單小琳總主編,多元評量,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台北市,民88。
23. 王克先,”學習心理學”,桂冠圖書。
24. 黃秀文,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民85。
25. 游榮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實施電子化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民90。
26. 歐滄和,”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
27. Kolb, D.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York:pretice-Hall.
28 Enns, Carolyn Zerbe. (1993). Integrating Separate and Connected Knowing: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Teaching of Psychology; v20 n1 p7-13.
29.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 (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189-211.
30. Torkzadeh, G., & Koufteros, X. (1994). Factorial validity of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impact of computer training.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4(3), 813-821.
31.Alter, J. & Spandel, V. (1992). 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and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1(1), 36-44.
32.Chiu, C. H., Chen, H. P., Wei, L. C., & Hu, H, W. (1999, accepted). Approaching effective network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SET 99 Proceedings). San Antonio, Texas, USA.
33.Dick & Carey. The str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1996 . HarperCollins.
34.Hewitt, G. (1995), A portfolio primer: Teaching, collect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writ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35 張靜嚳,建構與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7-1.htm,2002年5月30日。
36 張靜嚳,建構與教學,何謂建構主義,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2002年5月30日。
37 王千倖,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http://www.nmh.gov.tw/edu/basis3/28/gc8.htm,2002年5月30日。
38 林清山、林天祐,合作學習,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3/gm8.htm,2002年5月30日。
39 合作學習,http://www.tacocity.com.tw/fish2020/0324.html,2002年5月30日。
40 戴明顧問公司,合作學習,http://www.deming.com.tw/deming/4/41998061.htm,2002年5月30日。
41 合作式學習,http://wwwedu.nknu.edu.tw/~health/coop.html,2002年5月30日。
42 張清濱,多元化的教學評量,http://www.iest.edu.tw/issue/j1/13-5.htm,2002年5月3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6 張靜嚳,建構與教學,何謂建構主義,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2002年5月30日。
2. 8. 吳明隆,”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5期,pp 48-55。
3. 24. 黃秀文,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民85。
4. 6. 曾志華,”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頁74-79,民86。
5. 35 張靜嚳,建構與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7-1.htm,2002年5月30日。
6. 26. 歐滄和,”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
7. 3. 郭重吉,”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5(5),頁548-570,民81。
8. 2. 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頁39-45,民85。
9. 1. 計惠卿,“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期,頁38-46,民84。
10. 9. 歐滄和,”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
11. 4.楊照盛,(2001),「技術團隊出租-激勵公立機構研發人」,管理雜誌 第327期,頁162-164。
12. 5.許志義、吳宗銘,(1988),「企業人力資源多目標規劃:柴比雪夫法之應用」,企銀季刊,11卷3期,頁23-40。
13. 18.吳思華,(1996),「高科技產業的經營策略」,世界經理文摘, 124期, pp, 48-60。
14. 21.彭若青,(1998),「新竹科學園區的困境與優勢」,管理雜誌, 316期, pp66-69。